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通过观察针灸配合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对月经过少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并且建立肾虚型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大鼠模型,探究肾虚型月经过少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其对月经过少的防治机理,观察针刺配合复方滋肾育胎丸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作用,从而为临床上月经过少以及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安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①对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实施针药结合,并观察子宫内膜容受性。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治疗组采用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和针药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共3个月经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色、质、行经时间的改善情况;同时采用经失血图评估月经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Salle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状态)以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观察针药结合对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②针刺结合滋肾育胎丸对肾虚模型大鼠发情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以羟基脲建立肾虚大鼠模型,将40只8~10周龄雌性SD大鼠分为5组,每组共8只,比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中药组、模型+针刺组及模型+针药结合组来探讨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影响因素,从各组大鼠动情期内膜形态,血清E2、P、FSH、LH、内啡肽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刺配合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干预作用机理。 结果:⑴共42例患者完成治疗及指标测定。治疗组通过针灸配合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子宫血流灌注以及子宫内膜局部血流灌注等方面都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超声综合评分Salle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提高(P<0.05),两组经比较,治疗组分数提高更为显著(p<0.05)。中医临床证候在治疗前后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月经量少”、“经色”、“经质”、“腰膝酸软”、“形体疲倦”等方面,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肾虚-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模型特征:使用羟基脲进行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出现毛松、毛干枯、大便稀烂等表现,体重明显减轻,与正常大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发情期扫描镜下子宫内膜表面形态表现出不均一性,少量胞饮突呈局灶性表达,且胞饮突的发育不同步,大部分内膜表面覆以浓密的微绒毛,细胞间界限不清。子宫内膜形态学见子宫内膜被覆的柱状上皮有些脱落,有些上皮细胞空泡变,在固有层中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明显,在内外肌层间血管也充血明显。⑶针刺与中药干预对子宫内膜胞饮突的作用:针药组和针刺组大鼠发情期扫描镜下子宫内膜表面覆盖着丰富的膜样小突起,部分突起表面光滑,顶端呈蘑薛状,无微绒毛,为发育完全的胞饮突,部分微续毛顶端融合,有变光滑趋势,为发育期的胞饮突。发情期子宫内膜形态学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柱状,固有层中可见腺腔和血管,未见明显病理改变。⑷大鼠血清激素E2、P及E2/P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含量低于正常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药组则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值与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E2/P比值为5组中最高,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2/P比值正常组与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大鼠血清激素FSH、LH值的变化:正常组LH值为5组中最高。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⑹大鼠血清β-EP值得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比正常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多。正常组与模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正常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针灸结合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能显著改善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局部血流灌注,增加月经量,进而使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得到改善。②以羟基脲建立肾虚子宫内膜容受不良的大鼠模型。以针刺结合补肾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进行干预,在上调E2、LH、β-EP和改善子宫内膜胞饮突形态等方面优于单纯中药组。证实针药结合具有调节内分泌紊乱、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