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视角换位 实现生命定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个人命运的不幸为出发点,深思生命意义的本质。在这一超脱的过程中,作者两次变换视角,分别从观坛和忆母两个角度找回了生命的自信力,实现了对生命的准确定位:生命存在的状态有差异,但是生命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面对个人不幸时应该乐观而又有责任地去生活。
  【关键词】史铁生 视角换位 生命定位 生命意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朴素感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不幸的人身经历,以个体生命的不幸深思生命的本质意义。在自我救赎中,史铁生由自我中心转向更为广阔的视野空间,从两次视角换位思考中找到了生命意义的本质,实现了生命的准确定位。
  一、人坛共命,坛荒景盛——生命状态的思索
  史铁生双腿截瘫之后,情绪低落,失去生活的希望,无数次地想过自杀。在他看来,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又怎能实现自我狂妄年轮里的豪情壮志呢?“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此时作者对生活是迷茫的,对生命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所以此时作者就找到了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
  地坛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和作者的现状命运相似,所以这时作者看到的是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还有野草荒藤等,作者眼中之景正是作者心中之情:落寞、悲观、寂静。此时的作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竟然认为:“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经历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以“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表明此时作者内心是极为悲观和狭隘的。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的反思,希望能找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这是作者此时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和自己同样“荒废”的地坛中,作者的视野开始转向地坛中荒芜但却并不衰败的地坛美景。如看抄近路的人穿行地坛,还有地坛中的小蜜蜂、蚂蚁、瓢虫、露水等,这些坛中之景看似微小却生命旺盛,由此引发作者对“死”的思考:生命有不同的生存状态,而“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节日是快乐的,死是必然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就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作者此时已经救赎了自己活下去的决心,接着又开始思索怎样活的问题。作者用了六个“譬如”巧妙地言说了生活总是充满酸甜苦辣的,而客观的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因为有了生命的多彩,万物的生命又才显得生机盎然。所以应该乐观地去看待生命中的不同状态,状态虽然各异但生命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此时作者的视野已经由个人的不幸转向了万物生存状态差异的思考,找到了人生的希望,所以观坛实现了第一步生存的飞跃。
  二、忆母思爱,母爱似海——生命要活得有责任感
  观坛的情感共鸣诱发了作者换位思考后对生命状态差异的认同,由此作者找到了生的决心。而当母亲离作者而去之后,作者再度换位思考,母爱的博大又再次揪痛作者内心,作者站在母亲的角度理解一位母亲对一个截瘫了的儿子的深情,感恩的同时强调生命要有责任心。
  作者回忆当时的母亲,她既要树立作者生活的信心,又要承受一个母亲难以言表的内心苦痛。所以母亲一直很理解、很宽容,又想替作者承担痛苦,又难以帮作者缓释焦灼。母亲给了作者很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母亲希望作者能从书中找到自我生命的救赎。这种安慰、祷告、提示、恳求与嘱咐并存的暗示和希望在母亲心里是那么的深切。而“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亲不在”的悲痛让作者在感恩母爱的同时,又倍感失落,当作者截瘫的时候自己替母亲思考的太少,母亲一直理解关怀作者,而母亲内心承受的巨大痛苦又有谁分担呢?作者通过一个作家朋友的问答侧面表明自己的写作动机是感恩母亲,当时对母亲的感恩和理解还是不够的,当现在作者站在母亲的角度全然明白母亲感恩的真谛。但此时母亲已经离作者而去,而母亲传递给作者在面对艰难命运时的坚韧意志和心态已永贮于心。到了文末,秋风翻动安详的落叶,作者听到两个散步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作者又再次意识到在如此大的地坛中,母亲要找作者是多么的困难,母亲焦灼和加倍痛苦的内心又彰显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此时作者更深刻地从母亲的角度体会到生命的责任感。而生命的责任感在母亲诠释下更显得有力。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都不能遗弃,这种毫不张扬的爱更使作者明白母亲那一次次门前久久的伫立、园中焦灼的寻找的脚步以及无数次内心痛苦的思索——这一次作者超越了同命相依的视角,转向了忆母思旧,而这一过程太过漫长,当作者彻底领悟到母爱的责任感,母亲已经离他而去。但母亲也真正看到了儿子找到的那条路:有责任地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至此作者两次飞跃实现了个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生命存在虽有不同的生存状态但却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个体在面对个人不幸时,应坦然面对,乐观而又有责任地去生活。在客观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个体有限生命的自我超越,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泸沽中学。
其他文献
【设计目的】  生活大看台,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一方面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生活,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实行开放教学,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气与活力。本着以上原则和教育思想,笔者设计了这份综合性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以泪
据俄罗斯塔斯社2016年5月29日报道,俄罗斯教科部部长利瓦诺夫宣布已建成每年将同时在俄罗斯公立和私立高校贯彻落实的高校监测机制,以预防提供低水平教育服务的高校的出现,持续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利瓦诺夫指出:“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参与的高校监测机制有利于避免低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和预防开展低质量教育活动的大学的出现。建立这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新机制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这与教育管理部门调整国家教育认证制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城市大学顺应了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是其重要的办学指向。城市大学体现出鲜明的城市嵌入性,代表了新式大学的发展方向。而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城市大学却逐渐向传统的象牙塔式大学看齐,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试图从城市“脱嵌”。但是,这种转变也给城市大学带来了资金压力和角色冲突的挑战。“再嵌入”的理念则是化解城市大学发展危机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英国;城市大学;嵌入;大学职
根据《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欧洲商学院排名,巴黎高等商学院(HEC)超越伦敦商学院位列欧洲第一,另有2所法国商学院位列欧洲商学院前10名,分别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第5名)、高等經济商业学院(第7名)。  在欧洲排名前10位的商学院中,除上榜的3所法国商学院外,英国2所商学院也榜上有名,分别为伦敦商学院(第2名)和牛津赛德商学院(第10名);西班牙2所商学院列入前10,分别为IESE商学院(第6名)和
【摘 要】要想提高选修课《〈论语〉选读》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着手:丰富课堂活动,化枯燥为兴趣;整合相关素材,化单一为深刻;联系现实生活,化古典为今用。  【关键词】《〈论语〉选读》 教学策略 教学效果    一、丰富课堂活动,化枯燥为兴趣  (一)诵读经典,自学文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习《论语》,首先要读,要读懂文章。2007年祭孔大典上千人诵读的场面,2008年奥运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合作式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互批、互改、互助、互学,使学生体会到写作过程其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  【关键词】作文教学 合作 互批 互改 互助 互学    一、坦荡交流,精诚合作,拓视野,促团结    (一)合作式作文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1.四人共同写就一篇。四人一组
【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前人已作过许多解读,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操作性指导。本文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生成的原初体验,从“自由与不自由”角度解读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的心情以及作家在自由心灵的光辉下所营造的意境美。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选用,其艺术
【摘要】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包括对知识积累、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考查,也包括对读题、答卷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结果使学生在考试中丢了一些本不该丢的分。这种现象在主观题型占整个卷面80%分值的语文考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应试教学;非智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卷面意识。俗话说,得体
编者按: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Jr.)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柯布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
【摘要】大师之笔,赋予人物的一言一语,一笑一啼,皆内涵深刻。本文列举了鲁迅《祝福》中众人阻止祥林嫂摆桌子的场面和曹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场景,体现了蕴藏于平淡细节之后的奇崛之思。  【关键词】作品鉴赏;细节;奇崛    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性评判上,而要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