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趣味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如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用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喜羊羊:‘我认为那个卡车上的煤炭有15吨。’美羊羊:‘你瞎说,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吨’这个东西啊!明明是15千克。’……”教师提问:“它们的问题你们能说得清楚吗?”这样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进行课堂教学引入,既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合作、去探究,使数学学习充满了吸引力。
  二、授中生趣
  好的课堂开端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但这并非是万能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如课始导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活动:“两只小羊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同时要说出理由。”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议论。有学生说道:“我认为15吨是对的,因为15千克的东西我是可以拿动的,但是一大卡车的煤炭我是根本拿不动的。”这时有学生说:“你拿不动,也不一定就是15吨,可能是15堆呢?”还有学生说:“要注意数量后面的单位。”……教师顺势利导地问道:“‘吨’到底是什么单位呢?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点了解呢?”学生纷纷回答道:“我听我叔叔经常说,又拉了一车10吨的苹果。”“我舅舅家卖钢材,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联系说‘再配给他们30吨钢材’,我感觉‘吨’好像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对,‘吨’一定是表示重量的单位。我昨天听新闻中播报,去年秋粮丰收,产量达多少吨。”……只有当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们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学习中才会积极思维,调动所有的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
  三、实践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观察与反思等活动之中,那么学生必定会兴趣盎然,数学教学也会更加出彩。如在“1吨有多重”的教学中,教师问:“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学生纷纷回答:“我的体重是28千克。”“我的体重是23千克。”“我的体重是25千克。”……“下面请我们班的几个大力士来抱一抱体重25千克的同学,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1:“很沉的感觉。”生2:“很重。”生3:“抱起来很吃力。”师继续问道:“你们都是班上有名的大力士啊!如果请你一次抱两个这样的同学,你会感觉怎么样呢?”生4:“更重,根本抱不动!”“想不想知道1吨是多少个这样同学的重量吗?先猜猜看。”学生相互猜测,有的说“1吨有10个同学重”,有的说“1吨有20个同学重”,还有的说“1吨有15个同学重”……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巨大的地磅上站满40个小朋友,地磅显示“1吨”,然后说道:“看着画面,你感觉到1吨有多重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重量是1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说体重、抱一抱、想一想等活动,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既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又使他们对吨的感知更加丰富。
  四、结课留趣
  理想的数学教学是一个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教师要细化结课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延续,从而达到余音绕梁、让学习充满遐想的理想境界。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尾,着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温馨,流淌着快乐。如在“吨的认识”学习梳理阶段,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旨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情境中深化学习,促进认知内化,并有机地拓展到生活之中。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喜羊羊、美羊羊的争论,使课堂学习衔接有致。第二个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过桥”的动画:“木桥上方标注‘限载3T’,一群小动物各自开着各色卡车准备过桥,小猴拉2吨的苹果,小熊拉的是4吨木材,松鼠拉的是900千克核桃……”教师问:“它们谁能顺利过桥呢?为什么?”第三个环节,让学生修改数学日记,深化所学知识。有一则学生的数学日记如下:
  美丽的早晨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晴
  早上6∶30,我准时起床,进行了80厘米的跑步,然后回家刷牙、洗脸,最后吃早饭。我先吃了一个60千克的鸡蛋,再喝了一杯大约300克的牛奶,又吃了一块200吨的面包。吃完早饭,我背起重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路上遇到了我们班上最重的××同学,他重32吨。我们俩边走边谈,很是开心,就在快到学校的时候,遇到一辆载满10千克水泥的大车疯狂地开过来,把我们吓得不轻……
  一节理想的数学课,应该是趣味横生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收到“课已结,而趣犹在”的良好教学效果。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把虚拟的、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和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
生活中,许多儿童青少年具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偏侧咀嚼对牙齿有害,主要表现在:如果经常用一侧牙齿吃饭,该侧面部肌肉发育过度,而另一侧则无法得到正常锻炼,时间久了两边面孔看起来就不一样了,这种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明显。口腔科医生就经常遇到习惯“偏侧咀嚼”的患者,这种坏习惯不仅会导致口腔问题,严重的可致“毁容”。  假期中,有名10多岁的女孩到口腔正畸科,希望医生能帮她纠正一下“歪脸”,原来女孩颜面部发育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探索、思考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利用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但怎样才能利用课堂上灵动生成的资源,把练习课也上得精彩起来呢?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之后,专门安排了一节 “乘法运算律”的练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在练习课上如何促进和利用生成,从而彰显练习课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预设。为改变练习课因重复讲
艾丽莎是一个独立而天真的小女孩,她跟着单亲妈妈搬进了一栋老旧的公寓。妈妈因为工作忙,对她疏于照顾。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艾丽莎会“砰砰”地拍篮球。除此之外,她还喜欢提各种各样童稚的問题。  艾丽莎家的楼下住了一位脾气古怪的独居爷爷,因为晚上常能听到艾丽莎拍篮球的声音,他感到烦躁。一天,独居爷爷走在街上,发现艾丽莎独自坐在餐厅里等妈妈。爷爷看她可怜,便带她回家等妈妈下班。艾丽莎好奇地参观爷爷的房间,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页“比一比”是关于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查阅平均数有关资料,发现平均数有以下要义:(1)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2)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以及实际与计划间的一般水平;(3)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4)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次实践]    一、复习引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出示一根长10厘
教学圆的周长后,我给学生安排了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另外增加了一道题(如下图):一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0.2米,与墙相距31.6米。如果把油桶滚到墙边,至少要滚几圈?    没想到全班学生48人,仅有5人做对,正确率为10.4%。大部分学生认为滚动的路程就是31.6米,即31.6÷(2×3.14×0.2)=31.6÷1.256≈25(圈)。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
“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