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凤凰古镇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镇是柞水县境内的一个古老的集镇,到底有多古老?据《柞水县志》记载,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唐代的时候,这里就开始兴市,那个时候,那儿有码头,有渡口,有碧波如镜的河水,有穿梭往来的船只,是一个水陆运输发达的地方。而它的发达和它的古老到底和凤凰有多少关系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古镇并不叫“凤凰镇”,它叫“三岔河口”,因为它在三条河流的交汇处,社川河、皂河、水滴沟河三条河的河水一起流到这个开阔平坦的地方,于是这儿便有了比别处更为丰沛的水源,也是这个地方能成为码头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地人据此为它取下了这样的名。到元代时,这里的集市已初成规模,又被改名:“社川河乡都”。就在某一天,此地飞来了一只凤凰,停留在凤凰镇西南边山坡的一个高地上,它引颈张望,瞅着这个繁华、热闹而又祥和的小镇,竟然不肯离去了,当地人见到之后,知这是一只神鸟,为了不惊动它,人们不再去那山上打柴,也不再去那山上割草,甚至连那山上的野果也不再去采摘,将其留给了凤凰,并给此山取名为“凤凰山”。
  三河交汇,为凤凰镇注入了不同于别的地方的灵气,在旱路尚不发达的唐朝,水路运输无疑是人们从事商业和贸易的首选,水运的发达,为凤凰的开疆辟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水养人,以水养商,造就了凤凰古镇的兴盛与繁荣。
  清顺治年间,河南、湖北、四川、安徽的客商纷纷来到此地,在这儿经商、贸易,并将家眷也带到了这里,定居下来,人口的剧增,商贾来往的频繁,让古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码头上船来货往,人潮如流,小镇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他们在此大兴商铺,大造民居,一时间,商铺由原来的几十间扩展到几百间,街道迅速延伸至一里多长。那些商人在房屋修建时,秉承了南方的户型与风格,以徽派为主,青砖白墙,三进三的厅堂结构的四合院,屋脊中间都有粉饰,正门中间镶有莲花和梅花,两旁有龙头和兽脊,房子与房子中间砌有马头墙,以防邻里失火,院里天井的屋檐皆呈坡形,以使雨水都能流进天井,然后从排水道排出去,同安徽地方民居如出一宗。商业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兴旺,一个繁华的集镇就此兴起。
  小镇的繁荣,招来了大量的客商,也招来了一些兵匪和鸡鸣狗盗之辈,他们杀人掠货,劫色劫财,小镇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们终日惶惶不安,如坐针毡,唯恐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小镇上发生的一切被那只颇具灵性的凤凰看在眼里,凤凰日夜哀啼,嘴都叫出了血,可不幸仍是一桩接着一桩地在发生。突然有一日,凤凰不叫了,有人看见,凤凰在山上四处衔草含枝,将那些枯枝码在一起,堆放在一个空旷的地面上,人们不知所为何故,就在某一天的夜里,凤凰山上起了火,火光冲天,染红了小镇的天空,奇怪的是,火没有烧到山上的树木,也没有烧到那大片的林带,火只是在一个地方热烈地燃烧,并无蔓延之势,大火在黑夜里熊熊燃烧,燃烧出一种豪情,一种悲壮,人们争相出来观看。蓦地,在一片明亮的火海里,飞腾出一只金色的凤凰,冲着小镇鸣叫了几声,声音出奇地脆亮、凌厉,尔后一挫身,飞向了远方的高空,凤凰飞走,火焰渐渐熄灭了……
  小镇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凤凰飞走之后,从此再也没有飞回来,人们为了纪念那只浴火的凤凰,就给此地起名凤凰镇。全县十六个乡镇,就数凤凰镇在外面工作的人多,凤凰镇出的能人多,在整个柞水县来说,凤凰镇无疑是块风水宝地,人们将它称作是“金山粮仓”,又谓之“柞水的小上海”。
  一晃时间到了20世纪末,中华大地兴起了旅游热,同里、周庄一下子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凤凰镇的古老也引起了诸多人们的兴致,很多人慕名从远方赶来,一睹古镇千年的容颜。
  当古镇蜚声四起的时候,我才产生了要去亲近它的愿望,当我带着一种探究的眼光走上了这片土地时,它带给我的新奇与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古老的雕花门,大青石砌就的房子,三三进身的四合院,那方方正正的天井,那高高翘起的屋檐和那雕梁画栋的镂空门窗,无不充斥着一种书香和雅致,一种富家商贾所独有的高贵与奢华,而这些东西的精致与典雅又和江南女人的温婉和细腻分不开的,听当地的人说,这儿的民居全都是徽派风格,我怎么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呢?我看见,很多门前依旧挂着那些旧时的牌匾,高房子、古钱庄、茹聚兴药铺、孟占先绸庄、康家大院、郭氏客栈……这些古老的招牌让我的思绪一下飘出很远,我仿佛回到过去明清时代的凤凰古镇,那些着古服、戴古帽的男男女女从这些店铺中进进出出的模样,人们的脸上呈现出各色的表情,有快乐,有忧伤,有欢喜,有平静,他们从我身边匆匆而过,仿佛我不存在一样,我看得见他们,他们却看不见我。
  2007年的金秋,凤凰镇上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凯森和卡罗琳,两个来自英国南海岸的朋友到凤凰镇某学校支教一年。这个消息在古镇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凯森和卡罗琳来到古镇,游过之后,便被这里古老而又浓郁的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再也不愿离开了,说是喜欢这里,要留下来在此执教一年,分文薪水不收,只为能够住在这里,感受古镇的风情。在柞水的教育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名真正的外籍教师,而这两人的任教却是因为凤凰古镇,并且是义务执教,这无疑是一件极为稀罕而又激动人心的事,县上的领导非常重视,亲自为他们召开了欢迎会,并提出要为他们付薪,却遭到了他们的拒绝,一时之间,此事在县域内外传得沸沸扬扬,各类媒体争相报道,成了热门新闻。
  女教师卡罗琳在凤凰镇中学教学的时候,与本校的一名英语老师相恋了,二人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在经历了世俗与现实的种种考验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桩跨国姻缘。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自古不乏动人的传说,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七仙女和董郎的传说,有昭君出塞的美谈,如今在凤凰的这片土地上,又再现了凤栖梧桐的佳话。
  千年的凤凰古镇,总是上演着一出出与凤凰有关的美丽故事。
其他文献
那一年秋天,里下河平原稻麦一片金黄。在鸿雁南飞的“啾啾”声中,我背起行囊,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去北方一座城市求学。    深秋时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文学活动中,老师把略显稚气、腼腆的她推到了我的面前:“她写的东西还不错,以后你多带带她!”一袭黄衫、一头长发,端庄中散发着古典的魅力,一下子就撩动了我青春的情愫。活动结束后,我主动提出送她回宿舍。原本直线距离几分钟的路程,我们却不约而同地绕到了学校的操
父亲在世时,每个年三十的晚上,我们都在火塘边度过,“守岁”是名副其实的。  天刚擦黑,就给每个房间点上灯,猪栏屋、牛栏屋,也都点上。煤油灯照明的时代,一般人家里,也就有两三盏灯,供日常照明用。年三十灯不够,就用空墨水瓶,或是补鞋匠用过的铁皮空胶水罐,洗净,倒入一些煤油或柴油,罩上打了孔的润肤膏盒盖子,穿一根棉索,点上火。后来有了电,牛栏屋、猪栏屋等没舍得装电灯的地方,年三十晚上依然点煤油或柴油灯。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捉小虾、钓鱼、摘野果……但在我心里,那次野外烤地瓜的经历最令我难忘!  那天,我和伙伴们蹑手蹑脚地从家里偷了几个地瓜,没被发现,心中不免窃喜。我们一路狂奔,不一会儿便到了我们的“秘密基地”—小树林。别看它普普通通,里面可暗藏玄机:穿过树林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山洞,即使十个人躺在里面都不会显得拥挤。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些蜘蛛网,几个人去拾柴,几个人忙着搬石头,几个人
从吉木乃县城坐车出去不过半个小时,就到了托斯特乡。我们等了一会儿,原本正在外面干活儿,穿着一身干活儿衣服、显得灰扑扑的男主人努阿德勒赶回来了。  小伙子是难得和我们直接交流的哈萨克族乡民,他高中文化,没有正式工作,全靠自己的手艺和力气赚钱,盖房子、搞装修,水电暖排线、木工、电焊、驾驶,一年包了三十多套房子的水电暖布线工作,这是他主要的生活收入。再有呢,就是靠给人家吹色布兹鹤有一点儿收入,每年大概两
吃饭的时候,妈妈突然不停地咳嗽起来。  豆豆问:“怎么了?”  妈妈说:“噎……噎着了……快……快帮我拍拍。”  豆豆連忙掏出手机给妈妈拍照。
刻苦才是人生,热爱必有追求,历练方能拥有。用这三句话概括我的座中弟子方明元再恰当不过了。笔者曾经在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讲台执教十二载有余,世谓孔老夫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笔者当然决不敢亵渎读书人的鼻祖而与之相比,但就其数目而言,笔者的在港城弟子虽无三千,但贤人却远不止七十二之数。弟子明元当之无愧地应在贤人之列。  时隔二十年,印象中的方明元当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如今当他手捧一本装帧精美、
一张面值两元的钞票,静静地躺在地上,蜷曲的纸面沾上了污渍,从蹲位起身往外走的瞬间,它进入了我的视线。这是一张无人认领的钞票,它的主人一定嫌弃了它落地时的脏污。它静静地躺在那儿,显得那么孤单与落寞。  那是1984年的冬天。  我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考入师范学校。一个山村女孩的前途,以及一个贫寒农家的命运,显现出少有的亮光。然而,由于家庭贫穷,我在学校的日常零用,时常捉襟见肘。学习用品,衣服鞋袜,女孩
这些年,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特别爱赶集。小城每五天一个集日,我逢集必去,不一定就买什么,如果有一两个集没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所居住的小城,是燕山深处的普普通通的小县城,只有区区几万人,安闲、静谧。集市原来在城里,并不大,西面毗邻着南山公园,北面紧挨着是一条河,经过拦洪蓄水,形成了一个湖泊。东西两面,相距二百米,各有一座桥梁横跨在水面之上,既是交通要道,又可摆放物品。小城的集市就建在这样依
小朋友们,要想学会运用“含蓄(读han xu)深刻”的结尾方式,首先得了解“含蓄"是什么意思。因为“含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或者说是一个比较虚幻的概念,它的意思不是很具体、很直观,不是用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不能像“手机”或者是“苹果"这些词一样,一说到它们,你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具体的东西,就知道手机就是现在差不多是人人都在使用的通讯工具,而苹果就是那种比较好吃的水果。可是一说到“
猫  人说男不养猫,女不养狗。个中原因我不得而知,然而对于猫和狗,我都是深深喜欢过的。  先说猫吧!大约四岁左右,随母亲到姨娘家去玩,见姨娘家有一只猫,圆头圆脑,憨态可掬,再加上浑身黑油油的皮毛,显得十分可爱,便每天都要抱上用脸蛋亲几次。几天下来,与猫有了感情,便给母亲说要那只猫。母亲骂我不懂事,说你这娃怎么能乱要别人的东西呢?姨娘也舍不得那只猫,因为那只猫还肩负有逮鼠的重任,是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