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聚力提升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练习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在练习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练习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后续发展状况,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动笔做练习,在心理上尚未准备充分,加上对练习中的题型比较陌生等原因,所以经常出现作业质量不高的状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来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练习,将作业质量抓上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以理解为根基,让学生有提升作业质量的能力
  练习是学习的延续,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窗口,要想使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练习要求。
  例如:“9的乘法口诀”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给学生:1.口算(略)。2.根据一道9的乘法口诀写出四个不同的算式。3.应用广场,到“9元超市”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计算要付的钱款。其中的第二个练习就要求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有深刻的理解,根据一句口诀写出四个不同的算式,必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将对乘法的理解包括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全部展示出来。比如,“三九二十七”这一句口诀,学生第一反应是3×9=27,在动脑筋思考后可以写成9×3=27,这里是初步感知了乘法交换律的规律,然后结合乘法的由来学生会想到9+9+9=27这个算式,以此展示乘法的意义。剩下的一个算式怎么写呢?正确的表示方法应该是30-3=27,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这样的算式必须建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刻认识到九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基础上:9乘几得数就比几十少几。没有这样的理解作为基础,学生只能是乱拼乱凑,作业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
  二、以契合为要领,让学生有端正作业态度的基础
  当学生面对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任务时,作业的兴趣自然不高,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注重练习的形式,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不断变换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新奇有趣,从而端正作业态度,提升作业质量。
  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和减”之后,我安排了丰富的练习题型:有加减法混合计算题;有联系生活的应用题,比如,“钢琴上的黑键和白键分别有36个和52个,黑键比白键少多少?钢琴上的黑白键一共多少”;还有操作题,比如,在图中画一些圆,要求学生按要求来画三角形,画好后计算圆和三角形一共有多少。这样多样化的题型让学生脱离了单纯计算的枯燥,能更加集中精力到问题的解决上来,并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三、以习惯为抓手,让学生有改善作业状况的保证
  作业质量的提升关键还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我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比较可惜,有的是题目抄错了,有的是题意理解错了,有的是因为书写的不规范造成了上下不一致。这些错误的背后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限制的原因,也有不良作业习惯影响的原因,所以我们应当从多方面来促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读题审题的好习惯,不少学生的读题只是走马观花,他们习惯于根据之前的印象来决定题目怎么解决,其实相同的条件下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作业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几遍问题,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再动手解决。其次是计算的习惯,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同学在做作业的时候不愿意按照规范的格式来计算,他们习惯于心算或者随意找个角落写下点计算过程,这样的成功率无法得到保证。还有书写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做作业的过程也是打基础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规范作业,认真书写,确保解题过程清楚、明了、有条理。最后一个重要的好习惯是检验,检验在作业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就像工厂里产品要经过出厂检验一样,必须严格把关,让学生经常审视自己的作业可以发现很多可避免的问题,将作业的质量提升一大步。
  四、以指导为手段,让学生有提升作业质量的依靠
  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在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和家长做科学得指导,帮助学生从各个层面提升。
  比如说课堂作业,教师可以在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并指出来让学生改正,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尽量采取面批的方式,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作业做得怎么样,有机会将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更正并再次送批。课后作业如果教师没有面批的机会,一定要详尽记录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问题,以便跟学生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当然也可以在学生作业中指出错误所在,用鼓励或者调侃的话语激励学生,使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印象深刻,在今后的作业中不再犯相似的错误。这样的引导虽是无声的,但却是力量巨大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
其他文献
星期二下午,照例是集体备课时间。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体备课,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页例5,原题为: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在主备老师说课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某老师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建议将第13页练习四的第四题当复习题出示,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接着他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类型的题目是不是必须用方程解?完全可以用比的知识解啊,比如女
期刊
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优良品德。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种良好习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好动、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他人的发言不能认真耐心倾听,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根本因素,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听比讲更重要,只有听清楚,听进去,才会有思考,有发现,才会有话可讲,才能踊跃展示。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摸索,我总结出以下三种有效的课堂听讲习惯培养策略。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给他们的学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显性与隐性分层的形式,探索出一种能让全体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上递进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层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差异悬殊的教学单位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的意义。  
期刊
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最适合低龄儿童阅读。本文旨在从绘本读物的多维阅读视角,探究其多重阅读价值,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让孩子们通过绘本教学享受生命如花的成长快乐。  一、图画阅读·文字阅读·配合阅读  从绘本元素维度审视,它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可见,强调视觉化
期刊
一、认识友善  (一)歌曲《你鼓舞了我》  师:同学们,本视频中的演唱者不是一个普通的街头艺术家,他的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演唱,以及反复出现的歌词“你鼓舞了我”使寒风中瑟瑟的游子感受到温暖,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光明。这里的温暖,光明就是友善,今天我们就以“友爱于心 善行于微”为题,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  (二)手势“友善”  师:那友善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自古以来,我们与人交流交往时用很多手势来表达友好友
期刊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是以德育为首,那么在国际视野下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呢?我觉得在国际视野下,我们德育活动应回归到人的发展中来,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发展个性,彰显自信,让童年更有价值。  一、回归儿童,教育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
期刊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行,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还要能够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出发,发现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善加引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以自己为出发点,通过自己个人的力量来进行,效果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然要与家长取得沟通,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缺乏方式方法,将与家长交流变成向家长告状,加之有些家长没
期刊
“悖论”(paradox),又译为诡论,吊诡。在文学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下面仅从意象角度,就剧中两个最具悖论色彩的人物——李尔和傻子,来谈谈这个剧本悖论手法的运用。  作为剧中主角,李尔是不列颠国王,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化身。在李
期刊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数学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数学学习习惯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使用草稿本是诸多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种。草稿本可以让教师把握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思考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使用草稿本,帮助他们养成
期刊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前进行了学情前测:某班39人,计算结果正确的有7人,其中只有2人会写计算过程,对这两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得知他们都是家长提前教过的。其余学生只会根据口算直接写出答案。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笔者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形成技能。  一、案例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幅点子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