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合作交流 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五步进行。
  1.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教学中,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进行探究,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1)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新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及图形转化方法,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先复习旧知,长、正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这几个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即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再引导设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是否也与什么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就开始沿着一定的思路探索圆的周长的知识。
  (3)可以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思维具有了指向性,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有了推动性。学生在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更点燃了探究思维的火花。
  2.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标》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适当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充分验证自己猜测结论的正确性。
  (2)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尝试过程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他们认知上的弱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算理的理解、图形的转化、知识的深化,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数学课堂中里利用“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的自主探究方式,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实践运用探究拓展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實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5.情感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应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问题,避免学生无效参与现象的出现,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倾向,等等。
  总之,我们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实践谈.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2]姚海英.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向成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回答的应对与处理策略教师,2010.
其他文献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有效主体参与的元认知特征,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理解,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含了主体对知识课题的选择、分析和批判。可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领悟,而领悟又要靠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所以,学生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反思,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提高元认
对砂宝斯蚀变砂岩型金矿床研究表明:侏罗系砂岩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适宜的成矿环境,所以已发现的矿体仅产在侏罗系砂岩中,其下伏的泥盆系灰岩和元古宇大理岩中并不含矿;在区域上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相比以前已近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我拍《学京剧的孩子》黄文想拍摄学京剧孩子组照的念头来得似乎有些偶然:1995年2月的一个晚上看电视时,随手刚好调到正在播放京剧片断的频道。演员是一群半大的孩子。记得当时京津沪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对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