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盂成“文化输出”?这样的误读我们不认!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一个被众多网友神评论和媒体多番报道的“文化输出”,登上了话题热搜榜:#痰盂的另一种用途##中国痰盂在亚马逊卖60多美元#,原因是亚马逊一卖家将中国传统痰盂称为经典中国古董、工艺品售价61.96美元(约人民币400元)。
  产品介绍是这样的:1960年代中国传统果篮,中国古董,厨房餐桌装饰品,搪瓷碗,水果/蔬菜/农产品篮子……这款“古董艺术果篮”,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它不仅适合你自己的家,还适合作为亲朋好友乔迁或婚礼的礼品。
  这到底是神秘的文化力量输出,还是某卖家的恶作剧?本着业界良心,必须扒一扒这波骚操作背后的故事。
  痰盂的另一种用途
  消息一出,着实令国人有些震惊和尴尬,笔者看完也是满屏的不适。
  冰镇葡萄酒的容器、啤酒的缸子、水果盘……不得不说歪果仁刷新国人三观的做法实在“出圈”。热心网友(吃瓜群众)更使用P图大法拓展了“古董艺术果篮”的其他用途:装法棍和牛奶。
  虽然国内网友热心留言澄清它的真实用途,不过却没有阻碍外国人对这个“传统果篮”的热情,甚至有外国买家一本正经地求助,询问这个“传统果篮”能不能用来吃面条。是的,你我熟知的痰盂,摇身一变成为了外国人备受追捧的古董器皿,看着里面放的面包和红酒,你是不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内味儿……其实,双喜痰盂、双喜杯、双喜盆、双喜保温水瓶,双喜被套、枕巾,各种大红色的日用品,是20世纪60-80年代最潮流的结婚套件。
  一时间,许多卖家也取到了“真经”:抛开中国观念去看待产品,利用文化差异去投其所好,一定有赚头。下一步可以计划去亚马逊上卖唢呐、卖蒲扇了。经济学中有一个词语叫“信息不对称”,说的是在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而那些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在交易中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自古以来能赚大钱的,都必须掌握信息差。
  隔着大洋彼岸,谁知道因为世界文化差异,老外还会产生怎样大胆的想法呢。
  闹剧还是文化输出?这样操作不止一回
  最终,不断的吐槽和投诉,使得这款号称“古董艺术果篮”的痰盂,从北美亚马逊上被下架了,只在微博上留下了超过1.3亿的阅读和1.6万的讨论。
  没想到2021年了,还会有如此巨大的信息差!
  虽说这件事让中国网友看完后感到不可思议,但类似这样的“事件”其实还有许多,比如中国传统的烧纸扎和冥币民俗在国外,也是令人忍俊不禁,但也引人深思。
  “纸扎”登上了巴黎设计周
  一般提起“纸扎”,我们下意识地会觉得忌讳,因为“纸扎”本身就起源于丧俗。但“纸扎”漂洋过海后却成为了艺术品,并被奉入殿堂。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Musee du Quai Bronly),曾举办了一个名为《极乐天堂》(Palace Paradis)的展览,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传统纸扎。除了传统的纸扎样式,在本次展览中还出现很多新型纸扎,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呼应的时代潮流,如法拉利现代跑车,还有与原型相仿的名牌手提包、珠宝、晚礼服等。
  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极乐天堂》展览后,都表示很讶异:“怎么能用纸张将房子、物件做得这么像,而且最后是要烧掉,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朋友,并相信这样可以带给往生者如同在人间时享受的乐趣,甚至是一圆在世时未尽的心愿。”对他们来说,这种行为艺术实在是太浪漫了。
  再比如,201 5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举办的“冥间超市”展(巴黎工艺设计师周),这些展品都是由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夏普在中国南方进行调查的时候收集的。展品陈列起来,漫步其间,就像在真正的超市里散步一样。
  观展的外国人对中国人对于阴间的迷信和纸文化的诞生概念感到十分惊奇:“中国人在对于去阴间的这一个概念上面,发展出来了独特的纸文化艺术。”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这个展览是“史上最受死者欢迎第一名”的展览。
  “纸扎”不应该仅仅是掺杂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还应该被视作拥有无限创作可能性的民间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令国人忌讳的“纸扎”在国外,还真成了一项不错的文化输出。
  中国冥币帮老外实现财务自由
  如果说“纸扎”作为一门民间艺术被海外所传扬,笔者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冥币的“国潮”实在有点迷惑了。我猜阎王爷也想不到自己的阴间业务都走向国际化了。据数据显示,世界各地的买家均有采购中国的祭祀用品,不仅有埃及、毛里求斯的买家,还有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买家。
  美国人类学家柏烨(C.Fred Blake)还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始了对纸钱的研究,最后著成了《烧钱》一书,成为研究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目。
  冥币是阴问的硬通货,概念绝对100%中国制造。随着海外用户需求增加,老外纷纷推出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冥币。
  看来,冥币在国外的流行,也算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输出了。
  低俗文化输出什么时候能止步?
  对于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痰盂走红亚马逊”事件,咱们国人除了吃瓜以外,还剩下什么?
  痰盂、纸扎、冥币,不能全说是负面的,但站在文化输出的角度,这绝对是存在争议的。反映的是我们部分国人在缺失文化自信的心理下混淆了“文化传播”与“文化输出”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文化输出?比如美国,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输出一直影响着全世界,从漫威的英雄联盟系列到迪土尼、从好莱坞大片到NBA……既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也宣传了美国的文化,同时这些文化输出还收割着巨量的金钱。
  近些年,文化输出也在中国流行起来,“Made in China”“中国风”“中华文化”等词条正走向世界。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功夫、孔子、汉服,乃至表情包、TikTok、李子柒等都伴随着相关文艺作品和对外交流而广为人知。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输出都是主动为之,有些传统习俗,竟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海外流行起来……
  试想,如果我们主动多输出譬如中国十大国粹(书法、武术、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紙、刺绣)这类型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些劣质的传统文化是否就可以被驱逐了呢?
  痰盂纵然能得到部分国外友人的欣赏,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在笔者看来,“痰盂的另一种用途”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化输出,而更多是一种利用文化差异、信息差的投机行为,多少带着点媚俗的意味。该商品最终被当做恶作剧违规操作被投诉下架,便是最好的证明。
  文化输出的最终概念是让别人认同你,喜欢你,羡慕你,模仿你,甚至想成为你。我们常说,提升文化自信,其实重点是提升文化内涵、提高软实力输出,而不是盲目提升自信。这样,才能赢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用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传播上。
  想想80后、90后一代是如何被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所打动的,我们今天就可以同样甚至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网友们就不要一直把眼光留在吃瓜层面了,如何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传播出去,用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才是你我该思考的。
  (编辑/余彩霞)
其他文献
《我們的孩子》水墨漫畫欣赏
期刊
近年来,全国的美术馆建设可谓方兴未艾。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提高全民艺术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美术馆不仅成为新兴的城市地标、形象工程,甚至成了被追捧的网红打卡点。作为从业者,每年都会接到多地要建设新美术馆或美术馆马上要建成了如何进行内部装修、展陈设计,甚至如何策划开馆展等问题的咨询。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所谓“美术馆时代”到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存在着缺乏长期眼光,
期刊
围堵经营贷、消费贷进楼市的政策是动真格吗?  春节前,在炒房团那里,类似的疑问还能挑起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牛年的三八妇女节一过,看着一张张白纸黑字的还贷通知书像雨点般从天而降,这些人的自信就再也没有勃起过了。  从反向逻辑来看,势头太猛才会受到管制。最近这段时间,有多少穿着“普惠金融”政策外衣的经营贷,绕过小微企业的家门口,直接冲往楼市蓄水池?我们不得而知。管银行的人也未必算得明白。但房贷有多少,我
期刊
据近期英国《卫报》的一则消息称:“著名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去年10月创作在诺丁汉罗斯里大街的涂鸦作品《呼啦圈女孩》,由墙面的业主以6位数的价格(英镑)出售给了布兰德勒画廊,今已被拆除。  街头涂鸦,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大街小巷,甚至是闹市区的卷闸门都能看到涂鸦这种张扬个性的艺术形式。从个别年轻人偷偷摸摸地“创作”被警察请去喝咖啡,到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主动将它引入社区,这种原本边缘的艺
期刊
近两年来,明星流量越来越饭圈化,媒体把明星作为话题新闻来炒作,流量、数据、社会资源决定了明星够不够红。  同样,在看重流量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走自媒体之路:在平台上炒作一下自己,弄个几万粉丝的社交账号成为网红,卖卖自己千元的小画变现。回顾老一辈艺术家成名的传统路数:混圈子,认识大佬,办展卖画,让资本在二级市场砸钱买单,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也存在着炒作。本文就艺术家造星的过程,分析一部
期刊
【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美国从1984年开始在“人文科学促进会”上就发表文章《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
期刊
我国先民对鱼情有独钟,铜镜上有鱼纹,瓷器上有宋代双鱼洗,砚台也常见鱼形砚,传说、故事、戏剧也不乏鱼的题材,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  玉鱼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零星可见,随着商代制玉工艺的不断进步,玉鱼在商代数量增多。河南地区出土的商代玉鱼占全国出土商代玉鱼的大部分,据2018年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约有340件玉鱼出土,报告或简报中有图像资料的玉鱼有200余
期刊
《丁丁历险记:蓝莲花》让外国人读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然而这手笔并非出自中国人自己,而是一个从未涉足中国土地的外国人。直至近百年后的今天,这部讲中国故事的外国作品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日,《丁丁历险记》系列第四本——《蓝莲花》的封面原稿以320万欧元拍出,打破了漫画作品拍卖价格纪录。  我们在惊讶拍卖天价的同时,更惊叹于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可以完全抛开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书写一个真正的中国。
期刊
近日数字艺术家Beeple的视频作品《十字路口》在数字艺术在线加密货币市场Nifty Gateway上以660万美元(约427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视频在互联网上随手就可以搜到,还能免费观看。  这不是个例!拍卖巨头佳士得2月25日至3月11日也在网上拍卖一幅清晰度仅为5000像素的jpg数码画《每天——第一个5000天》,数小时内,出价便高达180万美元(约1165万元人民
期刊
史海清是一名60后自由艺术家,10多年来,他一次次开着大篷车跑到戈壁沙漠里,寻找画画的灵感,在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享受着孤独,喜欢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原始,达到一种享受自由、宁静、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整幅画面的泼墨泼彩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思考,省略细节的描绘,只有交融的色彩和抽象的画面,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快感。史海清就像一股“野生”的力量,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地带自由地生长着。  画画,要跑到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