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u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如今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践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毋庸置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虽然摒弃了对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技巧的指导,但究其本质,多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师仍然是学习的“主导”。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教师以创新理念、创新品质和创新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营造自我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倾向的需求,正所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应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近几年非常可喜地看到,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正执着追求着教育的真谛,追寻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认真反思,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寻找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和自信。马鞍山市十二中胡兰芳教师执教的结合实践活动展示课——“走进我的家乡——马鞍山”,就是这澎湃大潮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演奏出了一首清新、流畅的乐曲,无不扣动着学生的心弦,也让观摩的教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整堂课洗尽铅华,无矫糅造作之感;教学结构自然舒展,教学节奏张驰有度,学生个个情趣盎然,师生之间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更为可贵的是执教者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整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亲切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参与、我体验、我快乐、我收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将目光聚焦于课堂,撷取几组镜头,思考与探寻其成功的奥妙。
  镜头一: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纷纷登台亮相,个个显得落落大方、信心十足,一展自己的杰作,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有的展示字迹隽永的手抄报,有的展示风光优美的图片,有的栩栩如生地表演情景剧,有的则见仁见智地发表独到的观点……其实,教师的这种“以学定教”,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恰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写照。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就能发挥到极致。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各有特长和兴趣爱好,如何将各自的特长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如果仅凭教师的“慧眼”去挑选恐怕难随人所愿,而最好的方法是让一匹匹“千里马”在旷野里自由驰骋。
  镜头二:把课堂的时空权还给学生。讲台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把持知识、显示权威的神坛。几位同学自始至终地在讲台上扮演着不同角色,潇洒地指挥着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主持人是这堂课的总指挥。课堂节奏的调控、“主旋律”的把握、组织和协调,靠的是主持人手中充满魔力的“指挥棒”。而教师则站在一旁认真地倾听,或面带微笑走到学生中间,加入学生讨论或争论的行列当中,俨然已成为学生中间的一员。显然,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学生学习还需要时间作保证,整堂课教师讲解时间很少,但其不失时机的点拨、暗示、启发,常常使学生茅塞顿开,普遍感到记得牢、理解透。昔日教师口若悬河的讲坛,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浸润下,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
  镜头三: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评判是非标准的“终审法官”,学生也没有翘首期待着教师的“一锤定音”,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则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以更加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时而颔首微笑,时而陷入思考。在学生争论不休时,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课堂陷入平静时,则通过点拨,重新“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学生误入思维误区时,教师又能及时指点迷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是笔者在这次观摩课上注视到的一幕精彩画面。今天应课堂要求,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采用发展的、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方式,应发挥好评价的甄选功能,将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真情实感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笔者曾努力追求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似乎有所领悟:如果能懂得在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蹲下身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放手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成功教学会指日可待,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二中丁波教师回答:  2008年七月,我来到四川灾区松潘中学支教。上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揭晓,这所全县惟一完中的学生地理成绩着实让人一惊:高一年级地理平均22分,高二文科班平均28分。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学生学好地理?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地理。    一、从5.12汶川地震入手,用真挚感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5.12汶川地震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
一、自我认识智能的涵义    1.什么是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所提出,智能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有效产品的能力。依据智能的历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号系统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项指标,可将智能分成8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具备上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VCWF)日本分部公布了各国百姓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报告。报告分析了近年全球各国“生态足迹”指数数据,计算了全球各国百姓满足日常生活必须的水、木材等资源的消费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将其换算成所需要森林和海洋的面积。  就日本而言,每个日本人的平均生态足迹面积为4.1公顷,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与国土可供应量相比,日本人消费了近7倍的自然资源。日本不仅需要进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典型性强、知名度大、交通通达、跨越多省等条件,共有12条线路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旅游线路的备选名单。  丝绸之路:以丝路文化为核心,跨越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区,是一条典型的国际旅游线路,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  香格里拉:以川滇藏民族文化和特色景观为内涵,形成了从昆明经大理、丽江至迪庆的核心旅游线路,并辐
新课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专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主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
一、选择题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归宿。据此回答1~4题。  1.“嫦娥一号”从成功发射到完美撞月,这一期间太阳直射赤道的次数有:  A.2次 B.3次
一、选择题  图1示意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1990年该国城市人口大约是:  A.2亿B.2.9亿  C.3.8亿D.4.7亿  2.有关该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61年到1976年乡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减少  B.1976年以前乡村人口增长速度比1976年以后更快  C.1961年到1990年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  D.1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姚芳兰教师回答:  众所周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创造者。同样,家长也是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孩子的心灵,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起步教养。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先进的父母教育子女,是缔造我国未
大气探测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探测大气变化规律,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大气科学萌芽时期,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天气现象的演变,凭感觉器官感知冷暖干湿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相继发明了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计等,使大气探测从定性估计发展到定量记录;为了解高空大气的状况,人们开始利用风筝携带简单仪器、乘坐气球吊篮升入高空,测量高空气象要素;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
江西省新余一中胡岸峰教师回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新余一中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