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c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将瞬时性的实验过程动态再现、定格讲解、分段演示,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途径,可以再现课堂无法演示的实验,加大课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物理教学 实验 运用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它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通过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实验建立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若能在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锦上添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仿真实验辅助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看到了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实验过程的时间短,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物理多媒体仿真实验可多次重复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物理现象。而且能变静为“动”、变快为“慢”、变微观为“宏观”、变“连续”为“定格”,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说不清”为“一目了然”。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建立正确的物理世界,有利于扭转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能够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便于观察,建立感性认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总结和思索得来的,为了讲清楚某一概念及规律,教师往往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先观察再思考。因此实验的可见度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在讲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时,拿出两个相同规格的温度计,其中一个蘸一点酒精,让学生对比观察液柱的变化情况,由于温度计较小,只有前排几个同学看清现象,说给后排的同学听,大部分学生似信非信。鉴于这种情况,我将其改进,把蘸有酒精的温度计和另一支规格相同的温度计并排放在投影仪上,让大家通过屏幕一起观察液柱的变化情况。这样,既不失实验的真实性,又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
  再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时,也存在上述问题。于是我将电表放在实物投影上,将表盘通过屏幕放大,最小分度及量程都清晰可见。学生不仅准确迅速地读出了数据,参与的热情也大幅度提高。
  二、可以将瞬时性的实验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可以随时定格讲解,分段演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许多物理实验完成是瞬时的,现象是单一的,而单一瞬时的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物理规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切的把握依赖于直观的实验观察和教师在黑板上的讲解。如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将转瞬即逝的现象再现,并进行定格讲解。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实验的内涵和物理规律。例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对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气化理解不透彻。于是,我就将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制成光盘,再重新分段演示,定格讲解,整个过程放“慢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气泡上升变化的过程,再去总结气化的概念,问题便不攻自破。
  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多媒体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观察模拟实验中的种种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在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创造性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自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在的学生实验,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教材都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得很详细。这对教师来说很省事,但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所以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选器材,自定实验步骤,进行试验。实验中学生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念和善于妥协。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献身科学的艰辛与崇高,既磨砺了他们的勇气、毅力,又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思考品质。
  但是在进行自主实验的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表现为: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这要求。现在一般学校的实验室人员只承担了仪器摆放与整理的工作,每次实验前在桌上放上一样的仪器,实验完毕再收起来,这对管理人员来说当然省事。但是,学生要进行自主实验就要求实验室准备多种仪器以供不同选择。就时间来讲,除了学校安排的实验课,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而且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限,需要老师随时指点。另外,一些如电子实验,为防止发生意外,也必须有人看护。这样就会改变实验室老师的工作性质、增加工作量,同时会增加实验仪器的损耗。所以必须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有效开展学生的自主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自创实验的课件。比如进行电学实验时,学生先在电脑上用课件完成器材选择、自定实验步骤、预计试验结果,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然后真刀实枪地做实验。这样一些问题如电学连接错误就可在电脑上做仿真实验时得到纠正,既保护了仪器仪表,减少受损率,又保护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实验室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再加上多媒体本身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实验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以往只能是由老师演示,学生观察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很多学生只看清像的变化,而看不清物距的变化范围。基于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将学生带到计算机房,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讲清楚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利用动画模拟课件,自己调节物体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情况。学生很快便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而且热情高,参与性强。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再现课堂无法演示的实验,加大课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思考物理规律的抽象过程往往是任何演示实验都无法展示的。例如: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绕核高速旋转的?船闸是怎样利用连通器原理使船平稳前进的?喷气式飞机是如何利用力的相互性飞行的?等等。这些现象都无法在课堂上演示或再现。但是通过录像和模拟课件,就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彩,化抽象为具体,突破微观、宏观对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再现生活现象和微观图像,使学生记忆深刻。
  其次,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一一纠正,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面向全体。如果把学生操作错误的地方拍摄下来,制成课件,让学生共同找错,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验中很多数据的处理繁杂,占用学生很多时间,也无意义。如果将其编写程序,输入数据直接得到结果,可以节省很多宝贵时间,加大课容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声画并茂、动态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中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雷洪,王伟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物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其他文献
在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妙趣横生的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为学生高中
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不断发展,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犬猫的真菌性皮肤病居宠物疾病的首位,发生率最高。由于宠物和人的关系密切,所以人畜互感现象严重。该
课堂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还是巩固新课,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师生沟通、促进思考、摄取反馈信息、提供教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使课堂气氛热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物理课型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以中枢神经系统(CNS)静脉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和白质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Lewis大鼠、DA大鼠和PL/J小鼠对EAE发
摘 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抓住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作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物理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
运用物理图像解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热点之一。物理过程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这是研究物理问题和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物理图像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图像的斜率、截距所代表的意义,弄清图像的涵义,可以提升学生解读图像、应用图像的水平。  在教学中对图像斜率的理解也大有文章可做。若单从数学角度来理解这个斜率,则会进入一个思想误区。那么怎样才能从物理角度很好地理解斜率问题呢?  一、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