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研究的践行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进行“双主”课堂教学改革两年以来,生物科组积极探索与践行,从艰难迈出第一步,到全身心投入,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一些问题,继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缮改进,又结合本区的生物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生物教学模式的整合与优化,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报告也写得更规范、更科学了。
  【关键词】双主教学;实践活动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是本科组的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任何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成功迈出第一步尤为重要。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本人首先设计了一个水培植物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对比是否使用培养液,或使用不同培养液下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来拓展和加深对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
  在水培植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培养的植物各异,设计的对照实验条件不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变量,学生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几乎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而正是这些鲜活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去发现和思考,想象和推理,探究和体验,让学生增长了更具实际意义的知识。同时,生物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了,因为学生上课都会带着探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来,他们对生物课堂的投入程度更高了,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同时,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思考无果,便会求助老师。如有的小组是做水培仙人掌的,他们的对照组是清水,实验组是食盐,结果食盐组的仙人掌很快腐烂死了;另外一小组是做水培万年青的,对照组同样是清水,实验组是食盐,但有食盐的万年青要比清水的长得好。这些课本以外的实验的现象学生都会问老师,所以,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吃透教材,也要走出教材,去寻求更多的知识源泉了。为了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们科组的老师变得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和现象,也更积极地阅读一些本学科的专业书籍,关心一些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专业知识储备都更深、更宽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举例子的信手拈来、启发问题的思维巧妙都一一体现了老师们专业水平的提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水培植物这个实践活动相对比较容易组织和推进,既能让师生们找到了开展课题的信心,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观察能力和合作的能力等,还使老师们进一步获得了开展教学研究的经验,获得了专业水平的提升,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进步与成长,为日后深入开展“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忘初心,且思且行
  在开展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道路上,我们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所取得的一点成功的喜悦、一点失败的教训也都探索初期的宝贵收获,都是下一个进步的基石。基于上述水培植物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不足,如这次活动的分组是学生自由组合的,于是出现了有些班级基础能力强的组成一组,这些组自然做的比较好,但同时也有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组成了能力较弱的小组,他们的实践过程则比较马虎,效果也不尽人意。此外,从总体上看,由于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经验,因此实践报告的撰写也不够规范。所以,在后期推进“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都不断总结得失,并始终围绕主题积极探索出各种改进和完善的做法,以下对此稍作介绍。
  (一)不忘初心
  “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研究是根据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水平发展过程以及课程内容安排的一个总体教学规划。一方面,从“素材”的搜集与调查着手,引导学生发现、了解生活中的生物素材,初步认识到生活中万千生命的美丽与可爱,并学会珍惜与利用。另一方面,充分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会利用生物知识来服务生活,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同时,经过实践验证的结果,以及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经过归纳总结,能够成为新的教学“素材”。所以,“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能让学生从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得到发展和引导,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幸福成长奠基,这也就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追求和不忘的初心。
  (二)实践概况
  探索之初,我们开展了“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活动——水培植物实践活动。水培技术是无土栽培的一种,指将植物放在特别调制的营养液中,通过人工育种、育苗的方法来培养,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且水培对比土培有一下几个优点:可以均衡地供给养液,施肥效果非常稳定;可以更高密度栽培;完全不需要除草;可以生产无农药健康蔬果。经过该活动,学生对水培植物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水培技术高效培养可食用植物,如大蒜;尝试用不同的培养液,或用不同肥料来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动手、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树立运用知识服务生活的良好意识。
  当确定了开展水培植物实践之“蒜”术大赛实践活动后,我们科组全体成员一起商讨,制定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具体方案,如下:
  1.活动时间:15周至17周
  2.活动对象:本活动适合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同学参与;
  3.组织形式:能力较强的同学可独立完成,缺乏条件的同學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效果比较;
  4.记录方式:可让家长帮忙在家每天用相机拍摄大蒜的生长情况;
  5.基本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家长可以就培养方案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但除记录外,整个实践过程必须由学生独立操作,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时,学生也需要独立思考、自行查阅资料进行探索。
  6.活动内容:
  (1)学生收集塑料瓶及准备一些尚未发芽的蒜头。   (2)用两个或以上塑料瓶制作培养蒜的器具,把蒜头放到瓶中进行培养,在不同的瓶中加入不同的肥料或培养液,形成对照实验。
  (3)每天记录蒜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什么哪个方案的蒜叶长得最快、哪个方案的蒜叶长得最高?请解释原因。
  (4)经过培养后选出长得最好的蒜,进行年级评选,评比以从蒜的根部到蒜叶顶端的整株植物的总长度为标准,长度最大者为本次“蒜”术大赛的冠军,成为“蒜王”。蒜王及其他若干优秀大蒜将陈列于生物展览室陈展,培养的同学也将获得相应的奖状和平时成绩获“优”的奖励。
  (5)指导学生撰写或实验报告小论文,收集成册。
  (三)新的收获
  经过我们科组老师们长期的指导与跟进,以及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与认真实践,我们在本学期的“蒜”术大赛为主题的“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研究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1.经历长周期的探究过程,学生运用和巩固已学的植物学知识,增长了有关植物的知识,初步懂得了设置对照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学会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录的能力,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能认真观察不同情况下大蒜的生长速度,学会归纳总结,体验到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蒜生长更快。
  4.让探究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了生活的喜悦,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学会自行培养可食用植物——大蒜后,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家庭烹饪佐料的自给自足。
  5.培养了学生对比及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获得的了“实践出真知”、“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丰富”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手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学生发现影响大蒜生长的还有气温、是否剥去表皮、是单瓣还是多瓣培养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书上没有的,我们师生共同为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法交流和探索,获得了共同的进步。
  三、怀抱收获,继续前行
  对“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两年多来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先后开展了《水培植物》《“蒜”术大赛》《孢子印绘画大赛》和《调查校园植物》等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获益良多;在课堂上,老师也把这些活动都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初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制作肺模型》,我校老师上《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时,学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便能更好地理解了呼吸的原理这一教學难点。从中也可以看出生物教学与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使生物课堂不再枯燥。
  通过“素材 实践”的双主生物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从开始不会写实践报告,到写出简单实践报告,到现在能写出规范的实践报告,就可看出学生在不断进步,17年出了实践活动成果集,17年参加区实践活动比赛上交七个作品,五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18年参加区的实践活动比赛上交十个作品,五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总之,经过这次开展的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寻生物规律,去证实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在生物以及生活方面的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使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每一个想法然后亲自动手去验证它正确与否。有敢于创新的理念,又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进学.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百花园地,2008.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
其他文献
2013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颁布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新标准将科学“探究”变成科学“实践”被认为是极其“抢眼”的变化,引发了理论界关于科学实践的广泛探讨。已有较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科学实践的理论认定问题,但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实施科学实践,如何促使学生的学习像科学家进行科学实践一样,成为困扰研究界和课堂的现实问题。我们基于对美国STC课程在中国课堂6年的实施经验发现,课程所倡导
【摘要】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无法正确的理解智慧和幸福两个词语。大部分都觉得聪明就等于智慧,金钱就等于幸福。所以现在的教育就基本停留在这两方面。老师教课的水平仅仅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停留在了为以后能找份好的工作和得到稳定的收入。这是让人很可怕的。  【关键词】智慧;幸福;教育    阅读了《低智商社会》这本书后,让我内心无法安定。现在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还是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智商越来
1 Web Service架构技术    1.1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Web Service服务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之间的交互。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首先介绍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阐述了忽视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从食品安全在营造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出发,研究智慧城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最后构建一个支持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跟踪与追溯的智慧城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系统有助于在智慧城市中实现“从餐桌到农牧基地”的食品安全追溯。  关键词:智慧城市; 食品安全; 追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它对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亦告诉我们:“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便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中学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常给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那么,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实现何种样态呢?  一、生态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首先是教师用生命融入的课堂。有的老师喜欢给学生下马威,上课时总绷着脸,非常严肃地上课,学生像老鼠见到了猫,上课挺直腰板,坐得端端正正,课堂气氛非常紧张,学生怕答错了,轻易不敢举手。这样的氛围,
对于学生来讲,中考复习最大的烦恼是“会的全不考,考的全不会”。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呢?关键是掌握历史有效复习的技巧。中考历史有效复习的策略,我称之为四大法宝,就是“知识点”、“结构图”、“问题链”和“命题眼”。  知识点是学科知识的根基,只有掌握了知识点,才有可能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才有可能答好题,取得好成绩。历史的线索性很强,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另一个知识点的背景、措施、影响等。因此,考生要注意知
[摘 要] 在我國,制造业是第一大产业,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行为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多元化作为一种典型的经营战略,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视角,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多元化行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化战略提高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而且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  [关键词] 多
【摘要】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或猜想。而数学直觉是一种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心智活动形式,它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事物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因数学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使得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定性为思维定势。笔者却认为,数学直觉思维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数学;直觉
题目:有一质点在连续1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4 s内的位移为24 m,在最后4 s内的位移为56 m,求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这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之后为高一学生准备的一道课堂题目,笔者备课时采用了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相等的结论,分别求出第一个4s与最后4s的平均速度,即第2s末与第10s末的瞬时速度,再求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