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长知识的地方,我认为一堂课就是一篇说明文。如何上好一课堂呢?我认为要运用恰当的教學方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抓住内容特征。
一、要抓住本节课的内容特征
内容特征是指所讲内容与其他课不同之处。因为每节课的授课目的、重点、难点都不尽相同,那么检测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更具体一点说,作者的思路、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我们只有搞清这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就语文课文来说,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故乡》,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凝重、低沉,反映了作者对农民遭受三座大山压迫而入不敷出、食不果腹的悲惨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又间接地反映了黑暗社会现实即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理想。同样是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则用浪漫主义的情怀,反映自己追求光明,希望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如《天上的街市》,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段,由地上想到天上,抒发了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的远大理想。这两者,前者脚踏实地,后者“异想天开”,两个人的内容、风格、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但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旗帜,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堪称现代文学“双璧”。教师在讲授时就要将他们的区别明确地告诉学生。即使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也有不同之时,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深沉凝重,使人读之涕流满面,而《春》则活泼亢奋,格调新鲜。所以说,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抓住特征,最好多运用比较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要确定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为了把科学知识告诉给读者,就要把有关说明内容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有条不紊地、环环相扣地告诉给学生。古人认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有序”。有物就是内容要充实,有一定的力度、厚度、广度;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个顺序既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又要注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和说明目的各异,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有的按主次或相互关系等不同的顺序。教师讲课如果不注意安排顺序,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即使讲的遍数再多,学生也只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结果不是昏昏然,就是茫茫然,最终不知其所以然。讲课也正如写文章,“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其标准是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规律。一般课堂安排的环节是:检查预习或上节课作业,引出本节讲的内容;检查当堂完成作业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在讲授内容时,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是以讲故事、日常生活引出本节内容,有的是从概述本文重点开始,有的是反过来讲。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用使用统一的模式。
三、要采用说明的方法
说明文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定义法、诠释法、举例法、分类法、比较法、比喻法、对比法、描述法、图表法等等,教师要根据说明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语文教学中,解释概念时用定义法,证明论点时用举例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时用诠释法,说明复杂问题时用分类法,说明具有鲜明可比性的事物时用对比法或比较法等等。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来决定:定义法是为使被说明事物具有准确性,诠释法是为了明确性,举例法是为了深刻性,分类法是为了全面性,比较法是为了细致性,比喻法是为了生动性,对比法是为了突出性,描述法是为了形象性,图表法是为了直观性。以上这些方法在写说明文时都要用到,而在讲课时也同样用到。我们知道,记叙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议论文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说明文这两种思维都要运用到,既要有形象性又要有思辨性。二者高度地完美的统一才可能将一节课讲好。
四、要掌握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严密、生动、形象,而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也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授课的语言标准是相当高的,严格的讲,语言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在讲台上罗嗦,重复累赘甚至漏洞百出或者只会照本宣科,亦或模棱两可不明不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授课是传授知识的,最忌讳说错话、含糊不清。课堂语言首先准确、严密、明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增强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一个教师没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是不行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科学,一篇报道、一个小品、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首歌、一个恶作剧等等,都可变为语文学习的材料。而当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课本,也必将融入社会。有人说:“给我一部《红楼梦》,我会弃掉一切教材。”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社会性。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广泛涉猎,把学到的各种知识融会到语文当中。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也说明基本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总之,一堂课和写一篇说明文有许多相似处和共同点。当然上课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实现写说明文的要求应该是教师上好课最起码的要求。
一、要抓住本节课的内容特征
内容特征是指所讲内容与其他课不同之处。因为每节课的授课目的、重点、难点都不尽相同,那么检测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更具体一点说,作者的思路、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我们只有搞清这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就语文课文来说,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故乡》,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凝重、低沉,反映了作者对农民遭受三座大山压迫而入不敷出、食不果腹的悲惨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又间接地反映了黑暗社会现实即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理想。同样是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则用浪漫主义的情怀,反映自己追求光明,希望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如《天上的街市》,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段,由地上想到天上,抒发了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的远大理想。这两者,前者脚踏实地,后者“异想天开”,两个人的内容、风格、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但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旗帜,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堪称现代文学“双璧”。教师在讲授时就要将他们的区别明确地告诉学生。即使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也有不同之时,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深沉凝重,使人读之涕流满面,而《春》则活泼亢奋,格调新鲜。所以说,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抓住特征,最好多运用比较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要确定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为了把科学知识告诉给读者,就要把有关说明内容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有条不紊地、环环相扣地告诉给学生。古人认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有序”。有物就是内容要充实,有一定的力度、厚度、广度;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个顺序既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又要注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和说明目的各异,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有的按主次或相互关系等不同的顺序。教师讲课如果不注意安排顺序,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即使讲的遍数再多,学生也只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结果不是昏昏然,就是茫茫然,最终不知其所以然。讲课也正如写文章,“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其标准是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规律。一般课堂安排的环节是:检查预习或上节课作业,引出本节讲的内容;检查当堂完成作业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在讲授内容时,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是以讲故事、日常生活引出本节内容,有的是从概述本文重点开始,有的是反过来讲。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用使用统一的模式。
三、要采用说明的方法
说明文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定义法、诠释法、举例法、分类法、比较法、比喻法、对比法、描述法、图表法等等,教师要根据说明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语文教学中,解释概念时用定义法,证明论点时用举例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时用诠释法,说明复杂问题时用分类法,说明具有鲜明可比性的事物时用对比法或比较法等等。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来决定:定义法是为使被说明事物具有准确性,诠释法是为了明确性,举例法是为了深刻性,分类法是为了全面性,比较法是为了细致性,比喻法是为了生动性,对比法是为了突出性,描述法是为了形象性,图表法是为了直观性。以上这些方法在写说明文时都要用到,而在讲课时也同样用到。我们知道,记叙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议论文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说明文这两种思维都要运用到,既要有形象性又要有思辨性。二者高度地完美的统一才可能将一节课讲好。
四、要掌握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严密、生动、形象,而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也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授课的语言标准是相当高的,严格的讲,语言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在讲台上罗嗦,重复累赘甚至漏洞百出或者只会照本宣科,亦或模棱两可不明不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授课是传授知识的,最忌讳说错话、含糊不清。课堂语言首先准确、严密、明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增强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一个教师没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是不行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科学,一篇报道、一个小品、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首歌、一个恶作剧等等,都可变为语文学习的材料。而当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课本,也必将融入社会。有人说:“给我一部《红楼梦》,我会弃掉一切教材。”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社会性。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广泛涉猎,把学到的各种知识融会到语文当中。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也说明基本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总之,一堂课和写一篇说明文有许多相似处和共同点。当然上课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实现写说明文的要求应该是教师上好课最起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