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段木银耳林下荫棚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探索林菌经济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银耳林下荫棚栽培技术,包括菌材准备、接种、发菌管理、荫棚搭建、立厢排堂、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内容,旨在为同类环境区域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段木银耳;林下;荫棚;栽培技术;高原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74-01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州内林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稀少,耕地面积仅占全州幅员面积的0.78%[1],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多种产业的立体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2]。采用林菌种植模式既可为菌类生长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又能有效利用林间空闲土地,弥补耕地面积不足的短板。泸定县隶属甘孜州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地貌类型从低中山峡谷区直至高山、极高山区,海拔1 000~7 556 m。县域内山林地多,耕地有限,农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3%[3]。因此,唯有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才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农脱贫奔小康。
  银耳别名白木耳,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段木银耳清香怡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滋阴润肺、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4]。近年来,甘孜州通过“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引进通江银耳在甘孜州泸定试验种植成功,总结出了高原段木银耳林下荫棚栽培技术,为本地区群众增收找到新的路子,为类似生态区域推广提供参考。
  1 菌材准备
  1.1 树种选择与砍伐
  适合银耳段木栽培的树种有100多种,如栎树、桦树、杨树、桤木树等[5]。本技术主选当地栽培段木黑木耳用的树种栓皮栎(又名厚皮青杠、耳棒)进行段木银耳栽培,直径8~15 cm,树龄7~10年。砍伐时间在3月前后,栓皮栎即将发芽时。砍伐采用间伐,砍伐后留高约50 cm的树桩,这样有利于段木再生和发蘖,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
  1.2 截断及架棒
  用圆盘锯将栓皮栎截断成长1 m的短段木,此长度便于后期的翻棒管理。截断后,断面和伤口用生石灰水进行涂刷,预防杂菌感染。其后,在向阳、通风的地方摆放成“井”字形进行晾晒,晾晒至段木切断面出现裂纹,即可进入接种环节。
  2 接种
  4月中旬前后开始接种。此时实测场地均温为20.2 ℃,湿度43.8%。接种要在荫棚下,避免阳光直晒,接种场地要清洁,在地面撒1层生石灰消毒。利用爪斧或Φ16 mm钻头进行打孔,孔深2 cm,行距5~6 cm,孔距6~8 cm。用爪斧打孔时,打斜孔与段木夹角为45°。菌种采用通江段木银耳常规栽培菌种。接种时,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75%的酒精对菌种瓶表面、接种工具和手进行消毒,然后将菌种倒入菌种盆捣细混匀,用手将菌种塞入接种孔,后用小木块封口。每瓶菌种接40~50 kg段木。
  3 发菌管理
  菌棒接种后,立即架棒上堆发菌。堆棒最底层放2根枕木,地面撒1层生石灰,采用“井”字形堆码,堆高1.0~1.2 m,堆宽1 m,堆长依场地而定。架棒堆码好后,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以利防风保温保湿,薄膜四周用卵石或木棒压实。发菌7 d后,开始翻棒补水保湿,第1次翻棒后每间隔5 d翻棒补水1次。翻棒补水时要将段木上下内外调换,以保持段木堆内温湿均匀。补水时,采用喷雾补水,要求“干不露白,湿不流水”。第1次翻棒后,要求每天中午揭膜通风透气2~3 h,预防高温和绿霉生长。在翻棒过程中,如发现有绿霉等污染棒,用浓生石灰水或1∶500倍农用青霉素进行处理杀菌。
  4 荫棚搭建
  选择核桃、桤木等高大林间空地搭建荫棚,通过利用林间自然条件达到控温、控湿、防治病虫害、提高银耳品质目的。林间郁闭度以0.5~0.6为宜。荫棚搭建依林间地势而定,棚宽4 m,棚中高约3.1 m,边高2.2 m,长依地势而定。建棚时,先平整土地,后用毛竹或木棒构建好棚体主架,再覆盖上1层厚0.08 mm聚乙烯薄膜,薄膜底部用土压实,棚两端薄膜剖开高约1.8 m的门缝,在距离大棚外顶端高50 cm的地方,悬挂1层遮阳网,遮荫降温。在棚四周开深约20 cm的排水沟,以利雨天排水。搭建多个棚时,要求棚与棚间距在2 m以上,以利通风换气。棚内地面用1∶500多菌灵、1∶500敌敌畏和5%盐水喷洒地面消毒,然后再铺1层3~5 cm厚的碎石,碎石上撒1层生石灰消毒。
  5 立厢排堂
  每棚顺向排棒两厢,厢宽1.1 m,两厢间留走道0.8 m,厢外侧与大棚间留走道0.5 m,便于采耳和翻棒。立厢时,将木棒一头削尖,钉于地面作立柱,每间隔1.5 m打一立柱,每厢钉立柱2列,用长毛竹将每列立柱固定在一起,然后再用毛竹将2列柱子横向固定成“梯子”形,固定用的毛竹高度离地面高0.7 m。
  将养好菌的菌棒入棚排堂。采用覆瓦式顺厢长方向立式排棒,棒与地面夹角80°左右,棒间距5~8 cm,每排立棒5根,架棒20根/m2左右。
  6 出耳管理
  出耳管理重点是做好温度、湿度、通气等管理。出耳期间每天9:00和17:00各补水1次,补水要求形成雾状,要求菌棒“干不露白,湿不流水”,保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下大雨或棚内温度大于30 ℃时,不喷水。
  早晚开棚,白天闭棚。当棚内温度>30 ℃时,采用向塑料薄膜顶端喷水雾等措施降温,同时,在棚两端上部开50 cm×50 cm的天窗,中午打开天窗,排除棚内高温。
  7 病虫害防治
  农药喷洒会导致银耳畸形、农残超标,严重影响银耳品质。因此,应严禁在棚内直接喷洒农药。银耳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诱杀为辅”。一是保持棚内清洁卫生、定期在棚内走道上,薄撒生石灰防病菌。二是定期用1∶500倍氯氰氟菊酯和2%盐水喷洒棚周边草木,减少蚊蝇、蛞蝓等害虫危害。三是在棚内挂黄板,诱杀棚内蚊、蝇等害虫。如棚内蚊、蝇增多或菌棒上耳脚有幼虫出现,可用苦葛鲜根0.5 kg,按根、水比2∶1加水熬煮15 min,再加25 kg水稀释,喷洒耳棒,或用1∶500倍氯氰氟菊酯加白砂糖于碗内进行诱杀。如棚内菌棒上出现红粉镰孢霉等杂菌污染,要及时取出污染菌棒,远离耳棚,并用浓生石灰水或机油涂抹患处进行处理。
  8 采收及加工
  采耳前,要提前2 d停止喷水。采耳时,应采取“采大留小,采弱留强”的原则,尽量采摘基本展开,达7成熟的银耳[4-5]。采耳时,一定要把耳脚挖干净,避免余耳腐烂变质,影响产量。采耳后,菌棒要上下调头翻棒,采耳后停止喷水1 d。
  采耳后,用剪刀剪掉银耳耳脚,挑出杂质,再用清洁的泉水进行冲洗,将冲洗干净的银耳正面朝上摆放在竹笆上,尽量保持每朵银耳的花形,提高银耳晒干或风干后的商品性。银耳摆放前,应在竹笆上薄抹1层生清油,避免银耳粘连。泸定气候干燥,晴天采用太阳晒干,雨天采用烘房热风烘干进行加工。当银耳含水量约12%(用手抓有沙沙声响)时,装入聚丙烯塑料袋封口保存。
  9 参考文献
  [1] 戴贤才,李泰辉.四川省甘孜州菌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2] 赵敏,梁伟玲,陈翆果,等.蒲公英的价值及林下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0):72-78.
  [3] 360百科.泸定县[EB/OL].(2015-07-10)[2016-07-17].http://baike.so.com/doc/5381455-5617783.html.
  [4] 张传锐,赵树海,李燕,等.段木银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3(6):51-52.
  [5] 谭伟,郑林用.食用菌栽培技术一点通[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0-112.
其他文献
摘要 西藏很多地区农田灌溉条件差、干旱,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为探索西藏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不同起垄高度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垄高50 cm种植,其次是垄高30 cm种植,最低是平作种植,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采用高垄栽培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垄高;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
摘要 客观看待汉中柑桔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新桔园、发展新品种,经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柑桔;发展;回顾;展望;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S6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1-02  1 汉中柑桔历史与现状  1.1 栽培历史悠久  汉中柑
摘要 分析朝阳地区多种气象因子对当地大枣产量的影响,以为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朝阳市1981—2005年20年间的大枣产量和气象观测资料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枣产量与5—8月降雨量、6月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1月最低气温和6月平均气温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5—8月降雨量≥300 mm、6月平均相对湿度≥60%、4—9月日照时数≥1 450 h、1月最
摘要 结合湖南省永顺县种植香葱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香葱生长发育过程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并针对香葱生长中的气象灾害,提出了防御措施及香葱生产发展中的几点建议,以期提升香葱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香葱种植;气候条件;防灾对策;湖南永顺  中图分类号 S162.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34-01  永顺县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的武陵山脉中段,境内地貌以山地
摘要 辣木水肥管理及种植密度对其鲜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辣木鲜叶产量随浇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5 d的浇水频率对辣木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辣木鲜叶产量随施肥频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栽培密度的缩小(行距增大)单株辣木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但增产不明显。  关键词 辣木;水肥管理;种植密度;鲜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57-
摘要 为探明三七皱缩型病毒病的发生规律,采取系统调查法开展了历时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七皱缩型病毒病在三七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表现出波浪式起伏、峰值多、峰期历时长的特点。高峰期出现时间、数量及峰值的大小因七龄及各年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峰值通常出现在4月下旬、5月中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9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同龄七不同年可因气候变化而有所前移或后延
摘要 介绍玉门市苹果蠹蛾防控目标、防控策略、主要成效及主要做法,以为当地苹果蠹蛾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苹果蠹蛾;防控目标;防控策略;成效;做法;甘肃玉门  中图分类号 S436.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36-01  苹果蠹蛾是严重为害苹果、梨、桃、杏等果实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点植物检疫对象。该虫自1991年由新疆传入玉门市之后便快速蔓延
摘要 如皋地区小麦扬麦23不同播种方式种植表现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试验,发现扬麦23的抗倒性比较强,穗型大,个头矮,加之良好的栽培措施导致这2年在品比试验中表现出出色的抗倒性。扬麦23后期熟相也好看,穗层整齐,穗形纺锤,表现出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适中稳定,因此认为扬麦23适合在如皋当地种植。  关键词 小麦;扬麦23;播种方式;综合性状;生育期;产量;江苏如皋  中图分类号 S512.
摘要 研究怀地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以怀地黄茎尖部分为外植体,在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NAA、IAA、2,4-D、6-BA,配制不同浓度的培养基,对怀地黄的茎尖进行分化与诱导、继代与增殖及生根培养试验,并对试管苗进行炼苗移栽。获得了怀地黄茎尖培养脱毒与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以及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配套技术。  关键词 怀地黄;组织培养;快繁;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 S65
摘要 主要介绍了金叶女贞、小蜡、小叶女贞、冬青卫矛、火把果等5种常见常绿灌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管理养护,以供廊道绿化种植管理参考。  关键词 常绿灌木;廊道绿化植物;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管理养护  中图分类号 S7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36-01  近些年来,周口市在全省平原绿化中创造了“周口经验”,其中廊道绿化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