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安全”“耐心”“鼓励”“渐进”四个方面加以努力。这几个方面既是对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要求安全渐进
智力残疾或智力落后又被称为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或弱智等等。我国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且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因其心理、智力障碍,通常表现出独立生活自理困难、认知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伴有不同的疾病或各类问题、兴趣狭窄、习惯养成不易更改等特点。智力残疾人(智障)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托养是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和后顾之忧,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方式。托养护理服务工作,既是残联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残疾人服务工作内涵的延伸,有利于提升智障人士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有其自身特殊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其托养服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安全
在所有的托养服务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托养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安全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托养服务设施的设置、物品摆放,到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到安全。在起床时注意不要从床上跌落:洗漱、如厕时不要摔倒;吃饭时有无吃饱、是否合口味、注意把有粘性的食物剪成小块,防止噎到;饮水时不要烫到、呛到;时刻保持地面干燥无水渍,防止滑倒跌伤:弱智人士能自由进出的地方无危险物品存放。有吸烟习惯的智障人士要专人管理,点蚊香时要注意防止火灾等等。由于他们心智不健全,家人长时间没来,看不到,思念强烈,或者出现其他诱因,都可能离开托养点而导致走失,因此,外围设施高度是否可避免残疾人随时翻出去等细节都要考虑。总之,安全必须贯穿托养服务工作的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二、要耐心
由于智力缺陷的原因,他们在很多方面可能会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如即使天天见面却仍然不知道你是谁、一件简单的小事教了十几遍甚至上百遍却始终学不会、有的则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有的则总对人爱理不理……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与智力残疾人交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反复用对方适应的方式进行交流,等待对方接受你的援助意图,不要“催促’对方,坚持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将一个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学习任务,通过分步练习、重复练习,再综合训练,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哪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能明确让他们了解。
三、要鼓励
智障残疾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傻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只是知识少点、反应慢点、表达差点。很多智障者尤其是轻度患者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因此在他们做某件事或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否做得好,都要记得给他们多一些表扬和赞赏。特别是当他们取得进步时,适当的表扬会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继续下去的兴趣及信心。而当他们缺少自制力,无法坚持完成某事时,要及时进行鼓励,并以亲身示范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很多智障人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尤其在面对生人时更会表现得较沉默。这种时候可通过转换话题并观察他们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再以此话题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与智障人交谈时,要集中精神并保持和他们的目光接触,努力听懂他们所说的话;当他们吐字不清或表达含糊时,要及时纠正或澄清;在向他们提问时,务必用简单、直接的字句,速度不宜过快,必要时可配以适当的身体动作,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以增强他们与其他人沟通的自信心。
四、要渐进
托养服务要把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当保姆式的侍候和照顾上,应把托养对象看成是富有生活潜力的、具有相当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愿望。应当从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出发,甚至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把帮助他们实现生活愿望、成为自立自强的人作为托养服务的目标。这些训练,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入手,渐进式扩展,逐步实现。其中提高自理能力极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学会自理,就不需要别人照顾了,这样就减少了托养服务工作中的许多环节。从穿衣、洗漱、进餐、沐浴、如厕、乘车等这些日常最繁琐的工作入手,拆分步骤、细化流程,通过协助、示范、提示等体贴入微的训练,完成智力残疾人生活的自我管理训练;从洗碗、叠被子、扫地、端碗、做方便而等入手,逐步扩展到学习简单编织、包装等重复劳动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音乐、美术、电脑、卫生常识等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日常称呼、简单礼貌用语等入手,逐步扩展到问路、识别方向、人际交往沟通基本要求等学习和实践,不断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
关键词: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要求安全渐进
智力残疾或智力落后又被称为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或弱智等等。我国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且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因其心理、智力障碍,通常表现出独立生活自理困难、认知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伴有不同的疾病或各类问题、兴趣狭窄、习惯养成不易更改等特点。智力残疾人(智障)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托养是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和后顾之忧,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方式。托养护理服务工作,既是残联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残疾人服务工作内涵的延伸,有利于提升智障人士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有其自身特殊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其托养服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安全
在所有的托养服务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托养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安全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托养服务设施的设置、物品摆放,到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到安全。在起床时注意不要从床上跌落:洗漱、如厕时不要摔倒;吃饭时有无吃饱、是否合口味、注意把有粘性的食物剪成小块,防止噎到;饮水时不要烫到、呛到;时刻保持地面干燥无水渍,防止滑倒跌伤:弱智人士能自由进出的地方无危险物品存放。有吸烟习惯的智障人士要专人管理,点蚊香时要注意防止火灾等等。由于他们心智不健全,家人长时间没来,看不到,思念强烈,或者出现其他诱因,都可能离开托养点而导致走失,因此,外围设施高度是否可避免残疾人随时翻出去等细节都要考虑。总之,安全必须贯穿托养服务工作的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二、要耐心
由于智力缺陷的原因,他们在很多方面可能会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如即使天天见面却仍然不知道你是谁、一件简单的小事教了十几遍甚至上百遍却始终学不会、有的则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有的则总对人爱理不理……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与智力残疾人交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反复用对方适应的方式进行交流,等待对方接受你的援助意图,不要“催促’对方,坚持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将一个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学习任务,通过分步练习、重复练习,再综合训练,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哪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能明确让他们了解。
三、要鼓励
智障残疾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傻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只是知识少点、反应慢点、表达差点。很多智障者尤其是轻度患者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因此在他们做某件事或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否做得好,都要记得给他们多一些表扬和赞赏。特别是当他们取得进步时,适当的表扬会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继续下去的兴趣及信心。而当他们缺少自制力,无法坚持完成某事时,要及时进行鼓励,并以亲身示范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很多智障人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尤其在面对生人时更会表现得较沉默。这种时候可通过转换话题并观察他们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再以此话题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与智障人交谈时,要集中精神并保持和他们的目光接触,努力听懂他们所说的话;当他们吐字不清或表达含糊时,要及时纠正或澄清;在向他们提问时,务必用简单、直接的字句,速度不宜过快,必要时可配以适当的身体动作,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以增强他们与其他人沟通的自信心。
四、要渐进
托养服务要把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当保姆式的侍候和照顾上,应把托养对象看成是富有生活潜力的、具有相当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愿望。应当从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出发,甚至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把帮助他们实现生活愿望、成为自立自强的人作为托养服务的目标。这些训练,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入手,渐进式扩展,逐步实现。其中提高自理能力极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学会自理,就不需要别人照顾了,这样就减少了托养服务工作中的许多环节。从穿衣、洗漱、进餐、沐浴、如厕、乘车等这些日常最繁琐的工作入手,拆分步骤、细化流程,通过协助、示范、提示等体贴入微的训练,完成智力残疾人生活的自我管理训练;从洗碗、叠被子、扫地、端碗、做方便而等入手,逐步扩展到学习简单编织、包装等重复劳动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音乐、美术、电脑、卫生常识等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日常称呼、简单礼貌用语等入手,逐步扩展到问路、识别方向、人际交往沟通基本要求等学习和实践,不断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