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民间宗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去理解当代民间宗教信仰世俗化和仪式流行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整体社会系统中去分析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摆在所有学者面前的问题。本论文希望通过观察宗教信仰自身以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将宗教内部和外部关系作为整体来考察宗教变迁问题。本论文的思路是:一方面,考察宗教系统内部的不同要素,观念要素(神祗、受众)与实践要素(仪式、圣地)是如何各自发生变化的,变化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宗教系统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和社会生活进行互动,试图从中找出大理喜洲白族本主信仰变迁的结构化运动规律。喜洲地区共有13个行政村,29座本主庙,有着种类和形式都非常丰富的本主神祗,当地各村都设有洞经会、莲池会,以中老人群体为祭祀主体,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的本主寿诞和本主节日庆祝活动。本论文从两种维度,四个方面对喜洲地区的本主信仰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和整理,展现本主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变迁轨迹。第一,本主神灵作为本主信仰的主要承载物,是宗教价值内涵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它的变化是本主信仰面对现代化冲击下的自我修正与调整。宗教体系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力量的介入和冲击,通过对自身价值内涵的调整,从观念上对宗教的存在与发展提供支撑。第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不再是一种对超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敬畏,而是一种对超越的平行世界的未知的怀疑。对于未知领域,人们采取的是更加谨慎、平等的态度。人们参与仪式的目的更加功利化,仪式的程序和方式更加简便有效。第三,尽管宗教参与者对仪式活动的热情不如从前,但是各种宗教活动的组织和主导者,都在通过强化本土的宗教观念来重塑传统的价值,推动宗教的发展,重塑民众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仍然潜在地接受了宗教传统的知识和秩序内化。第四,本主庙作为本主信仰的圣地,是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庙宇不仅是村落公共信仰空间的中心,也是村社作为一个祭祀共同体的整体意志凝聚点的体现。当地通过行政的、民间的各种力量,不断推动本主庙的新建、扩建、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力量的叠合效应。最后,本论文提出,尽管本主的信仰因素在不断变异,而仪式因素在不断彰显,但是这并不影响信仰的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之所以信仰犹存,是因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情感没有发生改变,而仪式的兴盛,从实践活动的制度上保证了本主信仰的基础,为本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基石。人们通过调整会期、圣地、仪式程序和范围,不断修正本主在当代的实践,从而适应当代人们的活动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本主实践的现代化和本土化进程。本文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论和正文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在介绍人类学经典宗教理论和国内外关于宗教现代化研究的背景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关于白族本主研究的成果。同时,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创新点和选题意义,介绍了研究方法论和具体民族志工具。第二章主要从地理位置、历史建制、经济发展、人口民族等方面介绍了所研究的田野点概况。第三章是对喜洲地区本主信仰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通过从神灵的历史与当代的分类、传说中的价值基础以及本主信众群体等因素对喜洲29个本主庙、48个本主神的概况进行分析,本章大致描述出喜洲地区的本主信仰的历史面貌。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从信众、神祗、仪式、圣地四个因素的现代化变迁情况出发,分析了信仰与仪式并行不悖的发展轨迹,揭示了本主信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路径。第八章为结论,指出本主变迁的基本特征是理性化、世俗化、自由化,运动结构模式是通过观念的整合、实践的保障两方面重新调整神圣秩序,本主信仰在现代化要素的作用下重新建构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和表达,实现宗教发展的“自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