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后生活质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5.8)h、(1.5±1.4)d、(4.3±1.7)d、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6.1)h、(4.1±3.1)d、(10.1±1.8)d、9.2%(t=8.357,7.54,9.63;χ2=11.23,均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9.56%,对照组为7.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χ2=9.41,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QOL评分为(75±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9)分(χ2=7.896,P<0.05);小于45岁的患者、产次和孕次均小于2次的患者、病程不超过一年、肿瘤直径小于6cm、月经量少的患者术后QOL评分均显著提高。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年龄、病程、孕次、产次、肿瘤直径和月经量均可以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生活质量
0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76-02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增生引起的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趨势。在发病的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重的患者常常会有压迫症状、月经紊乱和下腹疼痛等临床表现,甚至会干扰患者正常的生育功能,对女性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8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5.4±4.8)岁;肿瘤直径4-8cm;单发肿瘤15例,多发肿瘤23例;孕次0-5次,产次0-3次;对照组患者38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6.1±5.2)岁;肿瘤直径5-8cm;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21例;孕次0-4次,产次0-3次;所有患者均为浆膜下以及肌壁间肌瘤,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史。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一般情况、孕次、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使其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和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持腹部皮肤清洁完整,术前禁食水,清洁灌肠。常规尿检、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1.2.2手术过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术中严密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监护,同时作好抢救和复苏准备工作。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头低低臀高的膀胱截石仰卧位,脐下缘穿刺,在1.73Kpa左右,二氧化碳气体3L,气体缓慢进入腹腔建立人工气腹,套管针穿刺放入内窥镜。置镜后可清晰看到腹膜以及腹膜下有无粘连和腹腔内脏器损伤,选择左右下腹分别戳孔穿刺(0.5cm-1.1cm)作为操作点,完成手术。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常规皮肤消毒,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按解剖层次正常分离组织、止血、结扎、打结、缝合等传统手术方式进行。
1.3观察指标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QOL)评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比较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5.8)h、(1.5±1.4)d、(4.3±1.7)d、100%、1.8%,对照组分别为(30.2±6.1)h、(4.1±3.1)d、(10.1±1.8)d、93%、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7,7.54,9.63;χ2=9.41,11.23,均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9.56%,对照组为7.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05)。
2.2影响因素分析观察组生活质量QOL评分为(75±8.6),对照组QOL评分为(56±7.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6,P<0.05);小于45岁的患者、产次和孕次均小于2次的患者、病程不超过一年、肿瘤直径小于6cm、月经量少的患者术后QOL评分均显著提高。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和肌壁间子宫肌瘤以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及大小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也各种各样,常见症状有子宫的异常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疼痛等,严重者可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尚未明确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根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有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以及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开腹子宫切除术是传统、经典、技术成熟的一种手术。但是其手术创伤大,适用于那些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可保持盆底结构完整,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但保留的宫颈日后存在病变甚至恶变的可能性;肌瘤剔除术适用于那些保留子宫,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但存在着妊娠以及分娩时子宫破裂的危险。多发子宫肌瘤有遗留小肌瘤从而导致复发的可能。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年龄、病程、孕次、产次、肿瘤直径和月经量均可以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江,张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的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54-5855.
[2]雷伟.175例子宫肌瘤治疗方法与术式选择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3):24-25.
[3]沈健,黄磊,田训,李双,张庆华.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241-1244.
[4]高霞,张毅,岳艳,范丽.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5):593-595.
[5]刘艳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1,32(4):681-682.
[6]孟海燕,何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11):1663-1664.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生活质量
0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76-02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增生引起的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趨势。在发病的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重的患者常常会有压迫症状、月经紊乱和下腹疼痛等临床表现,甚至会干扰患者正常的生育功能,对女性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8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5.4±4.8)岁;肿瘤直径4-8cm;单发肿瘤15例,多发肿瘤23例;孕次0-5次,产次0-3次;对照组患者38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6.1±5.2)岁;肿瘤直径5-8cm;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21例;孕次0-4次,产次0-3次;所有患者均为浆膜下以及肌壁间肌瘤,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史。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一般情况、孕次、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使其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和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持腹部皮肤清洁完整,术前禁食水,清洁灌肠。常规尿检、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1.2.2手术过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术中严密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监护,同时作好抢救和复苏准备工作。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头低低臀高的膀胱截石仰卧位,脐下缘穿刺,在1.73Kpa左右,二氧化碳气体3L,气体缓慢进入腹腔建立人工气腹,套管针穿刺放入内窥镜。置镜后可清晰看到腹膜以及腹膜下有无粘连和腹腔内脏器损伤,选择左右下腹分别戳孔穿刺(0.5cm-1.1cm)作为操作点,完成手术。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常规皮肤消毒,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按解剖层次正常分离组织、止血、结扎、打结、缝合等传统手术方式进行。
1.3观察指标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QOL)评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比较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5.8)h、(1.5±1.4)d、(4.3±1.7)d、100%、1.8%,对照组分别为(30.2±6.1)h、(4.1±3.1)d、(10.1±1.8)d、93%、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7,7.54,9.63;χ2=9.41,11.23,均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9.56%,对照组为7.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05)。
2.2影响因素分析观察组生活质量QOL评分为(75±8.6),对照组QOL评分为(56±7.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6,P<0.05);小于45岁的患者、产次和孕次均小于2次的患者、病程不超过一年、肿瘤直径小于6cm、月经量少的患者术后QOL评分均显著提高。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和肌壁间子宫肌瘤以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由于其位置及大小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也各种各样,常见症状有子宫的异常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疼痛等,严重者可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尚未明确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根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有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以及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开腹子宫切除术是传统、经典、技术成熟的一种手术。但是其手术创伤大,适用于那些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可保持盆底结构完整,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但保留的宫颈日后存在病变甚至恶变的可能性;肌瘤剔除术适用于那些保留子宫,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但存在着妊娠以及分娩时子宫破裂的危险。多发子宫肌瘤有遗留小肌瘤从而导致复发的可能。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年龄、病程、孕次、产次、肿瘤直径和月经量均可以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江,张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的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54-5855.
[2]雷伟.175例子宫肌瘤治疗方法与术式选择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3):24-25.
[3]沈健,黄磊,田训,李双,张庆华.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241-1244.
[4]高霞,张毅,岳艳,范丽.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5):593-595.
[5]刘艳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1,32(4):681-682.
[6]孟海燕,何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11):1663-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