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业亦称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85年我国开始对服务业进行生产核算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强调外延发展、重视规模而忽略效率,掩盖了服务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致使服务业效率普遍低下,综合实力较弱,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日益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因此,研究我国服务业的效率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系统地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的服务业效率进行评价。评价模型主要采用DEA的C2R模型与BC2模型。首先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各省市在某一年度内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报酬状况;其次进行纵向分析,分别对各省市在1996-2005年内的效率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我国服务业的效率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能够全面评价出我国服务业的效率状况,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省市来看,上海和西藏相对于其它省市来讲既达到了技术有效也达到了规模有效。显然上海的服务业效率与其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之所以西藏能够成为有效的省市,推其原因可能在于西藏的第一、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的丰富,带动了西藏服务业的发展。(2)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服务业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且差距有所上升,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而差距有所下降。地理条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应不断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强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制度设施建设,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流入,激励各种服务经济主体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效率。(3)从整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在2005年虽存在效率进步,但效率不高。表现在从1996年到2005年10年间,技术效率平均值不足0.9,而技术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的低下,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尚未能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由于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投入的使用效率,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