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电影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女性主义电影也在此时出现,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时期女性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黄金时代 女性主义 社会意识
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是研究媒介与性别的重点。“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1]媒介与社会是互动的:一方面媒介再现社会(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另一方面,(普遍或导演个人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又影响着媒介传播方式和内容。因此,在分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形象实际上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同时,这种可能带有性别不平等的意识与价值观通过电影,传递给受众,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三四十年代,是二十世纪好莱坞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好莱坞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由它创造并制作的类型电影,席卷全球。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困顿与挣扎后,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打破了以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影视美学风格。七十年代末,好莱坞女性主义电影出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十多年间女性主义电影不断发展。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911年10月,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成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发展到黄金时代,形成了自己的电影模式,其电影风靡全球。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仅产量丰富,而且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在美国电影研究院评选的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影片”(1996) 前十名中,有四部出自这一时期,分别是《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出现在1840至1925年之间,包括自由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两大派别。”[2]自由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其他各派女性主义的起点。它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以及所有人都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3]。文化女性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应该不同地对待,她们要求与男性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两者在观点上虽然相去甚远,但她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她们联手共同争取女性教育权、选举权、就业权。在她们的努力下,1920年,美国女性终于获得了投票权,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定平等的权利。但是“1925年,保护童工的宪法修正案未获通过”,这也“标志着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结束。”[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进入“长达35年的沉寂期”[2]。经过第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的洗礼,女性在立法和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权力,女性权利得到一定保障。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这个变化得到了部分体现,但从整体上女性形象仍然处在不平等中。
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在数量上呈忽视化。《关山飞渡》是这一时期好莱坞西部片的代表作,主要描述8个旅客乘车前往劳司堡,路途中遇到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在激战后终于获得营救的故事。车上一共有9个人,8名乘客和1名车夫,其中只有两人是女性,其余7人都为男性。男性是女性的3.5倍。从整体上,全片人物35个,女性11个(这里统计的人物形象是在片中画面上出现并且发言的人物,以下人物统计与此相同),男性是女性的2.2倍,在人物性别上明显失衡。不仅是这部影片,在这一时期的其它电影中女性在人数上的失衡也十分明显。《大饭店》全片54个人物,女性15个,男性是女性的2.6倍;《卡萨布兰卡》全片50个人物,女性11个,男性是女性的3.5倍;《一夜风流》全片40个人物,女性8个,男性是女性的5倍。即使是少数几部像《乱世佳人》那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性别比例仍处在严重的失衡中,全片共62个人物,却只有20个女性。电影所呈现的是一个以男性群体为主流的非常态社会。女性群体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
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被边缘化,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她们的生活由与她们密切相关的男性角色所决定。在《卡萨布兰卡》中,伊尔莎在巴黎遇到瑞克,并与瑞克相恋。得知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她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当与丈夫一起来到卡萨布兰卡,她再次遇到瑞克。经过内心的激烈挣扎,她决定留下来与瑞克在一起。瑞克帮助伊尔莎的丈夫拿到了离开卡萨布兰卡的签证信,但坚持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一起离开这里。最终伊尔莎含泪登上飞机。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尔莎的命运分别由瑞克、她的丈夫主宰,她虽然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但却从属于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被他们支配。伊尔莎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只能屈从于被安排后的命运。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大多被边缘化,几乎不能成为事件的中心,她们的功能是在一旁欢呼,等待男主角来对她们的命运进行规划。在男权主义的社会制度下,女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而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陪衬,以“他者”或“局外人”的身份被置于叙事中心之外。女性形象的从属地位还表现在金钱上的从属地位。这一时期电影中,较多的女性角色没有固定的职业,金钱的来源多为家庭或者没有告知。《一夜风流》中的富家小姐,《蝴蝶梦》中婚后辞去工作的琼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黄金时代 女性主义 社会意识
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是研究媒介与性别的重点。“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1]媒介与社会是互动的:一方面媒介再现社会(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另一方面,(普遍或导演个人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又影响着媒介传播方式和内容。因此,在分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形象实际上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同时,这种可能带有性别不平等的意识与价值观通过电影,传递给受众,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三四十年代,是二十世纪好莱坞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好莱坞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由它创造并制作的类型电影,席卷全球。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困顿与挣扎后,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打破了以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影视美学风格。七十年代末,好莱坞女性主义电影出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十多年间女性主义电影不断发展。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911年10月,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成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发展到黄金时代,形成了自己的电影模式,其电影风靡全球。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仅产量丰富,而且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在美国电影研究院评选的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影片”(1996) 前十名中,有四部出自这一时期,分别是《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出现在1840至1925年之间,包括自由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两大派别。”[2]自由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其他各派女性主义的起点。它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以及所有人都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3]。文化女性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应该不同地对待,她们要求与男性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两者在观点上虽然相去甚远,但她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她们联手共同争取女性教育权、选举权、就业权。在她们的努力下,1920年,美国女性终于获得了投票权,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定平等的权利。但是“1925年,保护童工的宪法修正案未获通过”,这也“标志着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结束。”[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进入“长达35年的沉寂期”[2]。经过第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的洗礼,女性在立法和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权力,女性权利得到一定保障。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这个变化得到了部分体现,但从整体上女性形象仍然处在不平等中。
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在数量上呈忽视化。《关山飞渡》是这一时期好莱坞西部片的代表作,主要描述8个旅客乘车前往劳司堡,路途中遇到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在激战后终于获得营救的故事。车上一共有9个人,8名乘客和1名车夫,其中只有两人是女性,其余7人都为男性。男性是女性的3.5倍。从整体上,全片人物35个,女性11个(这里统计的人物形象是在片中画面上出现并且发言的人物,以下人物统计与此相同),男性是女性的2.2倍,在人物性别上明显失衡。不仅是这部影片,在这一时期的其它电影中女性在人数上的失衡也十分明显。《大饭店》全片54个人物,女性15个,男性是女性的2.6倍;《卡萨布兰卡》全片50个人物,女性11个,男性是女性的3.5倍;《一夜风流》全片40个人物,女性8个,男性是女性的5倍。即使是少数几部像《乱世佳人》那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性别比例仍处在严重的失衡中,全片共62个人物,却只有20个女性。电影所呈现的是一个以男性群体为主流的非常态社会。女性群体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
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被边缘化,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她们的生活由与她们密切相关的男性角色所决定。在《卡萨布兰卡》中,伊尔莎在巴黎遇到瑞克,并与瑞克相恋。得知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她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当与丈夫一起来到卡萨布兰卡,她再次遇到瑞克。经过内心的激烈挣扎,她决定留下来与瑞克在一起。瑞克帮助伊尔莎的丈夫拿到了离开卡萨布兰卡的签证信,但坚持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一起离开这里。最终伊尔莎含泪登上飞机。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尔莎的命运分别由瑞克、她的丈夫主宰,她虽然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但却从属于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被他们支配。伊尔莎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只能屈从于被安排后的命运。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大多被边缘化,几乎不能成为事件的中心,她们的功能是在一旁欢呼,等待男主角来对她们的命运进行规划。在男权主义的社会制度下,女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而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陪衬,以“他者”或“局外人”的身份被置于叙事中心之外。女性形象的从属地位还表现在金钱上的从属地位。这一时期电影中,较多的女性角色没有固定的职业,金钱的来源多为家庭或者没有告知。《一夜风流》中的富家小姐,《蝴蝶梦》中婚后辞去工作的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