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校发展愿景”以及“愿景型领导”等概念和思想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教育管理领域,并对我国的中小学管理研究和实践产生影响。1990年,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四大基石: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目标。自此,“愿景”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逐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学校愿景型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所谓学校愿景型领导,就是学校领导共同体建立的一套学校成员共享的目标、使命以及核心价值,融个人愿景与学校共同愿景于一体,引导、激励学校成员在其驱动下自觉付诸行动,进而提高学校课程品质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活动过程。[1]
  研究和实践业已表明,在中小学实施愿景型领导极为重要。首先,愿景型领导是打造学习型学校的重要途径。欲打造学习型学校,校长必须通过愿景型领导的实施,与全体师生一起,形成和确立一个符合学校实际、为大家所认可、散发着强大吸引力的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激励和引导师生员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充分发挥愿景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其次,愿景型领导是改变薄弱学校面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抓手。薄弱学校改进的实践证明,薄弱学校通过开发、表述、实施和维护学校发展愿景等一系列举措来实施强有力的愿景型领导,能够有效改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第三,愿景型领导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创建学校发展愿景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和核心环节,因而创立愿景、实施愿景型领导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为我国教育管理学界所认识和重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能否在学校中建立起清晰的学校发展愿景,并据此来实施愿景型领导以有效地激发和感召学校师生员工,已成为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杆。
  二、学校愿景型领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愿景型领导在中小学具有上述重要价值,但针对愿景型领导在我国中小学的实施状况的研究尚付阙如。鉴于此,笔者利用参与中小学校长国培项目的机会,对参加国培项目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总样本为196名校长,分别来自浙江省(占比30%)、甘肃省(占比41%)和辽宁省(占比29%);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其中普通高中校长4人(占比2.3%),初中校长66人(占比38.4%),小学校长102人(占比53.7%)。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愿景认知、学校愿景表述、愿景提炼技术、愿景认同与支持、愿景宣传与交流、愿景型领导成效六个维度,试图从校长的视角来进行调查研究,以准确了解当前愿景型领导在中小学的实施现状。问卷效度由专家评判获得,并根据专家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具有较高的效度。通过克伦巴赫系数计算获得的问卷信度为0.91,信度较高。数据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经过调查与分析,笔者发现,就校长视角而言,当前中小学愿景型领导具有以下特征:
  (一)对学校发展愿景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表1 对学校发展愿景价值的认识 (%)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确定 比较不同意 完全不同意
  学校发展愿景只是一个空泛的理想,对学校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2.3 9 10.1 42.6 36.0
  由表1可以看出,针对“学校愿景只是空想,对学校工作缺乏指导意义”的观点,7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说明大多数校长对学校发展愿景的价值和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也有近21.4%的校长对学校发展愿景的作用表示怀疑乃至否定。运用spss18.0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学和小学校长对学校发展愿景作用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有94%的重点或名校校长认同愿景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而72.3%的普通学校、薄弱学校校长认同学校发展愿景的作用,但两者并未构成显著性差异。这些数据说明,总体而言,当前中小学校长对学校发展愿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持积极正面的看法,对学校发展愿景之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价值较为认同。
  (二)对学校发展愿景的表述整体欠佳
  表2
其他文献
李广 男,满族,生于1958年5月,中共党员,幼儿园里的男教师。他从小学转到幼儿园,一切从零学起,通过刻苦钻研,创出“学科同上”“室内外交替”“大带小”“助手帮教”等教学方式,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学具,创新“幼儿复式班”教学活动,用快板引导智障孩子说话。他每天扮演着园长、教师、保姆、园林工、清洁工、维修工等多重角色,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棋盘山学区中心校莫里莫幼儿园的一片天空。  作为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开展一项行动,意味着一种方向的选择;坚持一项行动,代表着一种改革立场的坚持。课堂变革的过程本身亦是学校教学改革文化积淀的过程,这是因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不仅仅是开放、动态、师生互动等新课堂特征惊鸿一瞥的呈现,更需要将这些特征固化为内部所有师生共同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这种渐进的文化建构,恰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亟须教学改革者们立场的坚守与坚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
1963年秋,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中文系开设古代汉语课,俞敏先生任教,我当课代表,有幸追随先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回忆。  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犀利,汪洋恣肆,学识广博,见解深邃,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我们这些初入学门的青年。先生不仅白天给我们小班授课,还每周一次晚上到教室来做课外辅导。印象中,穿着米黄色风衣的先生总是晚自习上课前走进教室,晚上通常学生不多,先生便挨个儿走到桌边,解释
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是中关村第一小学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拓展类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它以学校必修课程为基础,只有教学经验、知识、技术、各种能力与素养基本达到各学段教学要求的基础时,才能有质量地过渡到可选择课程。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至少基本形成两项擅长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增强体质,培
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信息共享、虚拟互动和多点沟通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学习领域注入新活力。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和丰富等特点让学习活动更为自主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互动”更为频繁,导致社会性和情感性缺失,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作为以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情感问题给予直接回应,以期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一、网络学习
“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可偏离“仁”,坚持以人为本还需以“仁”为本。学生轻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最令人心痛的话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一组组骇人听闻的数据都在警示我们:“人本”教育杜绝用生命来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仁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享受到快乐、品尝到
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研究素养,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研究的创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日常程序的重复。  芬兰教育好,教师水平高,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事实。但芬兰教师的工资却不像他们所享有的社会地位那样高,仅仅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那为什么工资不高,芬兰人还那么向往教师职业?是道德使命使然,抑或另有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文化和当下芬兰社会体系的教育寻找答案。  芬兰是一个小国
40年来,他始终扎根教育第一线,倾注热血,挥洒青春,坚守希望,成就他人。他就是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以下简称“永丰中学)的优秀教师郑晓利。  用勤奋回报嘱托  18岁,郑晓利走上工作岗位。初中毕业时,他各个方面表现优秀,被留在永丰中学(郑晓利的母校)校办工厂当工人。由于喜欢运动,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于是永丰中学的运动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生龙活虎的身影。  22岁,郑晓利被永丰中学选拔
编者按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成长,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虽然这些组织性质不同、类型各异、规模不一,但其宗旨都是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  本期专题从众多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选取一些优秀的代表,通过对典型经验的梳理、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建立、培育本土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成长的需要,建立教师间的良性互动文化。  为
校长的办学思想,即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校长对学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是校长对学校教育诸方面问题思考的结晶。就办学思想的内容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卢元锴教授认为,校长的办学思想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和办学方略;笔者认为,校长不仅要在办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