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走进生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就像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所有其他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靠磨语文这把刀。语文就像是多诺米骨牌的首要环节,它的倒下,会让后面其他的学科跟着崩塌。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阅读教学显然是重中之重,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热点,然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往往会把语言和语文割裂开来,忽略了语文本身的工具特点、知识结构和情感色彩,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很难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关于阅读,正所谓“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新時代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二者携手发展,共同进步。
  一、让学生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两个目标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但第三个目标却是要在生活中去进行具体的实践的,只有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的体会到相应的那种情感,他们才会对教材中作者的相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否则情感只是属于作者的,与学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在此前提下,语文老师有必要教导学生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大语文观”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社会生活,也就是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首先,语文老师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接触到社会中的事物。其次,语文老师可以举办一些“大语文会议”,此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教材之外的一些生活语文事件,考察学生对该事件的看法。然后老师加以指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做好导语设计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整个教学设计活动中,导语设计是将学生引进课堂的第一步,这一环节既为整个课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生活的重要环节,毕竟后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要围绕作者作品展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进生活,必须把导语充分地利用起来。举例来说,在学习课文《背影》时,可设计如下导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况且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朱自清的《背影》也是作者写自己的父亲,让看得见看不见父母的爱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父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唤醒他们心中爱的小宇宙。
  三、让学生体验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进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际生活。原因有二:第一,学生自己的实际行动,自己的实践,自己的体验,自己亲身参与才是真正能够触发他们情感和思想的事物。第二,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园,直面生活,早日以一种想象的方式体验生活也是一种提前预演和锻炼,可以为未来工作后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举例来说,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可以先创设“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然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今天,就让我们驾着这叶方舟驶向《羚羊木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来。
  四、让学生再现生活,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当然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传授法,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开发且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背景下,为了锻炼学生把语文带进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上课下让学生再现生活。举例来说:在学习张洁《挖荠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们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有的学生或许不是南方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挖菜这项活动,除了荠菜,还有很多其他的菜种,重要的是去体验那种挖菜的感觉。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实际操作,语文老师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观看,然后在课堂上即时的模仿那种挖的动作。
  五、让学生走进生活,阅读写作结合
  外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我国唐朝诗人贾岛也有相同的感触,在《戏赠友人》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诗句: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这是贾岛一生的写照,同时也可以看出大诗人对写作的重视。
  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进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走进生活当中去,去充当阅读文章的作者,去真切的感受写作者的心境。学生的练笔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学习阅读文章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的写作,学生自己能够写出文章是检验阅读教学的终极武器,作文占据着大比例的分数就可以看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另一方面,我手写我口,在人世走一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有一些感慨,如果有情感,而没办法表达,那将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背负着重要的责任,新时代背景下,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让初中语文走进生活,语文阅读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文艺作品,文艺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据此,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让学生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参与生活,做好导语设计;让学生体验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再现生活,活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生活,阅读写作结合。如果初中语文老师在切实的将这些措施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加以完善,相信这些策略能够最终发光发亮。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学习过程和学生体验,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运用,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
2016年9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终于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體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此基础上,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
六一泥是中国古代炼丹术中用来密闭丹釜的一种著名的固济材料,本文以所收集到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六一泥配方为线索,承炼丹术发展史之依托,简要梳理了六一泥的发展历程,对各个
科研伦理管理是指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国外对于科研伦理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包括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伦理问题、科研伦理的内涵、科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在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中逐步普及,通过微课不仅能够将课程内容最为直接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的微课教学方案。一、微课教学的基本思路  所谓微课,指的就是教育者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来录制五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教学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其精神特质也有天壤之别。中国文化的崇礼尚和、天人合一、群体认同精神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崇力尚争、天人相分和个人本位精神。中西方文化的这些精神差异在沈从文的《边城》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边城》和《老人与海》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观照。  一、崇礼尚和与崇力尚争  礼既是中国古代先哲对宇宙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日益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将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交融已经成为新的教育趋势。这种创新性的交融,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更好发展。我国在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同的区域文化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帮助学生认知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