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会感到头痛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半天,讲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可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自己辛辛苦苦地把成堆的作文改出来,发到学生手里,可本子发下去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人看。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的“难言之隐”。因此,我们必须尝试走出一条“学生修改、教师批改”的新路子,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近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自己来修改作文,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使我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改的方方面面。那么,究竟怎么教学生修改作文才能使他们所写的作文升格呢?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改。初中生作文一般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
一、改选材。选对材料才能有符合题目的立意。可以说,作文若不仔细审题很容易就会造成选材不当、偏题、离题的后果。比如写《被自己感动》一文,选材应该是那些能够表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某种成功或进步而使自己分外感动的事情,而有的学生选的材料只是表现自己的一点小小进步,如自己懂得在公车上让座了;在家里学会煮面条了;在学校知道用心读书了等。这种进步充其量只能使自己心情愉悦罢了,但硬要说自己感动了,就会显得牵强而不真实。这种情况是学生生活阅历缺乏、素材积累少造成的。
二、改详略。详略不当,主题不明也是学生喜欢出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事无巨细全盘细述,有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也写了进去,导致作文“又臭又长”。二是全文通篇记叙,没有详细的描写,导致文章短小却不精悍,干瘪乏味。这两种作文都缺乏鲜明的主题。对这种情形的处理,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在文章上修改。该删除的部分无论它有多美都要舍得动刀子,该详写的则应尽可能写得细腻生动。
三、改顺序。学生作文喜欢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在叙事时只懂得按顺序叙事,不懂得巧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如写《当我面对
的时候》,部分学生写了《当我面对爷爷的坟墓的时候》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但他们不知道用倒叙或者插叙,而是从自己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事情写起,然后再写爷爷的去世,最后才说自己某一天来到爷爷坟前哀悼。这样的文章一是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二是不符合题意。应先写在某一个时候自己来到爷爷墓前,再写在爷爷墓前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最后又回到现实,这样写才能既扣住题目,又显得文章跌宕多姿。对存在这样问题的学生,一般是让他们修改开头和结尾,保留中间部分。
四、改情节。有的作文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有的作文缺乏铺垫,情节突兀;有的作文马虎大意,前后不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修改情节,尽量把情节修改得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五、改首尾。很多学生作文开头和结尾都不懂得扣题、点题,有的即便点了题,也不精练、不明确。特别是部分学生作文的首尾语言非常精美,但与文章内容严重脱节,不能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看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读多悟,先模仿着写,再灵活运用。
六、改语言。大部分学生都有语感差,语言贫乏苍白的毛病。这一点是学生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靠平时多阅读而培养起来的。但当今的学生没几个喜欢阅读的,倒是电视、电脑更吸引他们。为此,平时就应让学生多读、多品、多积累。
为使学生有效升格作文,我们还应采取以下做法。
1.坚持面批。现在的班级一般都有五六十人,面批往往比较费时费力。我的做法是:在改学生作文时简略笔评并做好记录,然后在课间找到学生(一次可以叫57名),当面指出他们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之后再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并将改好的作文上交。我再次批改,不合要求的再重做,直到文章成功升格为止。
2.佳例引路。为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写作技巧,在让学生修改前,最好给他们看修改的例文,比较修改前后的变化。这样他们就能模仿例子升格作文了。
3.循序渐进。修改作文一样得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且每个阶段应安排不同的修改主题,而不能一下子改的方面太多,让学生感到困难,这样反而效果不好。可以在第一个阶段侧重改容易改的,如选材、立意、构思等,下一个阶段再侧重改最难的语言。
4.适时小结。为增强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在学生修改了一段时间后,可让他们总结修改的体会,看自己作文有了哪些进步。
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升格,学生从修改中尝到了甜头,作文在各方面都会呈现较为明显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改选材。选对材料才能有符合题目的立意。可以说,作文若不仔细审题很容易就会造成选材不当、偏题、离题的后果。比如写《被自己感动》一文,选材应该是那些能够表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某种成功或进步而使自己分外感动的事情,而有的学生选的材料只是表现自己的一点小小进步,如自己懂得在公车上让座了;在家里学会煮面条了;在学校知道用心读书了等。这种进步充其量只能使自己心情愉悦罢了,但硬要说自己感动了,就会显得牵强而不真实。这种情况是学生生活阅历缺乏、素材积累少造成的。
二、改详略。详略不当,主题不明也是学生喜欢出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事无巨细全盘细述,有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也写了进去,导致作文“又臭又长”。二是全文通篇记叙,没有详细的描写,导致文章短小却不精悍,干瘪乏味。这两种作文都缺乏鲜明的主题。对这种情形的处理,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在文章上修改。该删除的部分无论它有多美都要舍得动刀子,该详写的则应尽可能写得细腻生动。
三、改顺序。学生作文喜欢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在叙事时只懂得按顺序叙事,不懂得巧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如写《当我面对
的时候》,部分学生写了《当我面对爷爷的坟墓的时候》之类的回忆性的文章。但他们不知道用倒叙或者插叙,而是从自己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事情写起,然后再写爷爷的去世,最后才说自己某一天来到爷爷坟前哀悼。这样的文章一是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二是不符合题意。应先写在某一个时候自己来到爷爷墓前,再写在爷爷墓前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最后又回到现实,这样写才能既扣住题目,又显得文章跌宕多姿。对存在这样问题的学生,一般是让他们修改开头和结尾,保留中间部分。
四、改情节。有的作文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有的作文缺乏铺垫,情节突兀;有的作文马虎大意,前后不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修改情节,尽量把情节修改得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五、改首尾。很多学生作文开头和结尾都不懂得扣题、点题,有的即便点了题,也不精练、不明确。特别是部分学生作文的首尾语言非常精美,但与文章内容严重脱节,不能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看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读多悟,先模仿着写,再灵活运用。
六、改语言。大部分学生都有语感差,语言贫乏苍白的毛病。这一点是学生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靠平时多阅读而培养起来的。但当今的学生没几个喜欢阅读的,倒是电视、电脑更吸引他们。为此,平时就应让学生多读、多品、多积累。
为使学生有效升格作文,我们还应采取以下做法。
1.坚持面批。现在的班级一般都有五六十人,面批往往比较费时费力。我的做法是:在改学生作文时简略笔评并做好记录,然后在课间找到学生(一次可以叫57名),当面指出他们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之后再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并将改好的作文上交。我再次批改,不合要求的再重做,直到文章成功升格为止。
2.佳例引路。为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写作技巧,在让学生修改前,最好给他们看修改的例文,比较修改前后的变化。这样他们就能模仿例子升格作文了。
3.循序渐进。修改作文一样得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且每个阶段应安排不同的修改主题,而不能一下子改的方面太多,让学生感到困难,这样反而效果不好。可以在第一个阶段侧重改容易改的,如选材、立意、构思等,下一个阶段再侧重改最难的语言。
4.适时小结。为增强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在学生修改了一段时间后,可让他们总结修改的体会,看自己作文有了哪些进步。
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升格,学生从修改中尝到了甜头,作文在各方面都会呈现较为明显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