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安全”“耐心”“鼓励”“渐进”四个方面加以努力。这几个方面既是对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要求安全渐进
  
  智力残疾或智力落后又被称为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或弱智等等。我国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且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因其心理、智力障碍,通常表现出独立生活自理困难、认知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伴有不同的疾病或各类问题、兴趣狭窄、习惯养成不易更改等特点。智力残疾人(智障)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托养是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和后顾之忧,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方式。托养护理服务工作,既是残联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残疾人服务工作内涵的延伸,有利于提升智障人士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有其自身特殊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其托养服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安全
  
  在所有的托养服务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托养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安全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托养服务设施的设置、物品摆放,到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到安全。在起床时注意不要从床上跌落:洗漱、如厕时不要摔倒;吃饭时有无吃饱、是否合口味、注意把有粘性的食物剪成小块,防止噎到;饮水时不要烫到、呛到;时刻保持地面干燥无水渍,防止滑倒跌伤:弱智人士能自由进出的地方无危险物品存放。有吸烟习惯的智障人士要专人管理,点蚊香时要注意防止火灾等等。由于他们心智不健全,家人长时间没来,看不到,思念强烈,或者出现其他诱因,都可能离开托养点而导致走失,因此,外围设施高度是否可避免残疾人随时翻出去等细节都要考虑。总之,安全必须贯穿托养服务工作的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二、要耐心
  
  由于智力缺陷的原因,他们在很多方面可能会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如即使天天见面却仍然不知道你是谁、一件简单的小事教了十几遍甚至上百遍却始终学不会、有的则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有的则总对人爱理不理……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与智力残疾人交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反复用对方适应的方式进行交流,等待对方接受你的援助意图,不要“催促’对方,坚持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将一个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学习任务,通过分步练习、重复练习,再综合训练,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哪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能明确让他们了解。
  
  三、要鼓励
  
  智障残疾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傻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只是知识少点、反应慢点、表达差点。很多智障者尤其是轻度患者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因此在他们做某件事或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否做得好,都要记得给他们多一些表扬和赞赏。特别是当他们取得进步时,适当的表扬会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继续下去的兴趣及信心。而当他们缺少自制力,无法坚持完成某事时,要及时进行鼓励,并以亲身示范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很多智障人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尤其在面对生人时更会表现得较沉默。这种时候可通过转换话题并观察他们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再以此话题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与智障人交谈时,要集中精神并保持和他们的目光接触,努力听懂他们所说的话;当他们吐字不清或表达含糊时,要及时纠正或澄清;在向他们提问时,务必用简单、直接的字句,速度不宜过快,必要时可配以适当的身体动作,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以增强他们与其他人沟通的自信心。
  
  四、要渐进
  
  托养服务要把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当保姆式的侍候和照顾上,应把托养对象看成是富有生活潜力的、具有相当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愿望。应当从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出发,甚至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把帮助他们实现生活愿望、成为自立自强的人作为托养服务的目标。这些训练,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入手,渐进式扩展,逐步实现。其中提高自理能力极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学会自理,就不需要别人照顾了,这样就减少了托养服务工作中的许多环节。从穿衣、洗漱、进餐、沐浴、如厕、乘车等这些日常最繁琐的工作入手,拆分步骤、细化流程,通过协助、示范、提示等体贴入微的训练,完成智力残疾人生活的自我管理训练;从洗碗、叠被子、扫地、端碗、做方便而等入手,逐步扩展到学习简单编织、包装等重复劳动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音乐、美术、电脑、卫生常识等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日常称呼、简单礼貌用语等入手,逐步扩展到问路、识别方向、人际交往沟通基本要求等学习和实践,不断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
几年前暑假的一天,我领受了市里的一项命题任务,报到后方知,数学组只安排了两个人,而我的搭档恰是我30年前的学生S。师生聚首,格外高兴,晚上同居一室,谈兴甚浓。S遂讲起他毕业后从教的一些往事,说是向老师汇报。事情虽然平凡,但真实感人,以致事隔数年,言犹在耳。现将其中之二则,以S自述的形式实录于下,与广大教育界同仁共析共赏。     故事一  毕业后,我分在一所市属普通中学仼教,不久后就中途接任一个初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在以往的基础教育期间,从未接触过生物、生理卫生等这些跟组胚课程相关的学科,而组胚内容相对固定又抽象枯燥,缺乏相互联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这对于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护理学生来说,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良好的入门引导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自身特点,就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不要说高考,即使是平时的训练,古诗鉴赏题历来都是学生的软肋。其实诗歌鉴赏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在江西高考卷中,这题的分值稳定在6分,但每年高考,这题的平均分都超不过一半,今年也不例外。下面就2010年高考江西卷的古诗鉴赏题失分原因加以探讨。    一、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生活缺乏激情,学习兴趣淡泊,思想崇尚个性。我们为了让学生投入课堂煞费苦心,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坚持“和颜悦色”的教学态度,经常变换教学方法……但无论你怎样努力,都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与此同时,学无所成的舆论压力就自然归咎于教师,因此,许多战斗在高职教育一线的教师产生了身心疲惫的教学恐惧心理。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影响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口腔材料学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口腔医学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口腔材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口腔材料学教学水平。    一、充分认识口腔材料学教学的重要性    口腔临床上所有治疗措施与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几乎都是由新教材和新器械引导的。基本模式是由新教材衍生出新技术,从而形成新疗法。因此,口腔学的发展是以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生物一直被学生所“弱视”。虽然生物是中考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分值相对较低,因此,无论教师怎样强调,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不重视,将其当作“副科”来看待,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情境教学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记忆更牢固,更能激发学
我工作过的学校里,有面墙上写过这样一幅大标语:“知识改变命运,读书铸就前程。”这句标语写得很实在,但我却觉得境界不够高,只是让学生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的意义。于是我建议修改为:“知识改变世界,读书滋润心灵。”大家都点头称好。  但一位学生的经历让我对两条标语重新进行了审视。  一次外出坐车,中途上来一个小伙子,看见我之后,连称老师,问我是否还记得他。我真的是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只好实话实说:“印
记得我孩提时代所见到的校园,教室里书声朗朗,活动室里琴声悠扬、歌声嘹亮,运动场上哨子声、“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课外活动时间处处欢声笑语……那是一个个万物生长、春意盎然的校园!  但现在这些都成了人生的美好回忆。曾几何时,中学校园被一片寂静笼罩着,人们很少能听到愉快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场上的欢呼声,连课堂的读书声也气息奄奄了……充满生机的校园变成了“寂静的春天”。  是什么原因
摘要: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非常活跃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美国牧歌》曾获得1998年普利策奖。本文从《美国牧歌》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个人和其家庭在美国社会中的他者身份出发,通过探讨小说中个体对权力与规训的回应,以及作者罗斯对生活在权力下的人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后得出结论,在《美国牧歌》中, 菲利普·罗斯引发了读者对处于两难境地的犹太裔美国人的深层思考, 他们试图成为美国人,并过上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