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还存在着职业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多样、特色不够鲜明、培训内容脱离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等障碍性因素。职业院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形式,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建立职业培训品牌项目,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内涵;必要性;途径;障碍性因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我国由经济大国、人才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强国转变,需要将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培训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赋予普通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关键手段。因此,明晰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障碍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职业培训的内涵梳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7年第20届大会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提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獲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如教育部、雇主协会等)认可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业的资格。”[1] 此处的职业教育所指的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其内涵等同于职业培训。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提法。可以看出,国际上已经把职业培训看成既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
  职业培训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职业培训广义上是指为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按着一定的标准,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活动。[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本条规定中的职业培训采纳了广义职业培训的概念。
  职业培训狭义上是指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旨在把一般人培养训练成为具有一定道德品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以适应劳动岗位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第六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本条规定中的职业培训采纳了狭义职业培训的概念。
  广义上的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属于同一概念。狭义上的职业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职业培训主体具有多元性,培训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面向开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的相关问题,而这里的职业培训采用的是狭义的职业培训概念。
  二、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
  在我国向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自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要求,也是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需要。
  (一)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类型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标准。按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一历史分期线索,不同经济类型的主要结构特征如表1所示。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转向”: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由乡村社会转向城镇社会。并且,我国还经历了分别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所引发的社会剧变。社会转型与社会剧变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相应的变化。
  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例。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知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即三次产业结构由“一(农业)、二(工业)、三(服务)产业”向“三(服务)、二(工业)、一(农业)产业”转变。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反映在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和工业结构软化。[4]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产业结构在升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要求劳动力不断更新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显然,这就要求对劳动者进行大规模的职业培训,而职业院校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其是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主力军。
  (二)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要求
  国家充分意识到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每一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转折点,国家都会审时度势,及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推动职业培训的开展,尤其是积极鼓励和提倡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
  1996 年5 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 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5]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指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6]
  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綱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7]2010 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是具体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明确了职业院校是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之一。[8]
  在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9]
  从以上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并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该是承担社会职业培训的主体。教育是长期的培训,培训是短期的教育,职业院校完全有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因此,在国家意志层面来讲,职业院校承担社会职业培训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
  1.职业院校生源逐年减少。生源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源头活水。如果生源缺乏,职业院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从职业院校当前的生源状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以高职院校生源状况为例,表2列出了近五年中等教育毕业生人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作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生源——中等教育毕业生,其数量成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中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为32 020 579人,比上年减少645 383人,下降1.98%。2012年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1 584 703人,下降4.72%。在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必须全面向社会开放,将根深深地植入社会这块富饶的土壤,汲取养分,以得到充分地发展。
  2.大量农民工急需职业培训。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 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 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增长3.0%;举家外出农民工3 375万人,增加96万人,增长2.9%。本地农民工9 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10]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农民工的数量不仅逐年呈增多的趋势,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大多数。《2012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各个年龄组中,两项培训都没有参加过的农民工比例均显著高于只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或者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见,农民工急需社会职业培训,以实现顺利就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工职业培训领域,大有可为。
  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障碍性因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从职业院校自身角度出发,来分析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障碍。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职业培训,还未能在职业培训市场中突显自身优势的主要原因包括四方面。
  (一)职业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多样
  职业院校的教育有相对固定的办学要求,因此,其教育形式也相对固定。当前,职业院校仍旧是以学校教育为其主要教育形式,还没有能够实行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形式来满足受训者的各种实际需求。职业培训所面向的主要对象为社会人员,他们参加职业培训之前,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工作时间是否与职业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工作所在地和家庭所在地与职业培训地点的距离等因素,都是阻碍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培训的因素。虽然大多数社会人员有接受职业培训的强烈意愿,但因为诸如时间和地理位置等非常现实的限制性因素,使他们对职业培训望而却步。职业院校如何切实实行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形式,以广泛地接纳有意愿接受职业培训者,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培训特色不够鲜明
  面对利润空间极大的职业培训市场,许多职业院校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急于走向多元化经营之路,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认为能获得更多利润的职业培训项目上,却没有集中资源对院校自身的核心职业培训项目进行开发与巩固。职业院校没有形成充分依托和挖掘自身,诸如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专业特色等优势资源,来建立职业培训品牌项目的意识。在职业培训市场中,职业院校的品牌战略缺失,导致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培训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所开展的职业培训出现品牌雷同化的现象,这使得职业院校与其它职业培训机构相比并没有突出其开展职业培训的特色与优势。
  (三)职业培训内容脱离工作岗位实际需求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11]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在需求分析环节,往往更重视对受训者的培训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而不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与企业为主体所开展的职业培训相比,前者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滞后,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容易脱离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职业培训的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当前具体工作岗位实际所需要的技术技能。   (四)“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
  首先,职业院校师资数量短缺。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中职教育专任教师近88.1万人,中职教育在校生近2 113.7万人,师生比为1:25。如果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中职教育在校生2020 年达到2 350万人,标准意义上的师生比1:16来测算,到2020年,我国中职教育师资需达到146.88 万人,以2013年的88.1万教师为基数的话,7年的时间内,我国中职师资需求将有近60万人的缺口。职業院校师资数量短缺,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对于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培训来说,更是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预期的任务。
  其次,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由于“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下面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例进行分析。例如,广东省2010年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专任教师4.35 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005 年13.4%增加到2010年的38%。”[12]天津市的一份调查显示,21所高职院校共有校内专任教师4 783人,其中 “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为2 696人,占56.4%;20 所中职学校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 37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为812人,占59.18%。[13]从当前各省的统计数据来看,各省中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30%-60%之间。[14]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培训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需要更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到社会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来,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有效承担社会职业培训的教学任务。
  四、职业院校有效开展职业培训的对策
  针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院校应相应采取上述措施,将会在拓展自身生存发展空间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有效供给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以服务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形式
  由于职业培训的对象包括企业员工、失业人员、转岗人员、创业人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社会人员,因此,职业院校应转变固有思维,根据受训者不同的背景以及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职业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培训在时间上应该可长可短,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职业培训的地点应该可以设置在任何地方,既可以在职业院校之中,也可以在车间中,甚至可以在受训者的家中。职业院校需要具备让受训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完成职业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的能力和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真正为受训者着想,采取送教上门、网上授课、夜间授课和节假日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满足受训者的实际需要,以破除受训者参加职业培训的各种障碍,允许更多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参加职业培训,最终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建立职业培训品牌项目
  品牌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谁有过硬的品牌,谁就更容易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职业院校要想在职业培训市场中取得主动并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增强职业培训品牌的影响力。职业院校为了建立品牌优势,首先,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职业培训市场巨大的利益所诱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集中到核心职业培训项目上,以提高受训者对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开展的职业培训品牌项目的认可度。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做好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对职业培训品牌项目进行准确定位,满足受训者个性化的需求。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深耕细作,做精做强自己的培训项目。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不仅有利于向外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还有利于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意识,消除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地位和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以企业为风向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首先,职业院校要深刻地理解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是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其次,职业院校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联合统一体。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争取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职业培训作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向企业对口输送人才,实现职业培训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最后,职业院校在进行需求分析与制定培训计划之时,要允许企业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以企业为风向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目标,更新培训内容,以使职业培训的内容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需要大力增加职业院校总体师资数量,尤其是要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外引、内培、走进去、请出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职业院校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硬性规定本校“双师型”教师的具体人数,把其作为硬性的指标任务来完成。其次,在“双师型”教师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专门培养从事社会职业培训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需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给予充分的重视,还要促进不同校际间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交流。职业院校可以引进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负责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本校的专职职业教师要努力实现每年带薪到企业参与实践工作的任务。实行每三年或者五年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并打破“双师型”教师评聘的终身制,以不断激励“双师型”教师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 UNE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R].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7: 26.
  [2]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3.
  [3]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0.
  [4] 王清连,张社宇.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2.
  [5] 国发[2002]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2-8-14.
  [6] 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0-28.
  [7] 中发[2010]12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6-21.
  [8] 国发[2010]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Z].2010-10-20.
  [9] 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6-22.
  [10]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R].2013-05-27.
  [11]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12]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1-12-24)[2017-06-30].http://www.doc88.com/p-8088020320356.html .
  [13] 孙翠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23-25.
  [14] 孙翠香.职教师资培养: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3(25):63-70.
  [责任编辑 曹 稳]
其他文献
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疖、痈及化脓性指头炎等,一般表现为红肿热,根深坚硬,或麻或痒,疼痛剧烈,若及时治疗可较快痊愈.但临床亦可见到久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脱节、断层等现象。分析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城中专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基础,提出整合中高职院校有效资源,一体化制定中专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开展课程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网络技术  作
在锡林浩特市乃至锡盟,一提起“春卉饭店”,大家都树起大姆指,称他是锡盟个体工商经营户的“楷模”,是“光彩事业”的“尖兵”,而这一殊荣离不开该店的经理王文清。
笔者采用傍针刺配合中频理疗的方法,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痛,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另设对照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于199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199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胜企业以及具备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进行委派制度试
摘 要:职业院校创业园建设就是通过对各种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并与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对社会资金引进和自筹相结合的方法,进而达到学校与社会共赢的目标。在创业园的应用方面,通过创业园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教育更好的进行融合,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和掌握技能,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业园;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育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甚至疼痛难忍,可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常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手法治
2004年4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总工会门前欢声雷动,洛阳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正在为赴郑州参加全省劳模表彰大会的同志们送行。在洛阳电视台记看的镜头前,一位身披红花的劳动模范正
期刊
摘 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置经过了对工作过程的思考和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光电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新兴专业,其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先分析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划分成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工作过程有机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光电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  关键
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和支撑,青年群体的发展也无法摒弃微时代的背景和依托。依法治国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如何从观念上、制度上,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