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红二方面军在湖南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8月7日,原在井冈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17、18两个师约9000余人,根据党中央及中央军事委员会指示,组成红六军团,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10日突破封锁和包围,到达湖南桂东寨前圩,12日召开军团西征誓师大会,开始西征。红六军团的西征,既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万里长征拉开了帷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红二方面军的万里长征当了先锋。
  其实,红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及红32军3支武装集团组成。同时,这三支武装集团又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战略区域。红二军团是战斗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有生力量,红六军团是来自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在党中央及毛泽东身边的雄师劲旅,红32军是党中央根据革命之需从红四方面军调入,没有在湖南战斗过。记述红二方面军在湖南的长征,主要是记述红二、六军团在湖南的战斗历程。
  红六军团的突围西征,使蒋介石极为震惊,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堵截。但红六军团经过80来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贵州木黄,实现了红二、六军团的会师,从而打破了敌人对红二、六军团分隔阻拦和各个击破的企图。不仅胜利完成了红六军团自身的战略转移任务,而且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
  在中国军事史上,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是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模范的会师。来自两个战略区域的红军,八千健儿,铁臂钢拳,结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集体,成了策应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长征和进一步发展湘鄂川黔边新根据地的强大战略突击力量。这不仅是红二、六军团史上的大事,而且是两军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其战略任务也成功地由先遣探路向策应与配合转变。
  红二、六军团会师时,中央红军已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从大局出发,积极行动起来,挺进湘西,发动“湘西攻势”,大量吸引敌人,以减轻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压力。
  在这场伟大的策应战争中,红二、六军团从大局出发,用“多背些敌人过来”的战略思想,支配着整个策应与配合的战略行动。为尽快夺取策应战争的胜利,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挺进,迅速拉开了“湘西攻势”序幕。當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过潇水向全州急进时,湖南军阀何键急电“湘西王”陈渠珍,令其成立“剿共”指挥部。敌周夑卿、龚仁杰、皮德沛、杨其昌等10个团,共万余人分四路奉命从永顺保靖向北移动,企图阻挡红二、六军团进入湘西。为夺取“湘西攻势”的胜利,任弼时、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采取避实就虚、示弱诱敌战术,于1934年11月16日黄昏,打响了十万坪战斗。消灭敌两个旅大部,击溃一个旅又一个团,俘敌2000余人,缴枪2100余支。“十万坪大捷”是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的开局大战。该战的胜利,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部分打乱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对围追堵截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部署,不仅对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起了极大的策应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军事压力,而且也大量杀伤了敌人。
  红二、六军团出色完成了初期的策应任务,成功实现了“湘西攻势”的战略意图。
  随着“湘西攻势”的胜利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蒋介石反动集团在震惊之后,遂调11万精兵强将围剿苏区和红军,企图彻底消灭红二、六军团,摧毁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为打击围剿军、策应友军,也及时制定了守南攻北战略,计划北渡长江天险,向湖北转移创建新的根据地。然而,这一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徐源泉命令纵队司令兼58师师长陈耀汉,率所部人马从桑植城沿澧水北进,企图与鹤峰地区的张振汉纵队打通联系,堵住红军向北转移的道路。不料,在陈家河遭遇了红二、六军团。
  陈家河是桑植通往龙山和湖北来凤的要隘,西侧是湍急的澧水,沿河两岸都是悬崖绝壁,绵亘50余里,桑植县城至陈家河的崎岖山道,蜿蜒于深山峭壁之间。李延龄的指挥部所在地陈家河集镇,实际上是背水设防,拱卫部队分散,隔水隔山,处境不妙。
  贺龙知己知彼,果断下令兵分三路发起迂回包抄,急速展开战斗,将敌58师师部、一个旅部、一个整团和炮兵营在三天内彻底消灭。红二、六军团全军欢呼,人民振奋,湘鄂川黔根据地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为了巩固和扩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提出了适时抓住战机,灵活机动,继续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的战略要求。当时,由于湖南之敌退回原地筑堡固守,不利红军进攻,而湖北之敌防守较弱,且缺乏与红军作战的经验。因此军区决定对湘敌取守势,对鄂敌取攻势。
  为成功实施“守南攻北”战略意图,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6月初佯攻宣恩,一举歼敌41师师部第121旅和特务营,活捉纵队司令张振汉,创造了“围点打援”的典型战例。
  紧接着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立即星夜南下,于6月23日乘胜包围了湘鄂两省交界的龙山县城。同样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在板栗园地区歼敌一个师部,两个团又一个特务营,缴获长短枪980余支、迫击炮六门、弹药600多箱、银元6万余块,敌师长谢彬命丧板栗园。此役,迫使蒋介石暂时放弃了“围剿”红二、六军团的计划,被迫转入全面防御。根据战略需要,红二、六军团也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由反攻转为进攻,抓住战机,主动出击,迅速东进,占领津澧,控制了西洞庭广大富庶地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适时筹措物资和军需,为实现自身的战略转移作准备。
  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虽然取得了反“围剿”的节节胜利,但根据地并未完全恢复。已经恢复的根据地,人口稀少,物资缺乏,红军在粮食、冬装和兵员的补充上遇到了困难。而且现有地区不大,对付国民党新的“围剿”回旋余地太小。这就迫切要求红军迅速行动,积极地去创造打破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
  板栗园战斗结束后,省委和军委分会根据红二、六军团处于北有长江天险,鄂军已封锁了各条主要通道;南面有澧水、沅水,湘军主力全集中那里;西面川黔地区虽然敌军薄弱,但山大人少,贫穷落后,不利于活动的局面,决定向东发展。东面的津澧属湘鄂敌军结合部,敌军兵力相对空虚,易于得手。而且那一带属洞庭湖平原,人口稠密,十分富庶,地域广阔,如果红军占据这一地区,既便于红军回旋,也容易补充物资和扩充兵员。   红二、六军团在津、澧地区活动一个多月,吸收了6000多名贫苦农民参加红军,部队人员扩充了三分之一。筹集到14万银元,备齐了全部冬装,还获得了一大批西药、无线电器材等物资。
  1935年9月29日,红二、六军团在石门县磨岗隘召开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对前段反“围剿”斗争进行总结,对反对敌人新一轮“围剿”进行动员。会议期间,蒋介石新的“围剿”开始了。于1935年10月,派出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约30余万正规军,再加上10万地方保安团,气势汹汹地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包抄而来,并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战略,一改过去长驱直入和急进猛追为一边筑碉建堡一边推进策略,日进三五里,逐步紧缩包围圈,企图把红二、六军团聚歼于龙山、永顺和桑植这一狭小地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军委分会于10月17日、22日两次在石门渡水坪召开会議,讨论行动方针,但意见很不统一,会议未作出最后决定。为了统一思想,红二、六军团决定返回桑植,在刘家坪再次召开会议,对实行战略转移作出最后决议。
  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在龙堰峪召开联席会议,俗称刘家坪会议。刘家坪会议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决定了战略转移的方针,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转移的转变。
  11月,红二、六军团所属部队进行了战略转移前的各项准备。从党内到党外,从指挥员到红军战士,从部队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讲形势、提任务,坚定必胜信心,下定了转移决心。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军事准备。11月3日,在刘家坪新组建了红5师,隶属红二军团,贺炳炎任师长,谭友林任政委,高利国任参谋长,下辖两个团,由鄂川边独立团编成第13团,由桑龙独立团和龙山独立团合编为第15团。11月5日,在金家台又组建了红16师,隶属红六军团,周球保任师长,晏福生任政委,刘子奇任参谋长,红16师辖三个团,将红18师的52、54两个团调入,编为第46团和第47团,另由龙永独立团和永顺独立团合编为第48团。为便于部队机动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对部队中的老弱、妇女、儿童作了妥善安排。一部分发给路费遣返回家,一部分交后方保护。对重伤员、重病员和医护人员,分散安置到后方或农家疗养。红二、六军团“将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成了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崭新起点,将“左倾”错误导致的突围转移,变成了一次向抗日前线的奋勇进军”。
  11月19日,贺龙代表军委分会下达了突围命令。傍晚,红二、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告别根据地的人民,分别从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日晚,红二、六军团分两路向大庸挺进,红六军团之17师为转移先头部队,而先头部队的49团又为先头团,担任抢渡澧水重任,在敌人沿澧水两岸构筑的封锁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为主力部队打开转移通道。20日傍晚,先头团打掉了敌人的碉堡,占领了沿河渡口,主力红军从安坝渡、杨林渡等处顺利跨过澧水,突破敌人的第一道澧水封锁线。21日晚,王震率16师占领了大宴溪渡口,红四师占领了洞庭溪渡口,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沅水封锁线,并同时进占湘中地区,并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发表《宣言》,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积极组织抗日团体,很快就建立起“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38支抗日组织,其中锡矿山工人组织的“抗日救国先遣队”800余人参加了红军。在沅水两岸,红军不仅扩大队伍3000余人,而且获取不少军需物资。
  红军直入湘中,蒋介石惊恐万状,立即改变战略部署,快速组成“追剿”军,对红二、六军团进行“追剿”,以五个纵队的优势,从北、西、东三面向红军扑来。
  1935年12月11日,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连续9天向南急进,21日进抵湘南,造成东渡资水之态势。蒋介石害怕红二、六军团重上井冈山,立即命令“追剿军”全部东调。至此,贵州空虚,红二、六军团东进目的已达到。1936年1月17日,红二、六军团在田心坪歼灭黔军新8师一个营,缴枪300余支,打破了黔东防线,敲开了进入石阡、镇远、黄平的大门,胜利完成了向湘黔边转移的战略任务,完成了在湖南的长征。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采取段段转移之法,以欲进贵州先入湘中之策略,巧调敌兵从容入黔,写就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在湖南的不朽诗篇。连当初留下掩护红二、六军团转移的红18师,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49天后奉命归队,于1935年12月15日在桑植陈家河誓师远征,几经辗转在贵州南腰界重归红六军团建制。至此,红二、六军团在湖南的长征全面胜利结束。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是共产党员学习的不竭源泉。  “为主义而死分也”  李大钊一生追求真理,直至找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曾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我可以自白,我
期刊
江华,一个湘南边陲三省交界处的国贫县,却在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新发展、新飞跃。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幅12.0%:财政总收入9.61亿元,是2010年的3.6倍,年均增幅29.2%;固定资产投资94.22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年均增幅28.3%;规模工业增加值23.06亿元,是2010年的3.8倍,年均增幅21.2%。一个
期刊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社会演进、中华文明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的全局高度和历史站位,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这次会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
期刊
1月4日,“这里是湖南——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帷幕。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致辞时用“一粒种子”向来宾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说:“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杂交水稻,就是湖南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团队培育的,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们远离了饥饿,可以说是‘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长大以后也去学农”  20世纪70年代
期刊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哈代欣赏他的才气,对他说:你可以在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問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理论”,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和能力。 (腾敦勇)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老部长说过,这辈子有“两怕”: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確实,周恩来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和事会予以严厉批评,听汇报时,他反对用“大概”“差不多”“可能”这种含糊不清的词,而要求用准确的数字说明问题。尤其是对那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长们,要求更高,有时甚至会让人下不了台:“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那就是官僚主义!”而且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要举轻若重一抓到底。
期刊
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  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  第五,群众模范。  第六,学习。  五、共产党员的标准  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共产党是为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因此,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期刊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
期刊
长征,不仅是人民军队辉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孤军远征的险恶环境下,红军一次次濒临绝境,却又一次次化险为夷,爆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战略指导能力和军事指挥艺术,是红军摆脱困境、直至取得长征胜利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长征胜利的核心关键。战略方针是军事战略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是实行战略指导
期刊
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80年来,许多国际友人对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盛赞红军长征。他们中有著名的领袖人物、军事统帅,也有专程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作家,更有一些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