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估算教学的现状反思与策略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有别于实验课程的新要求。因此,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估算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的估算学习中,有些学生不确定要不要估算,怎么估算。原因一是估算有别于计算,有多种策略和方法;二是它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三是一部分学生由于数感不强,只为估算而估算。本文在分析估算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原因的基础上,从问题情境出发,从体验估算价值,培养估算意识;引导探究,形成估算能力;自主训练,养成估算习惯等方面来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估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现状;引导;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估算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能精算就精算,估算意识不强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精算,表现在:学生拿到一道题目,只要能精算的,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都会是准确计算,除非题目规定要估算。有时哪怕是只要学生给出估算后的结果,但仍有部分同学选择先精算,而后再根据精算出的数据给出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些学生纯粹为了估算而估算,也可以说是对估算的不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现在的估算意识是不强的。
  (二)以“猜”为主,缺乏估算的方法
  估算不是乱猜,估算是讲究方法的,而一些学生却认为估算等同于猜,往往缺乏估算的方法。在实际的估算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在经历一系列的猜数后获得答案,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估算。这个过程只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估算的答案只是在逐步缩小范围的“猜”中被“估”出来的。这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只是数的大小比较而已。
  (三)估算无统一标准,评价执行难
  《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提出了相关要求,所以现在数学练习或试卷中会有一些估算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试题本身没错,但在答案的評判上会有争执。因为估算不追求精确结果,所以它会有各种不同的解法,以至于教师对答案的评价难以执行,增加了教师评价的难度和时间。
  二、导致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估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是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估算的重要性的却少之又少,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对估算的教学,而过于重视精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因为估算不像精算那样有固定的答案,在评改时加大了教师的难度。再说,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精算用处更多,以至于教师对估算教学的重视远不及精算。
  (二)学生意识不强
  在估算教学中,有的学生先算后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估算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可估可不估。如今在小学教材中渐渐地加大了估算的训练,可是低年段涉及的都只是百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这些运算还不足让学生意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以至于学生会选择使用他们掌握得更好的笔算和心算进行计算,因此学生对估算的意识得不到强化,从而在数学的应用上,表现出估算特别的无用。
  三、提高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体验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1. 在有效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更改数据,增加精算的难度,产生估算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如“会场共有400个座位,一年级有210人,二年级有185人,估一估会场的位置能不能坐得下两个年级同学?”这道题的两个数据学生计算起来很简单,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精算,突出不了估算的必要性。其实可以适当地变更数据,如“会场共有500个座位,一年级有248人,二年级有247人,估一估会场的位置能不能坐得下两个年级同学?”变更数据后,学生直接精算结果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想省力,于是就产生了估算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计算中估算的必要性。
  2. 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知估算的简洁性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计算中的必要性,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时要比精算更加简便,从而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认可。如三年级下册乘法教学的教学片断:
  师:教师旅游团有28人去游览世界公园,每张门票47元,估一估付1500元够吗?
  (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可也有一些学生忙着在草稿纸上算。教师有意挑那些在笔算的同学先回答。)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7=1316(元),所以1500元够。
  生2:我认为这道题目只要用估算就可以了,28×47≈30×50=1500(元),每个数都估大了才1500,所以1500元够。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生3:我更喜欢第二种的估算方法,因为这样很简便,心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了。
  生1:我也喜欢估算方法,虽然我算出了正确结果,但速度不及估算,我以后要注意审题。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先让笔算的同学来汇报结果,然后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估算比笔算快”,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到在具体情境中估算的简便性,同时让学生明白,该估算时就估算。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远远比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更深刻,更有助于学生对估算意识的培养。
  3. 在利用估算验证结果中让学生提升估算意识
  为了让小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能有一个预见和大致的判断,运用估算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就是一种好方法。如商的位数是否准确,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商的位数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估算确定一下商大致的取值范围,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刻地感受到用估算验证结果的简便性,长此以往,小学生通过不断体会估算给他带来的帮助,就能逐步提升估算的意识。
  (二)引导探究,形成估算能力   1. 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思路和理由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路和这样估算的理由,适当鼓励学生总结估算的策略,因为这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经验积累是重要的,可以帮助小学生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原有的认知,凡是合理的估算都应给以肯定。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加深对估算的理解,培养估算能力。
  2. 在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中,提高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而部分教师只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就止步于此了。以至于有些学生在估算时完全不顾题目的意思,闷头就估。如果以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对估算的结果与精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学生就知道估算时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还要估成便于口算的整十、整百的数。因此,教师在注重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估算的结果与精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怎样的方法才是最合适的。
  3. 掌握具体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
  (1)凑整估算
  用取近似数得整数方法使“小数为整数”、“整数为整十、整百的数”进行估算,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例如估算192×46,通常看成200×50。
  (2)根据运算性质估算
  例如,对于405 255-300=420,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以判定结果420是错误的。
  (3)根据数位估算
  例如,对于606÷6=11,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6除以除数6够除,所以肯定是三位数,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可判定商11是错的。
  (4)根据生活经验估算
  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3小时完成,乙独做4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能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如果有学生算3 4=7(小时),则一定是错误的。
  (5)分段估算
  例如10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要把1000张纸分段进行量化:先把100张纸叠在一起,用尺量一量有多高,再算1000张纸叠起来有多高。
  (三)引导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要让学生提升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就要让学生逐渐地养成估算习惯。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经常让他们估计一下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中年级则可以经常性地估计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物体的量差范围;高年级可经常提供一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合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秋爽,李惠玲.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邢紅卓.当前估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2(07).
其他文献
【摘 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写的能力是习作训练的主要要求,它包括说的训练和写的训练。小学中年级的习作要以写的训练为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写的能力是习作训练的主要要求,它包括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得以进一步革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文章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实施对策  一
【摘 要】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课题《“互联网 儿童文学阅读”资源应用的研究》之《核心阅读书目与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研究》的引领下,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开展了“线上线下阅读”、“导读·交流·拓展课型研究”、“五个一活动”等实践活动,拓宽了儿童文学阅读的新路子,有效地提高了儿童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互联网 ;课外阅读  一、利用“一起阅读平台”,开启线上线下课外阅读模式  (一)学生阅
【摘 要】课程,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样态,应该是打破学校围墙,尊重学生个体,多方融合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因此,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这也是开发“社区课程”的  怎样开发“社区课程”?我校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整理了附近可利用的社区资源,与多方社区单位进行洽
【摘 要】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的强弱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众多语文学科教育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小学
【摘 要】在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往往会有畏惧、胆怯心理,掌握技术动作时容易出错。消除和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对于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应用于跨越式跳高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跨越式跳高;激励手段;应用  跨越式跳高是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一项内容,也是小学阶段体育学习需要掌握难度系数较高的运动技能。然而,在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中
【摘 要】数学操作活动是联系具体与抽象的桥梁。在小学数学的操作活动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操作要求,操作材料要恰当,操作活动要“放”“收”有序,才能使操作活动变得高效,使数学教学效益更大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  我们知道,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
【摘 要】扑克牌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玩具,而扑克牌在小学数学的中低年级的教学里就着有易获取、易操作、多用途的特点。利用扑克牌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小学数学中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最近听了西片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的几个课例,发现扑克牌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效果。  【关键
摘要:语文的教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法,其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组
【摘 要】如何让数学课堂既活跃又高效,一直以来都是笔者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议题,也是教师不断探讨与追求的一个热话题。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厌倦感,能激发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因素。电子书包的使用,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既活跃又高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电子书包;高效  电子书包是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抽象是数学最基本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