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教育科研贡献度持续增强,教育理论成果显示度明显提升,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其他文献
布兰顿首先将"规范"当作人类活动的核心特征,并以实用主义的方式回答了规范的性质问题;然后再由规范引出推论作为语言意义的根据,并澄清了实质推论的基础地位;接着又进一步,细致解析了推论的实际运作机制,将推论落实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认为社会交往本质上是不同成员之间的道义计分;最后,在推论主义框架下解释了真、表象语汇的必要性,并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做出了推论主义的说明。他的哲学体系由规范、推论、交往、世界四个维度组成。它们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原本分散甚至对立的论题,在此得到整合。
晚明江南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地方上势家大族起了很多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大族地方生活的轨迹,可以知晓其最重要的姻亲网络及核心家族间的链接关系。在浙江嘉善县,堪称权势阶层主流的钱氏等家族,对国家保持着高度忠诚,没有在地方上发展为垄断州县行政的"宗族社会"。在清兵南下后,这些大族的变化与家族成员的人生遭际,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样态,也折射出王朝统治变化进程中地方的政治脉动和士人的家国情怀。从钱氏族人的生死往事、已逝的生活世界,可以探求和理解明清之际士人生活的状态及其生存之道,他们处于交互编织的网络中,既包括社会
网络研究正成为经济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梳理经济学领域网络研究经典文献和前沿进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网络分析方法给经济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同时,经济学框架在研究网络形成问题时,相对于社会学范式和一般网络分析范式也具有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须特别强调经济学研究框架与网络分析方法的视界融合,关注这种融合对微观冲击与宏观波动、市场势力与定价、市场竞争与效率、以及劳动市场不平等诸问题研究所产生的新观点和新发现。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与网络分析方法的融合,是"经济人"视界与"社会人"视
在"新子学"视域中,先秦时代,"说"是相对于"经"而存在的、以解释义理为目的的短篇故事连缀性作品。形式为"说体",包含"经说""要说""纯说"等,诸子对此有大量实践,庄子之后形成一定的文体自觉,区分"大说""小说"。《汉书·艺文志》等确立了诸子"小说"观念,自觉它是结合文体、内容、思想而言的事物:它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所造,文体为"说体";故事一般具有虚构性;主旨虽有可取,但不够精深,否则就应归入诸子九流。这些观念既保留了先秦"小说"的基本特征,又
定价:68元出版时间:2017年6月本书是对上海黄浦江东边那块土地发生巨大变迁的历史实录,是一本浦东开发'同代记者'写出的浦东开发的'原始历史'。以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地浦东为题,着重讲述了浦东进入20世纪末所发生巨变的历史轨迹,研究历史和时代为何最终能够给今天的浦东留下一个翻天覆地、梦想成真的机缘。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实施,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质特征,这一品质特征由其内在品质与外部表征而构成。对大学自身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根本在于提升内在品质,因此必须正视单一强调排行榜指标、片面追求“名人”的引进、忽略学科整体发展、忽视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要加强大学基本内涵建设,培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品质;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
美诺悖论构成了解释学与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联结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诺悖论的探讨大都集中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然而站在今天欧陆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解释学与知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源生与衍生的关系。如此看来,解释学同样要面对美诺悖论。解释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解释学循环,而解释学循环发展到海德格尔阶段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进入到存在论-生存论的层次,它可为理解乃至化解美诺悖论提供一个很好的、富于启发性的视角。
伦理学倚重理论分析方法,注重思想实验与逻辑推演,但仅通过理论分析无法周延道德的规范性与描述性,且思想实验在道德研究中备受质疑,因而实证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介入道德研究具有必然性。加之,受到实证主义,特别是自然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影响,伦理学与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s)的交叉研究渐成趋势,道德研究呈现出一种自然化面向,实证的道德心理学(moral psychology)由此诞生。结合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语言学的新进展,道德心理学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与特征呈现出道德与实证科学的连续性,同时彰显了
公共诠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话语交往方式,具有社会功能。诠释学起源于对文化经典的诠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丰富的实践。对文化经典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诠释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和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公共诠释与生活形式、伦常规范乃至政治权力相关联。这里存在共同体与个体、客观与主观、传承与革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阐明,与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作用。这意味着公共诠释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把握好这里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
经学是儒学的主体,谈儒学离不开经学,但儒学与经学的关系颇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前经学时代""经学时代"和"后经学时代",而每一时段的情况又很不一样。在经学解体之后,现代学术中的儒学话语基本上与经学剥离开来,变成哲学思想等形式;而经学的历史资料则流布于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或收缩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这种状况已持续了百年,所形成的"经学"观念也渐成定势,使其疆域狭窄,形象枯寂,成一死学问。实际上,广义的经学既包括了围绕经典所展开的各种整理和训释工作,也涉及对这些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义理的诠解与发挥;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