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讲述如何让兴趣成为孩子永远的老师。从课堂内外、教学语言以及组织教学的形式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学生觉得有趣,有用;从运动中,劳动中寻找物理现象,规律,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有趣、有用、有办法
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上到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与物理知识相关。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物理知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也要用物理知识解答。大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小到吃喝拉撒都要运用到物理知识。就这一门外延如此广泛的学科,学好它会很难吗?不会,学好物理是有办法的。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
一、 有趣,以激发学习的“乐趣”
首先我们要在“趣”字上下功夫,让学生觉得有趣。在课内、课外都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课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在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名词和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要设计有趣的问题,创设有趣的情景。例如: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规律时,教师就先应该展示孩子们过去对“运动和静止”,接着呈现物理课上所描述的“运动和静止”,两者进行比较后出现“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这样就把学生从过去对“动与静”肤浅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科学的认识。是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呼。就在这种高潮阶段,老师在加入得过士兵顺手抓住子弹的故事。使整节课更生动、有趣。
教师要有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让社会的学生做演示,让想学的同学学操作,让不想学的孩子也参与到观战的行列来,这样就能做到全员参与。例如:在讲到“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知识中,教师通过分组表演,分组观察,得出对运动的快慢的比较方式。让好动的学生来表演,让会说的同学来归纳,让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来延生举例,这样一种全员参与的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担心学生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吗?
教师还要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搜集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幽默,穿插在我们知识,原理的教学中。让一些名诗、名句、名辞、名画都进入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来,这样知识丰富,笑声洋溢的课堂还会无趣吗?还要让“趣”字延迟到课外,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能见到各种普通的,有趣,非常细微的现象,并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政新闻,捕捉与物理课内所学到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清明河上图》中找出一些与力学相关的知识,并加以解释,用重力知识来解释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美景,网络上火爆的高楼坠杯事件为何把人砸成植物人,延伸到太空垃圾,一粒泡沫击毁一艘宇宙飞船。
师傅请进门,功夫靠个人。用“趣”字把学生锁进物理世界的大门,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物理世界里“趣”到底。就得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二、有用,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从学生最近的考试入手,目前高考“物理”是一个关键学科。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轮胎为什么会有花纹?电灯为何会发光?宽带上网为何能了解全世界?这些孩子们都常见而感兴趣的问题,都是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的。从远古的指南针,后来的发电机,再到今天的磁悬浮列车无一不是用物理知识认识,发现的。从远古的孔明灯,到后来的直升飞机,到今天的载人航天,也无一不是用物理知识发明,创造的。
一门这么有趣,有用的学科我们该如何学好它呢?我有以下几点办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 、有办法 ,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一)、让孩子在“运动”中认识与发现物理现象,并能在相应章节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适量的运动对正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有很多好处,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曾有一个报告指出,学习成绩和运动参与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中先让学习课前去做一些跑、跳、投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分组完成,在课内进行描述,视频动画再现,分析产生哪些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利用这一情境还可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等等,让学生在运动体会、认识、理解应用。既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又让学生发现很有用,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让孩子在“劳动”中认识与发现物理现象,并在相应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让学生干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提高,有利于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能力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让学生回家去烧一壶水为长辈洗脚。认真观察烧水的过程,仔细体味帮长辈洗脚的心理感受。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描述再现烧水的过程,在体会相关的知识点。
再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名词链接起来,这样就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利用这一情境,可以认识与热学相关的全部问题。这种生活与课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使学生不仅能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提高了能力,还让学生升华了情感。
(三)、让孩子把“具体的行动”变为“规范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各物理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
在学生通过运动与劳动中认识的一些物理名词概念,在进一步学习中理解了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要在进一步的规范,整合,形成一些定性或定量的关系。例如认识了“电功率p”这一物理后,我们根据定义把p=W/t这一公式展现,推导得分:p=uI。并通过实际的例题加以理解应用。
通过上述这三个办法有机地把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在知识学习上、在生活技能上、在与人交际上都有长进。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让兴趣成为成为孩子永远老师。就要让孩子明白所做事有什么意义。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还要教会他们寻找合适的学习途径。要交会他们可行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课外阅读:中下》2013年第1期
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关键词:有趣、有用、有办法
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上到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与物理知识相关。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物理知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也要用物理知识解答。大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小到吃喝拉撒都要运用到物理知识。就这一门外延如此广泛的学科,学好它会很难吗?不会,学好物理是有办法的。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
一、 有趣,以激发学习的“乐趣”
首先我们要在“趣”字上下功夫,让学生觉得有趣。在课内、课外都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课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在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名词和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要设计有趣的问题,创设有趣的情景。例如: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规律时,教师就先应该展示孩子们过去对“运动和静止”,接着呈现物理课上所描述的“运动和静止”,两者进行比较后出现“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这样就把学生从过去对“动与静”肤浅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科学的认识。是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呼。就在这种高潮阶段,老师在加入得过士兵顺手抓住子弹的故事。使整节课更生动、有趣。
教师要有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让社会的学生做演示,让想学的同学学操作,让不想学的孩子也参与到观战的行列来,这样就能做到全员参与。例如:在讲到“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知识中,教师通过分组表演,分组观察,得出对运动的快慢的比较方式。让好动的学生来表演,让会说的同学来归纳,让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来延生举例,这样一种全员参与的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担心学生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吗?
教师还要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搜集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幽默,穿插在我们知识,原理的教学中。让一些名诗、名句、名辞、名画都进入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来,这样知识丰富,笑声洋溢的课堂还会无趣吗?还要让“趣”字延迟到课外,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能见到各种普通的,有趣,非常细微的现象,并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政新闻,捕捉与物理课内所学到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清明河上图》中找出一些与力学相关的知识,并加以解释,用重力知识来解释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美景,网络上火爆的高楼坠杯事件为何把人砸成植物人,延伸到太空垃圾,一粒泡沫击毁一艘宇宙飞船。
师傅请进门,功夫靠个人。用“趣”字把学生锁进物理世界的大门,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物理世界里“趣”到底。就得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二、有用,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从学生最近的考试入手,目前高考“物理”是一个关键学科。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轮胎为什么会有花纹?电灯为何会发光?宽带上网为何能了解全世界?这些孩子们都常见而感兴趣的问题,都是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的。从远古的指南针,后来的发电机,再到今天的磁悬浮列车无一不是用物理知识认识,发现的。从远古的孔明灯,到后来的直升飞机,到今天的载人航天,也无一不是用物理知识发明,创造的。
一门这么有趣,有用的学科我们该如何学好它呢?我有以下几点办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 、有办法 ,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一)、让孩子在“运动”中认识与发现物理现象,并能在相应章节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适量的运动对正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有很多好处,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曾有一个报告指出,学习成绩和运动参与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中先让学习课前去做一些跑、跳、投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分组完成,在课内进行描述,视频动画再现,分析产生哪些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利用这一情境还可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等等,让学生在运动体会、认识、理解应用。既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又让学生发现很有用,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让孩子在“劳动”中认识与发现物理现象,并在相应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让学生干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提高,有利于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能力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让学生回家去烧一壶水为长辈洗脚。认真观察烧水的过程,仔细体味帮长辈洗脚的心理感受。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描述再现烧水的过程,在体会相关的知识点。
再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名词链接起来,这样就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利用这一情境,可以认识与热学相关的全部问题。这种生活与课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使学生不仅能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提高了能力,还让学生升华了情感。
(三)、让孩子把“具体的行动”变为“规范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各物理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
在学生通过运动与劳动中认识的一些物理名词概念,在进一步学习中理解了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要在进一步的规范,整合,形成一些定性或定量的关系。例如认识了“电功率p”这一物理后,我们根据定义把p=W/t这一公式展现,推导得分:p=uI。并通过实际的例题加以理解应用。
通过上述这三个办法有机地把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在知识学习上、在生活技能上、在与人交际上都有长进。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让兴趣成为成为孩子永远老师。就要让孩子明白所做事有什么意义。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还要教会他们寻找合适的学习途径。要交会他们可行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课外阅读:中下》2013年第1期
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