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语文课的人文色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还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和魅力: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关键词】点染 情感 文化 人文性
  
  语文学科关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有教材的、有教法的、考试制度的等等。那么,影响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是人文精神的残缺和人文价值的流失,而这一点,出路在于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入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认为:“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实践告诉我们,“点染”,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人文化的方式。
  “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如果把我们的语文课比作一幅画,那么,只有“工具性”的语文课仅仅是“刻板单调”的画面,只有同时“染”上了“人文色彩”的语文课才是灵动、多彩又富有生命力的画卷!我们暂且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是“师生共同作画”吧,所不同的是作画时是先“勾勒”再“着色”,而语文课上“点染人文色彩”与“落实工具性”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
  
  一、从情趣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散文诗《风筝》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关爱,有悔恨,有无奈,有悲哀,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即便是教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全部讲到,学生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悟文章的妙处。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才能感悟文中所绘景物的悲凉,把握人物的性格,体验人物的情感。朗读时可以通过范读、自读、赛读来读通课文,通过替换阅读、比较阅读来读懂人物,通过加读、演读来读出自己,真正是既“读进去”,又“读出来”,读进了文本。读出了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情感。
  《沁园春·雪》里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北国雪景,《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击风浪的雄姿,《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洞庭湖光山色,《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喧噪的鸣蝉、轻捷的云雀、低吟的油蛉、浓密的藤蔓、累累的野果……这样的艺术境界在学生的心中能不产生愉脱的审美情感吗?当我们吟诵《乡愁》这样感人肺腑的诗篇,阅读《最后一课》这样揪心发聩的小说,品味《背影》这样真切动人的散文,进入《白毛女》那种贫寒凄凉的场景,怎会不涌起情感奔放的波涛?
  要让学生“通情入境”,还要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或和作者对话,或假设就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人物等。执教冯骥才的散文佳作《珍珠鸟》,我设计了“面对面换读”的教学流程,请女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我”,把“我”换读成“你”,请男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你”,“我”不变。如此一来,女生即扮演了小珍珠鸟的角色,男生即扮演了“我”的角色,让人与鸟直接面对面对话,那种喜爱和感激的语气随着情节的变化而愈发深入,真是入鸟相依、其乐融融,使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作者和文本所创设的情意绵绵的爱的境界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会使课堂更生动、有效。如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品评香菱这一人物时,先列出几句香菱带“笑”的句子: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通过这样修饰语的语境创设,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再现当时情境,使学生体悟到身临其境的妙处。
  当然,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仅语言一种,其方法种类颇多。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二、从文化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精神的根。语文教学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昧和魅力。
  (一)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
  文化是语文诗意的栖息地。譬如介绍苏轼,我以渲染其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为重点,陈述他开创豪放词风的丰功伟绩,“气象恢宏…横放杰出”,朗诵“大江东去”,背诵“明月几时有”;再介绍他写诗可“吞五湖三江”,作文则“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的气概;最后点击他“逸气横霄”、“神完气足”的书画成就,以其“尚意”思想开启北宋一代书风,并直接造就了“北宋四大书家”。这些内容,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正好温故而知新。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所缺的正是“思想文化”这个支点。借助这个支点,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新知,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开启智慧,涵泳文化底蕴,建构文化品格,形成基于深厚思想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
  (二)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形象,我们若能在语文课堂上抓住这些资源,就能不断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丰富文化内涵、心仪人文关怀。
  学习《散步》,体验祖孙三代浓浓的亲情,唱唱《常回家看看》,讲讲自己家庭类似的生活小事,自然能领悟出“孝心无价”的传统美德真谛,感悟出“家和万事兴”的治家治国良言,学习《春酒》,想想自己小时过春节的情形,回忆家有美酒的温馨,找找失落的春节情结,就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寄寓在“酒”中的淡淡的惆帐、浓浓的乡愁,可谓“乐在酒中,情在文中,感悟在心中”了。关注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生活是语文教学家园,同时语文教学又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创造。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愿每一位语文教师“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定会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
  [4]湛蓊才著《课堂教学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培养探索创新精神需要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内在的动力支持,并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关键词】求知欲望;探索空间;分层教学    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参与意识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扬学
英语学科考试,它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级别要求为依据,英语考试是为了全面测试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考前认真扎实,有效的复习时是尤为重要的。  大家还知道,动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核心,它是英语语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试题统计,动词语法占语法考题中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在进行中考复习时,动词的复习在词类复习中是重中之重。毕竟动词是语法的“纲”,它与
【摘 要】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知识形成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教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已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得以体现。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效率的阅读,首先要对阅读有兴趣,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兴趣作个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正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时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快乐阅读好读书、读好书”是对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体验快乐。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印证某
语文学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宏伟的知识空间区别于其它学科,它及其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内涵、精神素质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他们终身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有效发展。现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这门学科的各类知识。特别要注重小学阶段的识字部分知识的教学,因为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也是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的,他们的记忆力强,可以采取填牛式记忆,这可以向此小学生为今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改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发散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创新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新人格的养成。因此,它着力于对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和创新行为的指导,努力帮助学生在独立地完成创造性学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传统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存在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个别学校都有大量的生物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能否正确理解数学解题课,并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该课型的特点和规律,是优化解题课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数学解题 课堂优化    如何理解数学解题课,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该课型的特点和规律,是优化解题课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型分类    苏联的教育家奥苏伯尔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沟通学校、学生、家长的纽带和桥梁。  [关键词]尊重与信赖 自我完善 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做好班主任的各项工作,首先必须树立起班主任的威信。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我们更多地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教师的传统威信进一步旁落,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出现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矛盾,许多教师
在深入、细致地开展我校“节约用纸”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组发现: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环保知识的知晓率不高。这给节纸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储备势在必行。  今年十月中旬,大队部在我校三个实验班中进行了本次知识竞赛。试题的内容从节纸教育人手,涉及了纸张、森林、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环保知识。活动共向学生发放试卷163份,收回163份,且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