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讲笑话等活跃课前气氛,如《三国演义》中诸多人物形象,每次上课前用五分钟点评一个人物,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程度,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在这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中国古代大学问家就提出了“怀疑的精神”。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讲授《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先从身边入手,观察家乡环境的变化,惧有关绿色植物遭到破坏的资料,找出某些破坏环保的行为,有条件的可以用DV或摄像机拍录下来,播放给全班同学看。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呀上网查找资料。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