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流色谱法是一种连续的不需要固体载体的液-液分配技术,能避免样品的不可逆吸附。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是一种由普通逆流色谱发展而来的制备性色谱技术,它适用于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其进样量可以达到常规逆流色谱分离模式的十倍。本文旨应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天然产物中的酸性成分,并对其分离过程中色谱保留机制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和常规逆流色谱结合用于中药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制备性分离纯化。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采用由正丁醇-乙酸乙酯-水(2:3:5,v/v)组成的两相溶剂体系,在有机相中加入最终浓度为10 mmol L-1的三氟乙酸,在水相中加入最终浓度为10 mmol L-1的氨水。常规逆流色谱采用乙酸乙酯-乙醇-3 mmol L-1盐酸水溶液(10:1:10,v/v)作为两相溶剂体系。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探讨了2种洗脱模式:正相置换模式和反相置换模式。第一次分离应用反相置换模式从500.0 mg黄芩粗提物得到了186.7 mg纯度为95.3%的黄芩苷,和143.4 mg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混合物。混合物经常规逆流色谱中二次分离得到64.3 mg纯度为98.2%的黄芩苷,以及46.1 mg纯度为98.9%的汉黄芩苷。(2)黄芩提取物提取工艺路线优化。根据药典中的工艺路线,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对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等提取工艺因素进行考察,并研究了酸沉保温时间、酸沉保温时间、不同静置时间和不同浓缩浓度对酸沉工艺的影响,最终确立了黄芩提取物提取工艺的最佳工艺路线。(3)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对楤木、苹果皮、枇杷皮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两种成分进行分离研究。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是五环三萜类的同分异构体,常常同时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用传统方法很难分离出纯度高的组分。本文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水(7:3:2:8,v/v)作为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的两相溶剂体系,在有机相中加入10 mmol L-1的三氟乙酸作为保留酸,在水相中加入10 mmol L-1的氨水作为洗脱碱。最终,从100.0 mg楤木的粗提物样品时,单次分离得到了纯度为99.01%的38.6 mg的齐墩果酸;从100.0 mg的苹果皮粗提物中得到65.6mg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混合物,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90.98%,齐墩果酸的含量为6.51%;从100.0 mg枇杷叶粗提物中得到46.6 mg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混合物,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74.35%,齐墩果酸的含量为23.61%。实验结果表明,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技术能有效应用于天然产物中五环萜烯酸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4)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逆流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采用常规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种结构异构体的色谱峰分离度达到8.143,与文献值相比分离度提高了300%左右。同时,选用正己烷-乙酸乙酯-100 mmol L-1羟丙基-β-环糊精(9:1:10,v/v)作为反相逆流色谱分离的两相溶剂体系,对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制备性分离,分离度可达8.500。同时,通过液液分配色谱研究计算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各自包结常数,分别为172.521 L/mol和159.908 L/mol。(5)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测定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p 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从目标组分的酸性因素和疏水性因素入手探讨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过程中峰重叠问题以及出峰顺序问题,并应用pH峰聚焦逆流色谱分离在pH区带模式下重叠的两个组分,同时探讨了pH峰聚焦模式的分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