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9020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讲笑话等活跃课前气氛,如《三国演义》中诸多人物形象,每次上课前用五分钟点评一个人物,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程度,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在这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中国古代大学问家就提出了“怀疑的精神”。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讲授《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先从身边入手,观察家乡环境的变化,惧有关绿色植物遭到破坏的资料,找出某些破坏环保的行为,有条件的可以用DV或摄像机拍录下来,播放给全班同学看。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呀上网查找资料。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声乐教学,现在又是从事学前专业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当前在我校大力打造学前专业的策略方针下,我深感责任重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找准艺术学科与幼师专业职业的结合点是我一直在不停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很重要,对于找准本学科在学前教育的培养对象所要求掌握的技能的结合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专业教师特别迫切要加强的是有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幼儿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两个方面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改 教师基本素质 角色转换  新世纪、新时代、新教材、新课标为当前的历史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
教育工作者应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探讨单次测定早期妊娠妇女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相关蛋白(hCGRP)的比值(I-hCG/hCGRP)在预测先兆流产妊娠结局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09年7
在我国城市不断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也日趋完善.当前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众多,且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服务责任,不管是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还是社会稳定
高效的教师工作量统计系统是当前信息化学校统计教师工作量系统之所需,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和管理人员花费在工作量统计上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并为学校对教师考核提供科学的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习兴趣,激发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呼吁着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要做到关系和谐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要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再次要多一些宽容。  关键词:融洽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