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还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和魅力: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关键词】点染 情感 文化 人文性
语文学科关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有教材的、有教法的、考试制度的等等。那么,影响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是人文精神的残缺和人文价值的流失,而这一点,出路在于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入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认为:“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实践告诉我们,“点染”,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人文化的方式。
“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如果把我们的语文课比作一幅画,那么,只有“工具性”的语文课仅仅是“刻板单调”的画面,只有同时“染”上了“人文色彩”的语文课才是灵动、多彩又富有生命力的画卷!我们暂且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是“师生共同作画”吧,所不同的是作画时是先“勾勒”再“着色”,而语文课上“点染人文色彩”与“落实工具性”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
一、从情趣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散文诗《风筝》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关爱,有悔恨,有无奈,有悲哀,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即便是教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全部讲到,学生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悟文章的妙处。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才能感悟文中所绘景物的悲凉,把握人物的性格,体验人物的情感。朗读时可以通过范读、自读、赛读来读通课文,通过替换阅读、比较阅读来读懂人物,通过加读、演读来读出自己,真正是既“读进去”,又“读出来”,读进了文本。读出了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情感。
《沁园春·雪》里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北国雪景,《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击风浪的雄姿,《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洞庭湖光山色,《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喧噪的鸣蝉、轻捷的云雀、低吟的油蛉、浓密的藤蔓、累累的野果……这样的艺术境界在学生的心中能不产生愉脱的审美情感吗?当我们吟诵《乡愁》这样感人肺腑的诗篇,阅读《最后一课》这样揪心发聩的小说,品味《背影》这样真切动人的散文,进入《白毛女》那种贫寒凄凉的场景,怎会不涌起情感奔放的波涛?
要让学生“通情入境”,还要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或和作者对话,或假设就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人物等。执教冯骥才的散文佳作《珍珠鸟》,我设计了“面对面换读”的教学流程,请女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我”,把“我”换读成“你”,请男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你”,“我”不变。如此一来,女生即扮演了小珍珠鸟的角色,男生即扮演了“我”的角色,让人与鸟直接面对面对话,那种喜爱和感激的语气随着情节的变化而愈发深入,真是入鸟相依、其乐融融,使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作者和文本所创设的情意绵绵的爱的境界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会使课堂更生动、有效。如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品评香菱这一人物时,先列出几句香菱带“笑”的句子: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通过这样修饰语的语境创设,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再现当时情境,使学生体悟到身临其境的妙处。
当然,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仅语言一种,其方法种类颇多。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二、从文化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精神的根。语文教学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昧和魅力。
(一)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
文化是语文诗意的栖息地。譬如介绍苏轼,我以渲染其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为重点,陈述他开创豪放词风的丰功伟绩,“气象恢宏…横放杰出”,朗诵“大江东去”,背诵“明月几时有”;再介绍他写诗可“吞五湖三江”,作文则“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的气概;最后点击他“逸气横霄”、“神完气足”的书画成就,以其“尚意”思想开启北宋一代书风,并直接造就了“北宋四大书家”。这些内容,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正好温故而知新。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所缺的正是“思想文化”这个支点。借助这个支点,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新知,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开启智慧,涵泳文化底蕴,建构文化品格,形成基于深厚思想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
(二)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形象,我们若能在语文课堂上抓住这些资源,就能不断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丰富文化内涵、心仪人文关怀。
学习《散步》,体验祖孙三代浓浓的亲情,唱唱《常回家看看》,讲讲自己家庭类似的生活小事,自然能领悟出“孝心无价”的传统美德真谛,感悟出“家和万事兴”的治家治国良言,学习《春酒》,想想自己小时过春节的情形,回忆家有美酒的温馨,找找失落的春节情结,就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寄寓在“酒”中的淡淡的惆帐、浓浓的乡愁,可谓“乐在酒中,情在文中,感悟在心中”了。关注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生活是语文教学家园,同时语文教学又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创造。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愿每一位语文教师“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定会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
[4]湛蓊才著《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点染 情感 文化 人文性
语文学科关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有教材的、有教法的、考试制度的等等。那么,影响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是人文精神的残缺和人文价值的流失,而这一点,出路在于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入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认为:“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实践告诉我们,“点染”,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人文化的方式。
“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如果把我们的语文课比作一幅画,那么,只有“工具性”的语文课仅仅是“刻板单调”的画面,只有同时“染”上了“人文色彩”的语文课才是灵动、多彩又富有生命力的画卷!我们暂且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是“师生共同作画”吧,所不同的是作画时是先“勾勒”再“着色”,而语文课上“点染人文色彩”与“落实工具性”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
一、从情趣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散文诗《风筝》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关爱,有悔恨,有无奈,有悲哀,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即便是教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全部讲到,学生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悟文章的妙处。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才能感悟文中所绘景物的悲凉,把握人物的性格,体验人物的情感。朗读时可以通过范读、自读、赛读来读通课文,通过替换阅读、比较阅读来读懂人物,通过加读、演读来读出自己,真正是既“读进去”,又“读出来”,读进了文本。读出了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情感。
《沁园春·雪》里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北国雪景,《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击风浪的雄姿,《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洞庭湖光山色,《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喧噪的鸣蝉、轻捷的云雀、低吟的油蛉、浓密的藤蔓、累累的野果……这样的艺术境界在学生的心中能不产生愉脱的审美情感吗?当我们吟诵《乡愁》这样感人肺腑的诗篇,阅读《最后一课》这样揪心发聩的小说,品味《背影》这样真切动人的散文,进入《白毛女》那种贫寒凄凉的场景,怎会不涌起情感奔放的波涛?
要让学生“通情入境”,还要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或和作者对话,或假设就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人物等。执教冯骥才的散文佳作《珍珠鸟》,我设计了“面对面换读”的教学流程,请女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我”,把“我”换读成“你”,请男生把个别语段中的“它”换读成“你”,“我”不变。如此一来,女生即扮演了小珍珠鸟的角色,男生即扮演了“我”的角色,让人与鸟直接面对面对话,那种喜爱和感激的语气随着情节的变化而愈发深入,真是入鸟相依、其乐融融,使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作者和文本所创设的情意绵绵的爱的境界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会使课堂更生动、有效。如在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品评香菱这一人物时,先列出几句香菱带“笑”的句子: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通过这样修饰语的语境创设,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再现当时情境,使学生体悟到身临其境的妙处。
当然,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仅语言一种,其方法种类颇多。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二、从文化入手点染人文色彩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精神的根。语文教学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昧和魅力。
(一)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
文化是语文诗意的栖息地。譬如介绍苏轼,我以渲染其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为重点,陈述他开创豪放词风的丰功伟绩,“气象恢宏…横放杰出”,朗诵“大江东去”,背诵“明月几时有”;再介绍他写诗可“吞五湖三江”,作文则“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的气概;最后点击他“逸气横霄”、“神完气足”的书画成就,以其“尚意”思想开启北宋一代书风,并直接造就了“北宋四大书家”。这些内容,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正好温故而知新。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学生所缺的正是“思想文化”这个支点。借助这个支点,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新知,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开启智慧,涵泳文化底蕴,建构文化品格,形成基于深厚思想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
(二)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形象,我们若能在语文课堂上抓住这些资源,就能不断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丰富文化内涵、心仪人文关怀。
学习《散步》,体验祖孙三代浓浓的亲情,唱唱《常回家看看》,讲讲自己家庭类似的生活小事,自然能领悟出“孝心无价”的传统美德真谛,感悟出“家和万事兴”的治家治国良言,学习《春酒》,想想自己小时过春节的情形,回忆家有美酒的温馨,找找失落的春节情结,就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寄寓在“酒”中的淡淡的惆帐、浓浓的乡愁,可谓“乐在酒中,情在文中,感悟在心中”了。关注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生活是语文教学家园,同时语文教学又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创造。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愿每一位语文教师“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定会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
[4]湛蓊才著《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