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失控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通俗地理解为“管孩子”,认为管得越多越严格,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控。那么,家长还要不要管孩子?分寸如何拿捏?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文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适得其反的控制
  岳晓秋(8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儿子出生前我就辞了职,准备在家做全职妈妈。我是工科研究生,学历和收入都比丈夫高,但为了孩子的成长,我甘愿做出牺牲。8年多来,我为儿子操碎了心,可谓全天候盯防。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以前表现良好,考试在班里名列前茅,才艺方面表现也不错,拿了不少证书。可是自从上了三年级,他好像变了,总是故意跟我作对,我感觉我在他面前已经失去了威严。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姜敏(12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也是这样的情况。自从她上了初中,我感觉她就像脱缰的野马,刻意要摆脱我的控制。班主任说,孩子进入青春期,都是这样的,让我别焦虑。可是我哪能不焦虑啊!现在升学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都给孩子规划好了升学路线,一步也错不得,如果我女儿失控,岂不是前功尽弃?
  主持人: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好事,但是,如果把关注变成了控制,那就未必是好事了。本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精准控制,达到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目的。比如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不自私、有礼貌、不磨蹭、不挑食,上学以后不迟到、不早退、回家先做作业后玩耍、不沾染网瘾、不早恋,等等。有条件的家庭则为孩子设计了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找个好对象的人生轨迹,并竭尽全力把孩子控制在这条“标准生产线”上,以为只要孩子接受控制,就会有美好的人生,教育也就成功了。
  岳晓秋:家长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主持人:想法没错,关键是如何做到。请问各位家长,你们谁没有偷看过孩子的手机和日记?请举手。只有两位,不到十分之一。
  孙志坚(3岁女孩的爸爸):我女儿太小,不玩手机,也不会写日记。
  马雨(17岁男孩的妈妈):我女儿的手机设置了密码,我打不开,日记也找不到。
  主持人:看来,控制孩子已经成了家长们的共识。请孙教授谈一谈看法吧。
  孙文涛(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家长有控制孩子的想法,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太不现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出现个人意志,会本能地摆脱一切控制,也就是说,没有孩子情愿被家长控制,如果有这样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极可能有心理障碍,迟早会出问题。近几年,类似的教育悲剧经常被媒体报道。北京一个小学生,由于父亲没收了手机而跳楼;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因母亲时刻不离其左右而上吊;被学校和家庭评价为“好学生”的孩子突然犯罪杀人。至于反抗家庭和学校严厉管教而出走的孩子就更多了。类似悲剧不仅发生在农村,也发生在城市;不仅发生在普通家庭,也发生在富裕家庭。在父母严格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即使一帆风顺地走进重点大学,也存在大量缺乏自信、迷失自我、丧失兴趣的问题,他们对学习失去动机,对前途失去希望,非常痛苦。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统称为“失控”,恰恰是控制失当造成的,而且,往往控制得越死,失控得越离谱。
  量子力学的启示
  苗瑞波(14岁男孩的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家长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无论做什么,无论对错,本意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什么孩子不领情?为什么偏偏跟家长作对?难道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是最好的教育吗?这太荒谬了!
  裴颖(13岁女孩的妈妈):听了孙教授一席话,我感到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不是讲究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吗?不是说要密切关注孩子吗?不是说要注重孩子的职业规划吗?为什么突然又说这些都是错的?
  主持人: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控制,而是影响和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其成长过程和人生目标不应该标准化,而应该个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生命潜能。所以,反对控制和规划人生并不矛盾。
  孙文涛:主持人所言极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可以理解为自信心不断增强、个人意志不断突显、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两三次明显的叛逆期,所反抗的正是长辈或权威的控制。如果孩子的叛逆行为被压制,孩子有可能失去自我,还有可能导致叛逆期延后,甚至以更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苗瑞波:可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兵法上也说,多算者多胜,少算者少胜,不算者不胜。没有规划,谈何发展?
  孙文涛:或许,这正是体现教育复杂性的地方。我来讲一个看上去不相关的故事。1927年,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提出了一个“测不准原理”: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即粒子在运行之中,越控制它就越容易失控。粒子似乎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本性,对于控制哪怕是测量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种理论,颠覆了牛顿的万物是可以精确控制、精准测量、准确预测的因果关系规律,让人们对于控制事物所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不妨根據这个原理,联想一下家庭教育,孩子就像追求自由、拒绝被控制的粒子,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反而会造成失控,甚至不恰当的评价也会对他们造成干扰。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表现不正是如此吗?
  裴颖:问题是,家长如何做到不控制孩子呢?
  孙文涛:对,这是问题的关键。许多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总想为孩子保驾护航,唯恐孩子出现一点问题。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心理,至少是焦虑过度,对孩子和家长本人都没有好处。比如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就是焦虑过度在行为上的反映。如果孩子没有发现,家长也会因内疚、担心孩子发现而焦虑。如果孩子发现了,无论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后果都不好:孩子接受父母的侵权行为,则自尊心受损,不接受则会酿成孩子对家长的愤怒、反抗和长期的不信任。所以,家长提高认识,自觉消除焦虑是摆脱控制欲的正道。   生搬硬套风险高
  吴贵轩(9岁男孩的爸爸):孙教授,请允许我唱一唱反调。大家都知道,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家,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们巴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成为郎朗那样有出息的孩子。据说,郎朗就是在爸爸极端严格的控制下成长起来的。有一天,郎朗想放弃练琴,他的爸爸不答应,对郎朗说,不练琴,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跳楼自杀,要么吃药自杀。郎朗无奈,只好屈服,乖乖练琴,终成著名钢琴家。请问,家长的控制不是也有积极作用吗?
  孙文涛:没错,控制型的教育的確有成功的案例,除了郎朗,前一段时间“虎妈”“鹰爸”“狼爸”的故事都曾名噪一时,不少家长争相效仿。事实上,大多数体育明星,在练童子功的时候都有被教练或父母控制、强迫的经历。但这些确凿的事实不能证明控制是积极的方式,因为控制下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众所周知,中国的琴童何止千万,能达到郎朗水平的有几个?中国体育界的世界冠军不少,但中途被淘汰的孩子何止十倍百倍。这说明,在严格控制下成长,有一小部分孩子达到了目标,另外的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目标,或者停止了追求。这些偏离目标和停止追求的孩子可能出现厌学、亲子关系紧张、离家出走、精神分裂,甚至自杀或杀人等恶性行为。因此,家长朋友们要对控制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外,任何名人的成功都是个案,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盲目效仿,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潜质不同,生搬硬套必然带来巨大的教育风险,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就是说,效仿郎朗爸爸的控制型教育,可能会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也可能酿成悲剧,后果是不确定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随着你控制强度的增加而相应地加大。
  主持人:我也来唱一唱反调。既然家长朋友们都渴望孩子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么假设这个目标实现了,您的孩子比郎朗还有名,比马云还有钱,但他的心理不健康,比如抑郁、自闭、报复社会,您认为这样的成功有价值吗?
  崔峻岭(15岁女孩的爸爸):这样的成功当然没有价值。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幸福一生?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控制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杜绝控制吗?给孩子绝对自由会不会带来其他麻烦?
  孙文涛:我们这里探讨的“控制”指的是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反对控制不意味着不作为。事实上,正确的家庭教育恰恰是父母对控制和自由平衡的把握。比如孩子刻苦练琴,可以是父母逼迫,也可以是被父母调动起了兴趣的自觉行为,全看家长的手段,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我批评女儿直截了当,女儿回怼我毫不客气。眼看针尖对上麦芒——  直来直去的批评,就像理发师给顾客刮胡子不用剃须膏一样,对方肯定会疼得受不了  一推开女儿房门,只见床上凌乱地堆着衣服,地上散落着各色布头,简直成了垃圾场。我大喊:“琪琪,這是怎么回事?”女儿坐在飘窗上,正不紧不慢地给布娃娃缝衣服。我火冒三丈,上前一把夺过布娃娃:“我的话你听到没?你的房间都乱成狗窝了!一个女孩子,真丢人!”“我丢我的人
中午,上夜班的老吴正躺在床上休息,脑海中忽然涌现出一阵阵有节奏的鸟鸣声和呜呜的风声。声音十分微弱,不侧耳细听,还真会被人忽略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奇的老吴干脆一骨碌爬起來,深呼吸了一下,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个小孩子正在那里练口技呢!听了一会儿,老吴被小孩子的口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掌起来。  (辅导老师:万坤山)  【编辑:陈彤】
问:闺蜜很舍得为孩子投资,报班、旅游、上重点、买名牌……样样不落下。钞票大把大把地花出去,我看着都心疼,可她说:“贵族教育就是这样,不贵咋能叫贵族?”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林红霞   答:出生于江苏南通的王淑贞老人活了106岁,其子女5男8女全是博士,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她的13个孩子中,有3个被评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她的儿子李昌钰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从警以来破获案件8000余起,据说工
说到教孩子学走路,大家脑海里肯定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大人牵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学走路。这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理所当然就一定正确吗?儿科专家给了明确答复,这样做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  一是大人太累。牵着不到一米的宝宝走路,父母整个人都被折叠了,过来人都知道“腰已废,真的累”,这种感觉是多么难受!  二是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没有自信。在能熟练牵手走路后,很多孩子仍然不愿意尝试自己走路,父母一松
在2018第九届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90后选手叶翔力挫群雄,再次为中国队夺冠。叶翔身高1.89米,体重125公斤,是业内有名的“大块头”。近几年来,他几乎垄断了国内散打无差别级冠军,并获得2016年散打世界杯冠军、2017年世界级散打王争霸赛冠军等,实现了散打生涯的大满贯。谁能想到,这位中国最耀眼的“散打王子”,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顽劣少年,是别样父爱让他逆袭成了世界冠军……  打不成器,顽劣小子越
一  晚上睡觉时,儿子用胳膊牢牢圈住我的脖子,我稍微动一下,他就会呓语:“妈妈保护我……”  儿子刚过3岁,我和老公千挑万选,送他进了一家离家不太远,条件也不错的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儿子脸上就挂了彩,接他放学时,三个老师和两名园长轮番给我们道歉,说是老师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我儿子被小朋友抓伤了。  看着哭得像只小花猫的儿子,再看看围在身旁的老师,我和老公只好说上两句场面话,带着儿子回了家。  此后
小学霸人设崩塌  果果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他学习成绩优异,长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重要考试没有出过年级前10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小学霸。可是谁也没想到,在重点中学保送生选拔考试中,他居然作弊,被當场取消选拔资格。  老师和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  “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作弊?不会是冤案吧?”  “自己都承认了,还冤什么冤!”  “他以前取得的好成绩,莫非都是作弊的结果?”  “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