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的体育课堂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要加强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体育课堂;原动力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对事物和行为产生积极倾向的态度和情绪,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學习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兴趣,作为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兴趣为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了基础,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
一、当前体育课堂中兴趣缺失及其分析
1. 体育课堂教学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够深入,许多学校还是以文化课的学习为重点,考试成绩决定论深入学校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往往不受重视。作为学生,在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希望能在体育课堂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和身体锻炼。特别是中小学校的体育课,一方面,学生期望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下进行身心的放松和情感的愉悦;另一方面,学生希望在体育课堂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所以实际上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也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往往只局限于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甚至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例如只局限于列队、跑步、做操这些的简单模式。更有一些体育老师走形式,做完前期的活动准备后,让学生们自由进行体育运动,体育课成了学生们放任自流的活动场所。这些落后的教学理念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学生原有的期望和实际教学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当学生们感觉这种落差无法避免,自我的兴趣、需求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甚至抵触的心理,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受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成为固有模式,教学技能和思维创新的程度不高,一些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内容单一,且重复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已经能从各种媒体中获取大量的体育运动信息,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掀起了全面运动的高潮;另外,受到各种专业赛事如NBA、世界杯等的影响,学生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方面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由于其正处于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针对现代学生的这些需求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依旧局限于做广播操、打篮球、跑步和自由活动等简单内容,使学生的期望受到很大打击。
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个因素。传统的体育课堂场地就是操场,教学工具就是各种体育器材,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的培养,体育教师几乎不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体育知识等内容,教学时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简单模式,不会用生动的影像资料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更不会开辟第二课堂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3.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简单
我国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适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当前学生的基数较大,学生人数远远大于学校应有的规模,造成人均校园面积较小,活动范围也小。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依旧存在“放养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职能,教学随意性极大,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没有积极吸纳新的教学模式,如团队游戏等,其内容缺乏新意,导致实际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被打压。
另外,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没有依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精神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教授体育技能,忽略了有其他兴趣的学生。一些体育教师完全依靠自己管理体育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在集体项目中的协作精神,教学时设置各种规范和要求,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
二、兴趣培养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路径
1. 树立培养兴趣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体育课堂教学,将现代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目标充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学校的教学班规模,少则三十多人,多则七八十人,每个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等都有差别,而且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对一些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考虑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发挥特长,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和课堂教学效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按照学生兴趣制定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限定于跑步、球类运动、广播操等较为固定的模式,体育设施较为完备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器材进行体育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性较强的运动。也可以通过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体育课堂不一定是场地锻炼,也可以在教室播放比赛录像、讲解体育知识等,让学生感受体育健儿在赛场拼搏的精神,学习体育竞技技术和常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增加新兴体育运动的教学内容,如围棋、轮滑、攀岩、街舞等,让体育课堂加入当前的流行元素。
3. 创新以兴趣带动课堂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习和行动的原动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带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首先,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倾向,布置合理的教学游戏,将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在兴趣中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体育运动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可能不如其他同学,但在体育科目上有一定的特长,竞赛能使之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一些竞赛项目需要集体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这类竞赛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规则的同时,增强集体协作意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欲望,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兴趣;体育课堂;原动力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对事物和行为产生积极倾向的态度和情绪,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學习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兴趣,作为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兴趣为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了基础,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
一、当前体育课堂中兴趣缺失及其分析
1. 体育课堂教学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够深入,许多学校还是以文化课的学习为重点,考试成绩决定论深入学校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往往不受重视。作为学生,在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希望能在体育课堂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和身体锻炼。特别是中小学校的体育课,一方面,学生期望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下进行身心的放松和情感的愉悦;另一方面,学生希望在体育课堂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所以实际上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也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往往只局限于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甚至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例如只局限于列队、跑步、做操这些的简单模式。更有一些体育老师走形式,做完前期的活动准备后,让学生们自由进行体育运动,体育课成了学生们放任自流的活动场所。这些落后的教学理念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学生原有的期望和实际教学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当学生们感觉这种落差无法避免,自我的兴趣、需求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甚至抵触的心理,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受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成为固有模式,教学技能和思维创新的程度不高,一些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内容单一,且重复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已经能从各种媒体中获取大量的体育运动信息,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掀起了全面运动的高潮;另外,受到各种专业赛事如NBA、世界杯等的影响,学生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方面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由于其正处于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针对现代学生的这些需求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依旧局限于做广播操、打篮球、跑步和自由活动等简单内容,使学生的期望受到很大打击。
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个因素。传统的体育课堂场地就是操场,教学工具就是各种体育器材,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的培养,体育教师几乎不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体育知识等内容,教学时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简单模式,不会用生动的影像资料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更不会开辟第二课堂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3.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简单
我国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适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当前学生的基数较大,学生人数远远大于学校应有的规模,造成人均校园面积较小,活动范围也小。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依旧存在“放养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职能,教学随意性极大,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没有积极吸纳新的教学模式,如团队游戏等,其内容缺乏新意,导致实际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被打压。
另外,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没有依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精神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教授体育技能,忽略了有其他兴趣的学生。一些体育教师完全依靠自己管理体育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在集体项目中的协作精神,教学时设置各种规范和要求,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
二、兴趣培养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路径
1. 树立培养兴趣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体育课堂教学,将现代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目标充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学校的教学班规模,少则三十多人,多则七八十人,每个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等都有差别,而且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对一些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考虑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发挥特长,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和课堂教学效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按照学生兴趣制定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限定于跑步、球类运动、广播操等较为固定的模式,体育设施较为完备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器材进行体育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性较强的运动。也可以通过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体育课堂不一定是场地锻炼,也可以在教室播放比赛录像、讲解体育知识等,让学生感受体育健儿在赛场拼搏的精神,学习体育竞技技术和常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增加新兴体育运动的教学内容,如围棋、轮滑、攀岩、街舞等,让体育课堂加入当前的流行元素。
3. 创新以兴趣带动课堂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习和行动的原动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带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首先,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倾向,布置合理的教学游戏,将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在兴趣中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体育运动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可能不如其他同学,但在体育科目上有一定的特长,竞赛能使之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一些竞赛项目需要集体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这类竞赛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规则的同时,增强集体协作意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欲望,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