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 :教学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lsea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跨语言交际变得日益频繁,双语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双语转换,尤其是语码转换,是心理语言学界的研究焦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就语言产生领域的语码转换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已达成较一致的共识。但相对而言,在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方面,国内外研究者探讨的还不多,并且这些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文章旨在对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梳理,以期获得未来研究启示。
  关键词:语码转换;双语;语言理解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08-02
  一、 引言
  双语现象(bilingualism)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语言团体掌握或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上,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个体称为双语者(bilingual)(崔占玲,张积家,2010)。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间转换的行为就是语码转换(language switching)(Grosjean, 1992)。一般而言,当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语言间的切换使反应时变长,个体加工目标语言的速度会变慢,错误率也会上升,产生转换代价(switching costs)(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当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时,因转换方向不同,转换代价的大小也会不同,出现转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asymmetry)(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文章主要目的在于对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梳理,并指出语码转换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语言理解中的语码转换理论模型和假说
  1. 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说
  该假说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Gerard和Scarborough(1989)认为,双语词汇表征分别存储于各自的心理词典中,双语者可以对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进行有效地抑制,排除其干扰,从而实现对目标语言词汇的顺利提取。
  2. 语言非选择性提取假说
  此假说认为语言信息在两个语言系统中会自动激活。根据此假说,词汇表征在两种语言中都会被激活,激活的一种语言要抑制另一种语言的激活,二者在词汇层面相互竞争,从而导致语言内干预效应和语言间干预效应的产生。
  双语交互激活模型是语言非选择性提取假说的主要代表,主要用于解释双语者的词汇识别过程。研究者指出,双语者词汇识别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语言非选择性提取的过程(Dijkstra & Van Heuven,1998)。经过整合存储在同一心理词典中的一语和二语词汇,会同时被激活,所以在进行语码转换时,被同时激活的双语词汇会与彼此竞争,而位于词汇层的语言节点这时能自上而下的有效抑制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进而使双语者能够成功实现对目标语言词汇的提取。BIA模型的交互激活观点解释了双语者词汇加工过程的语际激活现象(王震,范琳,2014);对于双语者能进行选择性运用和转换两种语言的原因,决定词汇语言归属的语言节点给予了合理解释(Sunderman & Kroll, 2006)。但鉴于该模型存在的不足,Dijkstra和Van Heuven(2002)提出BIA+ 模型,此模型将语音、拼写及语义特征都纳入到了词汇识别系统,并且明确区分了词汇识别系统和语言任务图式或者决定系统,并得到了fMRI和ERPs数据的支持(Rüschemeyer et al., 2005; Weber & Indefrey, 2009)。
  三、语言理解中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
  词汇判断任务(Orfanidou & Sumner, 2005)、语义归类任务(Von Studnitz & Green, 2002)是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研究经常采用的任务类型。跨语言启动(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8)、掩蔽启动(Midgley, et al., 2009)是近些年来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主要用于考察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不对称性和影响因素。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对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层次。他们从最初采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到将脑成像等其他科学技术引入了语码转换研究领域(Tan et al., 2001)。
  在利用ERPs技术研究语码转换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脑电成分: N200和LPC(Jackson et al., 2001, 2004)。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层面,采用ERPs技术来探究双语语言理解转换机制的研究尚少。仅有的如冷佳萍(2011)、蔡超群(2012)探讨了词汇理解过程中的语码转换,但这些ERPs研究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且研究者多采用不同水平的非熟练双语者作为被试,并未对同一水平的高熟练双语者的语码转换机制进行探讨,另外,这些研究多在心理学等领域展开,语言学中寥寥。
  作为考察语言转换现象的量化指标,众多研究者(Wang et al., 2007; Verhoef et al., 2010)多通过研究对称或非对称的语言转换代价来揭示语言转换的认知机制。他们围绕影响语码转换代价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经总结共有四个。第一,语言熟练程度(Von Studnitz & Green, 2002)。国内研究者(王悦, 张积家, 2013)也证明了语言熟练程度是影響语码转换代价的重要因素,但未对同一水平的高熟练双语者的语码转换机制进行探讨。第二,正字法特征。脑科学研究发现,相比于拼音文字,加工汉字时,右半球中与视觉加工有关的脑区以及角回得到更多激活(Tan et al., 2001),但关于正字法特征是否影响双语者的语码转换代价,研究者们(Thomas & Allport, 2000; Jackson et al., 2004)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第三,预期因素和任务要求。国内研究者们采用汉英双语者为对象的研究一致认为无预期条件下的语码转换代价与有预期条件下的有显著差异,且任务要求如图片命名或词汇判断任务都会影响转换代价(崔占玲, 张积家, 2010; 祁志强等, 2010),但这些多为反应时研究。第四,反应特征。Von Studnitz和Green(2002)、Orfanidou和Sumner(2005)發现反应特征影响语码转换代价,但这些研究多采用的是同源系的两种拼音文字。国内研究者则多运用反应特征这一因素来探讨不同水平的汉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马恒芬等, 2014;陈亚平, 2015)。   四、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展望
  双语语言理解中的语码切换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当前研究尚有不足。首先,以往研究多基于词汇或亚词汇层面,个别研究基于短语,但探讨的却是整个语言转换机制。其次,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多集中于行为层面,国内外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神经机制研究相对缺乏。再次,以母语为汉语,二语为拼音文字,辅以ERPs技术探索词汇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机制的研究极其匮乏。最后,双语者语码转换代价的来源还不明确,双语语码转换的理论模型存在分歧。
  王震和范琳(2013)也认为,虽然目前关于双语转换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应该进行更多三种或多种语言任务转换条件下的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以验证和扩展国内外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研究成果;以往研究多基于词汇或亚词汇层面,未来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研究能否以短语、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脑损伤双语病人为受试加以考察,以扩展其研究范围,这都需要研究者付诸努力。
  参考文献:
  [1]蔡超群.双语理解切换非目标语言加工机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陈亚平.中英双语者英语作为非目标语时语义信息的通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38(2):69-76.
  [3]冷佳萍.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语码切换的ERP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马恒芬,贾丽萍,耿峰等.不同熟练程度汉-英双语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 91-95.
  [5]祈志强,彭聃龄,丁国胜.不可预期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5):1051-1053.
  [6]王悦,张积家.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机制[J].外语研究, 2013,(6):51-55.
  [7]王震, 范琳. 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2):19-22.
  [8]Dijkstra T, Van Heuven W J B.The BIA model and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localist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to human cognition [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
  [9]Dijkstra T, Van Heuven W J B.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2,5(3):181-182.
  [10]Gerard L D, Scarborough D L.Language-specific lexical access of homographs by bilingua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9,15(2):305-313.
  [11]Grainger J & Beauvillain C.Associative priming in bilinguals: Some limits of interlingual facilitation effect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8,42(3): 261-273.
  [12]Grosjean, F.The bilingual’s language modes. In J. Nicol (ed.). One mind, two languages: Bilinguals language processing.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1992.
  [13]Jackson, G. M., Swainson, R., Cunnington, R., & Jackson, S. R. ERP correlates of executive control during repeated language-switching task[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1,(4):169-178.
  [14]Jackson, G. M., Swainson, R., Mullin, A., Cunnington, R., & Jackson, S. R. ERP correlates of a receptive language-switching task[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2004,(57):223-240.
  [15]Orfanidou, E. & Sumner, P.Language switching and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repetition[J].Memory and Cognition,2005,33(2):355-369.
  [16]Rüschemeyer, S.A., Zysset, S., Friederici, A.D.Native and non-native reading of sentences: an fMRI experiment[J].Neuroimage,2005,31(3):354-365.   [17]Sunderman G,Kroll J. First language activation during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process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3): 387-422.
  [18]Tan L H, Liu H L, Perfetti C A, et al. The neural system underlying Chinese logograph reading[J].Neuroimage,2001,(13):836-846.
  [19]Verhoef, K. M. W., Roelofs, A., & Chwilla, D. J.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endogenous control of attention in switching between languages in overt picture naming [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0,(22):1832-1843.
  [20]Von Studnitz R E, Green D W. The cost of switching language in a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task[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2,(5):241-251.
  [21]Wang, Y., Xue, G., Chen, C., Xue, F., & Dong, Q. Neural bases of asymmetric language switching in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An ER-f MRI study[J].Neuro Image,2007,(35):862-870.
  [22]Weber,K.,Indefrey,P.Syntactic priming in German-English bilingual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J].Neuroimage,2009,46(22):1164-1172.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听障学生情绪调节技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听障学生情绪调节技能的现状描述,以及情绪调节技能与情绪适应、人际关系等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如何提高听障学生情绪调节技能的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本实验研究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宣传海报与观察访谈,招募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12名在校14-18岁学生为成员,依据自编的团体辅导方案对被试进行为期一个月,共七次的团体辅导。辅导结果结合观察和访谈的评
“习作”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攻克的关键环节.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作文训练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础能力.而初中,不但语言表达比小学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
期刊
有效教学注重明确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即学生是英语知识的发现者、学习者以及运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练和合作伙伴.教师在明确师生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相应
期刊
中职生群体的数量增加,使得对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对社会是否可以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简单论述了中职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及法律意识教育、中职生自身素质等
摘要:马克思国家观和霍布斯国家观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二者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关于国家的理念论述和建构也存在很大差距。分析比较二者的国家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霍布斯  【中图分类号】A81;D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16-02  霍布斯国家理念的论述和建构主要体现在其著
在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当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期刊
摘要:高考分类改革是新国情下的考试制度变革,国外几种代表性的高考制度,可以给我国高考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我国高考改革要吸纳国外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慎重进行。  关键词:高考;分类改革;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12-01  一、对高考分类改革的认识  分类考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分开、分类进行的招生考试
写作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写作作为主要的语言交流方式之一,又是学生
期刊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除了注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在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