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藁本内酯(Z-ligustilide)作为当归超临界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达到42.21±1.78%。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藁本内酯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但藁本内酯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易异构化,影响其药效作用的发挥。本文旨在考查藁本内酯的口服代谢行为,为优化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用于结直肠癌症化学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数据基础。2.抗氧化和抑制炎症是两种常用的癌症化学预防策略,本文选取当归总酚酸作为抗氧化剂,当归超临界提取物为抑炎剂进行癌症化学预防实验,旨在考查这两种策略在癌症发生发展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并尝试阐释其作用机理,为开发用于癌症化学预防的当归制剂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本文利用大鼠胃及小肠内容物避光孵育试验,模拟口服给药后藁本内酯在消化道内的生物过程,考察其代谢情况;利用肝组织匀浆去线粒体上清液对药物进行孵育处理,模拟体内药物代谢环境,考察药物在肝脏代谢的情况;大鼠灌胃后,检测其血浆中藁本内酯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求算药动学参数。并且检识血浆中藁本内酯的代谢产物。2.将抑炎剂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和抗氧化剂当归总酚酸用于小鼠AOM/DSS慢性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模型上,在不同时期搭配应用,对宏观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肿瘤发生发展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考查组织炎症、氧化损伤、细胞增殖指标和细胞凋亡等分子指标,探讨药物发挥癌症预防作用的机制。结果:1.无论口服当归超临界提取物还是藁本内酯单体,消化道环境都会使藁本内酯的含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藁本内酯迅速吸收入血后肝脏为其主要的代谢场所,并在4小时内完成大部分藁本内酯的代谢(80.020%);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藁本内酯吸收迅速(Tmax=19.20±15.26/17.43±11.40 min),分布广泛(vd/F=240.92±76.12/339.53±65.37 L·min-1.),消除迅速(CL=0.96±0.16/1.24±0.21 mL·min-1·kg-1)。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当归超临界提取物中共存成分对藁本内酯的吸收代谢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仍不足以使藁本内酯的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稳态,并改变藁本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现实。所以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在癌症化学预防剂的研究和开发上仍需进行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藁本内酯的生物利用度。2.在AOM/DSS小鼠慢性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模型上,在造模前期进行抗氧化干预,可以收到良好的癌症化学预防效果。在造模后期进行抑炎干预,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组织内慢性炎症的发展,影响肿瘤微环境内的炎性活动,从而起到癌症化学预防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癌症化学预防后期进行抗氧化干预不仅没有收到抑制癌症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这样做反而使肿瘤的发展较未进行干预的对照组更为严重。我们可以从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实验的研究结果中看出,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后期进行抗氧化干预,的确降低了肿瘤组织中DNA损伤指标阳性率,但是同时受到影响的是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程序的进行。所以对于癌症发生发展这个多阶段的过程,抗氧化和抑制炎症这两种癌症化学预防策略应当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开进行,以求达到理想的癌症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