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自尊自爱
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还导致心理上障碍,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融洽合作、共同进步的桥梁,也是现代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大主因。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与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者言行简单粗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1、首先,初中生一般在十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正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智发展还没成熟,遇到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其次,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使现在的孩子缺少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还有就是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什么事情都不放到心上,那么他的心理承受力就强一些;反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或不愿意与人沟通,什么事情都憋在心理,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就差,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初中生也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初中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學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反社会的性格。另外,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好奇,喜欢交朋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如果对他们的心理关注或研究不够,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身心培育,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青春期个体在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载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2、早恋。初中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初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初中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四、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先进地区差距大,所以要切实改革传统单一的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期末、期中测试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测试,不让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和教师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既调动教师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也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和热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初中教育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初中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3、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辅导课
结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开设心理、生理辅导课,并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已身心发育的特征,能正确处理异性间的交往。特别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良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早恋”现象严重,特别要重视开展“早恋的危害”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产生。
总之,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一点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领导要和教师一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和锻炼广大学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心理保健医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自尊自爱
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还导致心理上障碍,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融洽合作、共同进步的桥梁,也是现代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大主因。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与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者言行简单粗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1、首先,初中生一般在十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正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智发展还没成熟,遇到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其次,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使现在的孩子缺少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还有就是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什么事情都不放到心上,那么他的心理承受力就强一些;反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或不愿意与人沟通,什么事情都憋在心理,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就差,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初中生也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初中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學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反社会的性格。另外,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好奇,喜欢交朋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如果对他们的心理关注或研究不够,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身心培育,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青春期个体在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载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2、早恋。初中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初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初中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四、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先进地区差距大,所以要切实改革传统单一的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期末、期中测试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测试,不让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和教师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既调动教师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也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和热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初中教育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初中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3、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辅导课
结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开设心理、生理辅导课,并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已身心发育的特征,能正确处理异性间的交往。特别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良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早恋”现象严重,特别要重视开展“早恋的危害”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产生。
总之,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一点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领导要和教师一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和锻炼广大学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心理保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