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时間: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听一听名家是如何把握的。
  (放录音)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读读背背)
  师:联系大家的预习,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熟悉诗歌,归纳段意)
  师:先看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送别的场面。
  师:既然是送别,谁送谁?
  生:亲人送行人。
  师: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
  生:“车”、“马”、“弓箭”。
  师:通过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
  生: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师:“亲人”一方又是怎么写的呢?首先写了哪些人?
  生:爷、娘、妻、子。
  师:该来的都来了。怎么来的?
  生1:走来的。
  生2:跑来的。
  师: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一强调,学生又看了看课文,思考并判断着。)
  生(齐):跑来的。
  师:有何证据?
  生:“爷娘妻子走相送”,因为句中有一个“走”字,“走”是文言字词,即“跑”的意思。
  师:很好,这里提醒我们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大家找一找写他们的动词有哪些?
  生:“走”、“牵”、“顿”、“拦”、“哭”。
  师: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哭”。
  师:啊,“哭声直上干云霄”,为什么“哭声震天”?
  生:因为是生离死别。
  师:由送别场面的触目惊心,就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可怕。如果说这一段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事实,那么下一段还在写作者的所见吗?
  生:不是,主要写作者的耳闻。
  师:能否找到证明“耳闻”的句子?
  生:“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师:“行人”就是征夫,他们要说谁的事?
  生:说他们自己。
  师:“行人”说他们自己什么内容?
  生:主要是陈述受害的经过。
  师:这些事不能用简单叙述来表达,应该用一个什么词呢?
  生(齐):血泪控诉。
  师:面对送别场面的撕心裂肺,亲闻受害经过的血泪控诉,作为忧国忧民的作者,又是持何态度呢?
  生:厌恶战争。
  师:何以见得?
  生1:因战争而重女轻男。
  师: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1:按正常情况,中国人是重男轻女的。可战争需要男人,男人会被战争夺去生命。正因为这种惨况,人们才不得已改变多年的观念——宁愿生女而不愿生男。
  生2: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通过渲染鬼哭的阴森可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师:答的太棒啦!由此可见,战争,尤其是不义的战争,已经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那么造成妻离子散的送别、引起征夫强烈控诉的根源是什么呢?
  生:“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师:作者就是这样,凭着高度的正义感和历史的责任感记下了那段社会历史,用诗歌的形式抨击时政,说出了广大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里话。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慢慢体会作者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一首好诗除了有生动感人的材料外,还应具备高超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歌用了哪些手法呢?
  生1:前后照应。
  师:有吗?
  生(齐):有。
  师:请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生2: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生3:还有第二段中的“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垄亩无东西”,说明生产凋敝,和第三段中的“租税从何出”,也构成了前后照应。
  师:正因如此,全诗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那还有什么呢?
  生4:层层递进。
  师:这个该如何证明?
  生5:可以从行人的话中来体会这一写法。
  师:再具体些。
  生6: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生7:“点行频”造成征夫离家、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还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在生男生女上的传统心理。
  生8:“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师:你们的分析有理有据,表达也简洁准确。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每个学生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C层次的学生的自尊心更像是“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需要我们教师更为用心去呵护这脆弱的东西。  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制力较差,但他们渴望着进步,渴望着获得别人的赞赏。他们有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们的进取心也许比A、B层次的学生更为强烈。他们在
期刊
十多年来,我从来没向任何人说起过,我有一个叫小娃的朋友,这些日子却老是想起,晚上莫名其妙的睡不好。想得心里悲伤了,还是不愿说。  心里一直念着。她死了也快十年了吧!哪一年死的我还不清楚。只知道留下一个小女孩,还有她的一身衣服,也许还有一封信,都是听另外一个叫霞的朋友说的,我和霞也失去联系很多年了。当时和霞在车站见过一面,我忙着赶车,匆匆地分别了。霞只说了几句话,说小娃嫁了一个司机,开大车的,但挣不
期刊
高一作文写作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写一次作文就伤亡了一大批人。每次写作不少学生生编硬造、强拉牵扯编造父母离异、车祸、爷爷奶奶死亡的情节。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同一事例、同一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到底是什么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是什么抹杀了学生自由写作的天性?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考试大纲中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是
期刊
每天的语文课,除了基础字词,课文内容的讲解,很少有其他的东西。学生们学得很乏味,老师也觉得没情绪。如何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还不错。  生动的语文课要有生动的语言。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生动的语言既能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一次进行周练习讲评,是讲陈平的一篇文言文阅读。其中,我提问了一个问题:“陈平是谁?”学生说:“陈平是刘邦的一个谋士。”
期刊
高考语文六十年来一直与时代的脉搏共起伏,是时代风雨的晴雨表。每年高考作文的面世,都会令世人吐糟狂欢。2008年6月7日高考语文试题直击5.12汶川大地震,让师生猝不及防。2011年谈中国政济、经济、科技方面成就,以极强的时政色彩令世人瞋目,但也被人诟病,指责为政治色彩太强。但文贵曲,最巧妙的是2012年高考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了一件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美好人性以及蕴含的人生价值,暗合时
期刊
在我们学校,要求课课有学案,尤其每逢讲公开课、示范课或领导来听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先弄一份学案。不然就显得没有准备,会失掉不少分,结果是课堂程序像设计好似的,流水线作业,我想学案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围绕着学案,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学习效果。但这样一来,使本来时间就很紧的学生更繁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语文老师,也跟在学案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自主发挥,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影响了课堂
期刊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讲了好多遍。无论教参还是我个人的讲解,都把重点放在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赞赏有加,对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充满敬意,但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正是他的善纳忠言使赵国转危为安。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足以显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
期刊
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教师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目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使语文教学从纯粹的书本教学走出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走进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让学生领会了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
期刊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报告,都提到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育”观。  这种大语文的概念,极有利于学生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值得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