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觉醒与发展在影像上的表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电影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女性主义电影也在此时出现,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时期女性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黄金时代 女性主义 社会意识
  
  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是研究媒介与性别的重点。“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1]媒介与社会是互动的:一方面媒介再现社会(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另一方面,(普遍或导演个人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又影响着媒介传播方式和内容。因此,在分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形象实际上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同时,这种可能带有性别不平等的意识与价值观通过电影,传递给受众,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三四十年代,是二十世纪好莱坞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好莱坞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由它创造并制作的类型电影,席卷全球。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困顿与挣扎后,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打破了以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影视美学风格。七十年代末,好莱坞女性主义电影出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十多年间女性主义电影不断发展。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911年10月,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成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发展到黄金时代,形成了自己的电影模式,其电影风靡全球。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仅产量丰富,而且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在美国电影研究院评选的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影片”(1996) 前十名中,有四部出自这一时期,分别是《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出现在1840至1925年之间,包括自由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两大派别。”[2]自由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其他各派女性主义的起点。它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以及所有人都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3]。文化女性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应该不同地对待,她们要求与男性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两者在观点上虽然相去甚远,但她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她们联手共同争取女性教育权、选举权、就业权。在她们的努力下,1920年,美国女性终于获得了投票权,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定平等的权利。但是“1925年,保护童工的宪法修正案未获通过”,这也“标志着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结束。”[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进入“长达35年的沉寂期”[2]。经过第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的洗礼,女性在立法和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权力,女性权利得到一定保障。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这个变化得到了部分体现,但从整体上女性形象仍然处在不平等中。
  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在数量上呈忽视化。《关山飞渡》是这一时期好莱坞西部片的代表作,主要描述8个旅客乘车前往劳司堡,路途中遇到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在激战后终于获得营救的故事。车上一共有9个人,8名乘客和1名车夫,其中只有两人是女性,其余7人都为男性。男性是女性的3.5倍。从整体上,全片人物35个,女性11个(这里统计的人物形象是在片中画面上出现并且发言的人物,以下人物统计与此相同),男性是女性的2.2倍,在人物性别上明显失衡。不仅是这部影片,在这一时期的其它电影中女性在人数上的失衡也十分明显。《大饭店》全片54个人物,女性15个,男性是女性的2.6倍;《卡萨布兰卡》全片50个人物,女性11个,男性是女性的3.5倍;《一夜风流》全片40个人物,女性8个,男性是女性的5倍。即使是少数几部像《乱世佳人》那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性别比例仍处在严重的失衡中,全片共62个人物,却只有20个女性。电影所呈现的是一个以男性群体为主流的非常态社会。女性群体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
  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被边缘化,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她们的生活由与她们密切相关的男性角色所决定。在《卡萨布兰卡》中,伊尔莎在巴黎遇到瑞克,并与瑞克相恋。得知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她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当与丈夫一起来到卡萨布兰卡,她再次遇到瑞克。经过内心的激烈挣扎,她决定留下来与瑞克在一起。瑞克帮助伊尔莎的丈夫拿到了离开卡萨布兰卡的签证信,但坚持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一起离开这里。最终伊尔莎含泪登上飞机。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尔莎的命运分别由瑞克、她的丈夫主宰,她虽然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但却从属于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被他们支配。伊尔莎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只能屈从于被安排后的命运。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大多被边缘化,几乎不能成为事件的中心,她们的功能是在一旁欢呼,等待男主角来对她们的命运进行规划。在男权主义的社会制度下,女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而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陪衬,以“他者”或“局外人”的身份被置于叙事中心之外。女性形象的从属地位还表现在金钱上的从属地位。这一时期电影中,较多的女性角色没有固定的职业,金钱的来源多为家庭或者没有告知。《一夜风流》中的富家小姐,《蝴蝶梦》中婚后辞去工作的琼
其他文献
1996年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电影《英国病人》一举夺下9项奥斯卡奖,影片用四条叙事线索巧妙地将战争、爱情、背叛等主题涵盖其中,勾勒了一段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的历史画卷,既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06年的国产电影《云水谣》,影片以宏大叙事的笔法,讲述了一段大时代动荡背景下历经60年,跨越海峡、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这两部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故事发生在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中
【作者简介】路越,男,山东泰安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符号学、广告学、影视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人气甚高的电影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杨·马克尔撰写的同名小说。一直以来,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拍不成电影的小说”,而李安四年磨一剑,凭借这看似老气的题材,一举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李安的成功在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他对原著的精
【作者简介】  电影《杀生》海报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式的情节设置与叙事方式中,《杀生》以杀与被杀、爱与被爱、欺骗与被欺骗等二元对立的思维视角横空出世,它的多元素杂糅所造成的部分观众的难以理解与接受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极具隐喻特性的艺术张力却值得我们深思。电影《杀生》是一场“有意味”的死亡游戏,其艺术意味就在于通过特定空间里的特定人物将后现代生活中的浮躁、焦虑、异己感
[摘要]作为西方电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雷蒙·威廉斯从科技与文化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电视作为一种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分析再现了电视的意识形态特性。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从多个角度显示了其丰富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电视理论 文化 意识形态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雷蒙·威廉斯一直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并成为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领域极其宽泛,涉及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传播理论、
青春总会逝去,回忆却是永恒。走过年少的人对于“青春”的感情往往暧昧而复杂,即使它曾经承载辉煌、充斥梦想,却与现在的自己早已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的是几个人的故事,却很轻易的让观影人看到昔日的自己、往日的青春。  一、 视觉构成——怀旧而明亮  影片前半段刻画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活,画面和色调都刻意营造怀旧的氛围,但毕竟是讲述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故事,所以在怀旧中穿插着些许明亮。光影的
王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马戏学校》海报 在2007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视节上,一部由郭静和柯丁丁执导的纪录片《马戏学校》获得了最重要的奖项——“纪录片评委会奖”。这部纪录片冷静呈现了位于上海的一所马戏学校里学生残酷的训练过程。在全片时长将近93分钟里,没有对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采访,没有画外音的解说,制作上没有电脑特技,甚至连字幕也很少见。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直接真实朴
在21世纪的今天,姜文挑战性地用黑白胶片来呈现一个黑白故事,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就技术层面来讲,胶片的感光迟钝,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专注于灯光的使用——如何满足胶片的感光度,如何运用光影叙事抒情,如何利用明暗形成视觉刺激和心理反应……这些都是《鬼子来了》的创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那么,在《鬼子来了》中,灯光是如何成功地“帮助”演员表演、传递场景氛围并感染观众的呢?通过该片中的主角
[摘要]《精锐部队》以多重视点的叙事、节奏强劲的音乐和急促晃动的摄影,来揭示深刻主题凸显复杂人性。它看似展现和歌颂暴力,其实意不在宣扬法西斯主义,而是坚定而迷人地再现了贫民窟里面残酷的现实。它既暴露警察的暴力、警局的腐败和毒贩的残忍,又深刻地揭露了巴西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关键词]多重视点 残酷现实 法西斯主义 人性    2008年,获得5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精锐部队》(Elite
[摘要] 影片《天赐》以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一只黑尾鸥艰辛的成长故事,作为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成长的艰辛与快乐进行了深度关照,堪称一部优秀的故事化纪录片。  [关键词] 《天赐》生命 成长关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20    定位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的《天赐》在众多贺岁片摆出饕餮盛宴时,悄悄捧上了一壶温茶,
一、引言  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向世界发出华人声音”为办台宗旨的凤凰卫视在2009年首度联合举办 “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截至今年该活动共举办四期,颁布奖项44个,获奖人数45人。四年来该活动坚持以荣耀的方式表达对华人文化翘楚的关注与敬意,正如王纪言先生所说,“做‘中华文化人物’,向华人界的文化精英致敬”。“在境内和境外都有一些人,对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