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集中养护下高速公路交通可行性研究

来源 :中外公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流量”日渐成为高速路网常态,传统养护模式局限性渐渐凸显的背景下,提出了“集中养护”的创新模式;首先对“集中养护”与“大流量”的定义做了详述,基于此,分别从流量预测、路网分流路径、施工前中后道路服务水平变化以及经济效益4个方面对大流量高速公路集中养护工程的交通可行性进行探究,同时以“单方向全封闭”的广锡高速公路、江阴大桥路面集中养护工程为依托,借鉴日本阪神高速公路集中养护经验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验证此种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集中养护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并就此经验提出以后可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其他文献
常泰长江大桥5#墩采用圆端形沉井,为双层钢结构、内浇混凝土的超大型水下沉井.在第一次取土下沉过程中,为了满足沉井姿态的各项指标、总结下沉经验,根据几何姿态、端阻力及结构应力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台阶形”取土方案.下沉期间,依据土压力分布及刃脚有效支撑面积,沉井均未形成大锅底状态,但沉井顺桥向、横桥向倾斜姿态较为敏感,易受取土顺序、取土深度、取土速度等影响,通过采取一系列主动纠偏措施,确保了沉井安全、有序、快速下沉.
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测试技术很多,基于轴平移原理的压力板仪法是使用最多的直接量测方法之一.现有的压力板仪测出一条完整的SWCC需要数周到数月不等,费时且价格昂贵,主要原因是采用陶土板建立平衡条件需要较长时间.该文采用亲水性纤维薄膜代替GEO-Experts应力相关的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中的陶土板测量3种不同压实度(90%、93%、96%)下重塑土样的SWCC,以达到加快试验平衡速度的目的 ,并采用陶土板测量同种压实度条件下重塑土样的SWCC做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采用0.1μm孔径的亲水性纤维薄膜代
莲花山隧道在穿越累计长度约1191m土岩复合地层时多次发生围岩滑塌、支护结构拱顶沉降过大与开裂等工程问题.施工现场通过统计分析开挖揭露的掌子面情况及发生的工程问题,对不同的土岩组合形式地层在事前与事中采用加强超前支护、加强初期支护或局部注浆加固等技术措施控制隧道变形,有效抑制了隧道失稳塌方现象的发生.
开级配沥青路面可以减少路面积水,改善行车安全性,但矿料之间嵌锁能力较为一般,易造成路面松散.工业钢渣强度高、耐磨性好,且与沥青具有较好的黏附性,将工业钢渣掺入OGFC-13沥青混合料中,能够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该文将4.75 mm及4.75 mm以上粒径钢渣以体积法掺入混合料中进行矿料级配设计,并确定最佳油石比;分别对钢渣掺量为0%、25%、50%、75%、100%的OGFC-13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高温抗车辙性能、抗滑性能、低温抗开裂性能以及抗水毁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钢渣的掺入会降低OGFC-13沥
广深高速公路新塘互通现状为主线双向六车道的菱形互通立交,为释放土地打造全上盖互通空中花园,拟对新塘互通进行改造.该文结合该互通段交通量大,且存在主线桥梁需拆除扩建的情况,对新塘互通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保通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以维持施工期间原主线双向六车道通行为原则,提出了主线与互通协同保通的交通组织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及仿真软件对施工期间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合理的交通分流方案.
为探讨不同掺量和种类高黏改性剂对沥青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分析不同评价指标对高黏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的适用性,该文通过对两种掺量为0%、6%、8%、10%及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别采用针入度指数PI、黏温指数VTS、复数模量指数GTS及复数指数CNI进行温度敏感性评价.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两种高黏改性剂均可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其中TPS高黏改性剂掺量达到10%时,温度敏感性改善效果最佳.采用针入度指数PI评价高黏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时容易失真,而采用复数指数CNI、复数模量指
针对-100~100℃的工作温度要求,研制出一种紧包结构耐高低温高强度光缆.按照光缆通用规范测试了光缆长周期温度循环和机械性能,并进行了高温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缆在长周期温度循环试验过程中,低温下的衰减常数相比于氟塑料缓冲层光缆有明显改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光纤衰减常数变化趋势平缓;设计的光缆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光缆破断力随着温度增加而明显降低.
对土凝岩胶凝材料(Soil Stabilizer Cementitious Materials,简称SSCM)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材料(Cement Cementitious Materials,简称CCM)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抗收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等进行试验分析.结果 表明:同等掺量下的SSCM稳定碎石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均优于CCM稳定碎石;CCM和SSCM稳定碎石的干缩过程相似,CCM和SSCM掺量越大,稳定碎石的抗干缩能力越差,当掺量相同时,SSCM稳定碎石具备更好抗干缩能力,
快速检测是目前公路隧道检测的一个发展趋势.为了探究基于拍照技术的公路隧道裂缝快速检测系统的检测效果,分别进行了模拟裂缝板现场比对试验以及快速检测与人工复核检测现场比对验证,得出如下结论:①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高效、快捷、不影响交通安全等特点,但是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②快速检测对宽度小于0.2 mm的微裂缝识别效果较差,检测精度一般只能达到0.2 mm;③快速检测结果是自动识别并输出,但存在识别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还需要人工后期对结果进行筛选处理,存在一定主观性,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唯一准确性.建议采用人工与快速
针对目前中国特殊高风险路段护栏存在的安全隐患,以某HA级钢筋混凝土护栏为例,基于LS-DYNA软件平台建立4种不同车型与混凝土护栏的碰撞模型,并通过实车碰撞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讨论4种车型撞击护栏后车辆响应及护栏损伤.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护栏满足760 kJ碰撞能量的HA级防撞要求,其中小型车辆与护栏碰撞后乘员速度小于12m/s,碰撞后乘员的加速度小于20g且行驶轨迹正常;大型车辆与护栏碰撞后没有发生穿越护栏现象且车辆未驶出导向框,混凝土护栏有一定损伤但未造成结构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