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旧石器-历史时期交流路线的重建及演变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大陆史前跨大陆的物质传播和文化交流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尤其“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后,对沿线区域间交流路线的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青藏高原是欧亚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同时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又是人类对高原环境适应的典型区域,研究这一区域早期交流路线的形成与演变对了解青藏高原的早期交流历史,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和模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早期交流路线的研究均为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支持下的概念化路线,尚缺少精细化和具体化研究,导致对高原早期人类互动交流的详细演进过程认识十分有限。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自然因子包括海拔、坡度、植被、河流作为成本数据,与新石器-历史时期遗址点数据共同构成研究的数据源,以图作为理论基础,使用GIS工具,将青藏高原早期交流路线的重建抽象成带权图(网络)上的路径搜索问题,并基于成本最小原则,使用最优路径重建旧石器-历史时期的交流路线。具体操作是使用Arc GIS(ESRI)软件中的本地Python地理处理工具执行脚本计算,使用随机点间加权流量累积模型,重建旧石器时期路线;使用考古遗址点、聚落点构成的节点集,使用节点间加权联通模型,重建新石器-青铜-历史时期路线;最后,结合古气候、考古证据、文献记载等多项证据从人类适应性角度分析其发展演变及驱动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旧石器时期重建路线约10万km,路线整体上从边缘向腹地扩张,从低海拔逐步向高海拔行进,经过延续的长线进入高原高海拔区间,而且通过短线在高海拔区间活动,活动范围遍布整个高原;新石器时期路线总路线长度约为16900km,共提取出15条主干路线,路线主要沿河湟谷地-澜沧江、长江流域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分布;青铜时期的总路线长度约为16300km,共提取出18条主干路线,在新石器时期路线的基础上,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西南部的路线整体向高海拔地区延伸;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长度约为39700km,共提取出28条主干路线,东北区、东部区均出现了深入腹地的网络,尤其是腹地路线的出现和向西部延伸的路线以及东南部路线的复杂化,使得路线呈现复杂路网。该重建结果与考古证据印证的“彩陶之路”、粟黍农业传播路线、“玉石之路”、麦作-驯化羊、马-青铜冶金技术的传播路线,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东北部和西南部与“丝绸之路”的联系、“羌中道”、“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高度重合,说明重建结果的可靠性。(2)旧石器时期-历史时期的路线总体呈现随机-分散型、边缘-廊道型、边缘-腹地型、复杂-路网型的发展演变。末次冰盛期高原极端气候促进了技术革新,细石器技术的盛行使高原出现狩猎采集人群,路线呈现随机-分散是人类为适应高原狩猎活动的行为表现。新石器时期适宜的环境背景下,仰韶文化的粟黍农业种植技术在适宜该农业发展的区域传播扩散,这些分散的小型农业基地成为串联新石器路线的基础。青铜时期受制于恶劣的气候条件,粟作农业的种植受到挑战,但跨大陆麦类作物、驯化羊、马的传入,拓展了人类向高海拔种植农业和发展牧业的空间,导致重建路线向高海拔地区延伸。历史时期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和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人口数量增加,形成稳定的聚落,功能齐全且稳定的聚落为复杂路网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伴随着聚落间复杂的政治、贸易、文化互动,重建路线呈现复杂网络型。(3)重建路线完整呈现了青藏高原旧石器-历史时期人类复杂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路线形成的最终结果,同时反映出的是人类自身、生产方式以及互动交流强度对高原的逐步适应过程。为了适应逐步升高的海拔从而控制走路的成本,早期人类会选择高原河谷作为通道,河谷内坡度较缓、海拔相对较低,植被相对较好,河流的补给充足,相对含氧量较高,这是人类为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做出的生物适应性行为。从生业模式的角度来看,高原的生业模式经历了旧石器时期的狩猎采集经济-新石器时期农业+狩猎采集经济并存-青铜时期农业+游牧经济全面发展-历史时期农牧业经济+商贸、政治、文化等互动交流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这与旧石器时期人类表现出对高原资源的简单索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对高原宜农区域的主动占据-青铜时期对高海拔区域的开拓-历史时期对高原全面开发利用的交流行为模式相对应;而生业和交流行为模式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路线形成的模式,这一模式表现出新石器时期分散的小型粟作农业区域首先串联起稳定的路线-青铜时期农、牧业混合交界带形成稳定路线-历史时期稳定的路线在聚落间形成的发展模式。从交流强度来看,新石器时期的交流互动是仰韶文化通过高原南部边缘对川西、云南等地的影响,并沿雅鲁藏布江与南亚的互动交流,发展至青铜时期由中亚-沿新疆-河西走廊至高原北缘的互动交流加强,历史时期则是南、北边缘的交流不断强化,伴随着与中原王朝对该地区复杂的政治、文化互动,以及商业贸易的强有力刺激,内外部交流全面加强的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躯体疼痛、社会支持、医院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现状,了解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医院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躯体疼痛、社会支持、医院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非实验类的描述性研究方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管外科,采用便利
丁苯橡胶乳液和丙烯酸酯乳液在水中以微粒或液滴的形式进行分散,以此形成稳定的乳液,并且能与水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混合使用,从而提高材料的各方面性能,并且易于施工,可在较低温度、潮湿的环境下进行,并且在使用时,其设备便于清洗、储备和运输,以及使用时较为安全。因此本文通过内掺不同种类(丁苯橡胶乳液和丙烯酸酯乳液)和不同掺量方式(单掺和双掺)来制备修补材料聚合物水泥砂浆,综合分析海工混凝土修补材料聚合
本课题中包装的产品是一种含能粉状危化品,是国防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其生产质量对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战备训练质量等有重大影响;粉状危化品生产技术和环境深刻影响着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安全生产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安全生产意识的不断提高,粉状危化品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但其成品的包装,众多企业依然采用人工包装,开发粉状危化品智能包装生产线,提高粉状危化品包装的生产效率和安全,对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大众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物性食物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许多新的健康问题,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糖尿病作为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困扰。不过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调节饮食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同时再结合运动等就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课题利用蛹虫草固体发酵降低谷物培养基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
目的:本研究对养老院入住老年人满意度问卷(Consumer Satisfaction in Nursing Home Questionnaire)进行汉化并将其用于社区养老院入住老年人满意度调查,进而分析社区养老院入住老年人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设社区养老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rislin模式对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满意度问卷(CSNHQ)进行顺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CSNHQ
鸭肉作为一种优质禽类产品,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等优点被广大消费者公认为健康性动物食品。有别于传统的鸭肉休闲食品主要集中利用鸭脖、鸭掌和鸭腿等鸭肉部位,本文以鸭胸肉的开发利用为目的,通过加工工艺的选择与优化、品质的评价与分析等开发了鸭肉干休闲食品,以期丰富鸭肉制品的种类,促进鸭肉的合理利用,为延长水禽加工产业链提供参考。本文在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鸭肉干品质的影响的基础上,探究了鸭肉干加工最
近年来,随着对杂粮营养的深入认识,杂粮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杂粮中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抑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可以发酵杂粮促进多酚类物质的释放。但在食品加工、胃肠消化等环境中,乳酸菌面临温度、酸碱、盐等因素的胁迫而影响菌株的活力和性能。探明各种胁迫因素对乳酸菌性能的影响,可以更好的指导乳酸菌在杂粮发酵中的应用。本研究选取一株由乳制品中分离得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