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去天堂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六早晨,达理查森国际机场。72岁的苏珊·格雷菲斯在被扶下车之前,又小心地涂了一遍口红,“对不起,我似乎有点太臭美了。”
  儿孙们向她围拢过来——女儿娜塔莎、儿子格莱斯和亚历山大、儿媳达娜·格雷菲斯以及她的好朋友们都聚集到机场为她送行。
  这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旅行,一次死亡之旅。苏珊将在17天内死亡,在异国他乡的瑞士苏黎世,在远离家人与好友的千里之外。
  2012年初,苏珊被确诊患上多系统萎缩症,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甚至无法治疗的病症。她失去了正常生活,每天要忍受无休止的疼痛,无法久坐,不能打网球,不能驾车,不能旅行,不能请子孙们来家里吃自己亲手做的大餐。她不愿这么活着,这样的生活于她太过残忍。于是她决定在身体状态还行时,以旅行的方式飞到苏黎世去安乐死。
  安乐死在加拿大是违法的,但在瑞士,它被法律允许。
  “我没有别的路可走,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不想让家人看着我一天天衰竭消瘦,也不想让他们因照顾我而精疲力竭,更不愿把我的存款花在请护工照顾这些徒劳的事情上。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去结束生命。”
  这个决定令家人始料不及,但除了默默抽泣接受,没人站出来与她争执。大家心里都清楚,苏珊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
  女儿娜塔莎说:“母亲认为我们认同了她的决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只是接受和尊重她的选择。眼睁睁看着母亲忍受慢慢衰竭和各种痛苦是一种煎熬。谁不想身边有亲人围绕,朋友永远在身边,谁又愿意孤独地死去,独自面对死亡的威胁……”
  在出发之前,苏珊已经和她的网球球友们一起吃了告别午餐。那是一个愚蠢而又令人泪奔的时刻。她是网球场上众所周知的活力四射的“发电机”,是亲切善良的好伙伴。球友们送了她一顶镶有公主头饰的网球帽,与她一一吻别。
  苏珊也去和邻居们逐个告别。她微笑着对邻居们说:“我不会再回来了,希望你们过得愉快。”他们都被她弄哭了,她感觉很抱歉。
  最难告别的,当然是家人。临行前的晚上,在苏珊位于京士顿的家里,全家人都聚齐了,他们在一起吃晚餐,但那并不是个温馨优雅的场景。精美的餐具和可口的美食都失去了吸引力,大家都神情凝重,忍不住掉眼泪,谁也吃不下东西。
  “母亲坐在那儿跟我们吃晚餐,活泼、乐观,有说有笑,可你还是忍不住去想,第二天她就不在了……谁也抑制不住悲伤。”亚历山大说。
  机场告别时,苏珊和朋友手拉着手,即使脸上挂着泪,她也试图微笑。眼泪和依依不舍弥漫在机场大厅,离别是这样的残酷……真是让人肝肠寸断的时刻。这样的告别,来得太早。
  在机场为苏珊送行的人们,见证了苏珊,一个好女人的美好人生。
  苏珊坐着轮椅被缓缓地推过安检。她回头与亲人们挥手告别,“记住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大家要彼此相亲相爱,要活得开心。”
  一次又一次,苏珊回头望着为她送行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她轻轻地挥手告别。坐在轮椅里的她看上去是那么瘦小、虚弱。泪水慢慢划过她的脸颊,没有人看见。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重要?  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后者。  南京东路幼儿园每年招生报名时都会让家长填一份宝宝情况表,包括吃饭穿衣作息时间等,“小班一个班15个孩子,我们每年至少有四个班,最小的孩子刚刚两岁,最大的也不超过三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作息时间也不规律,在家里让父母很头痛。”吴邵萍园长说,随着孩子入园低龄化趋势增强,父母们干脆把一些让自己头痛的教育责任托付给老师。“不仅是父
期刊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爆发频率之快,让人因持续震惊而麻木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不需要答案。  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鹿奶粉,2009年毒餐具,之后是老话重提的农药蔬菜、膨大剂水果,而在2012年,“毒”字一词席卷了我们身边所有与吃有关的领域。皮鞋胶囊老酸奶,保险甲醛白菜,50%不合格却要涨价的问题自来水……掌握一家人健康阀的主妇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新时代主妇,上得
期刊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識、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
期刊
女儿张格嫣予小学读了三所学校,她读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时,我也试图为她转学,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还有,其实也没有任何学校可以转,太相似了。  我坚持从来不为成绩批评孩子。我坚持决不为面子、金钱、焦虑而站到应试教育那一边去。我坚持决不参与到伤害孩子健康、对未来的期待、自我信心的行列中去。有时候我也会坚忍地想到,总之孩子肯定会长大的,我们卡在历史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只能接受与承受。作为父亲,我理解自己的无奈
期刊
关于家庭教育,父母们的诸多问题可以结成一本《十万个怎么办》。中国传统教育、西方现代教育,亚洲父母的严厉、西方父母的开放,成功案例、失败教训,各色教材铺天盖地,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越多,父母们的疑惑也越深:这些,是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吗?  为人父母,无異于匆忙上阵当代课老师。父母职责是养育孩子,养,不过是供孩子衣食无忧住行有靠,父母天生即会。惟独教之一职,没有培训学校,前人理论教诲更需甄别挑拣。 
期刊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李素青直言,自己和父亲李东方的关系可以用一段三部曲来形容。“年幼时宠爱为主,青少年时管教为主,现在基本是把对我的一腔热情放到孙子多多身上了。”  出生于19 5 2年的李东方吃过许多苦,农民出身的父亲对他最常的教育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要牢记共产党的恩情,要热爱劳动,不能忘本……”有父亲以身示范领着种地砍柴,李东方初中毕业当知青时很快就成为农田上的行家里手。但看着大儿子在农村下乡
期刊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篇“红旗下的演讲”,红了高二少年江成博。他迅速成为自认同样正被中国教育制度毁灭的中学乃至高校生们的偶像。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并不希望自家孩子具备江成博那样的勇气。尽管在这份40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71.5%的父母赞同或部分赞同少年的观点。  “万一学校给孩子穿小鞋怎么办?”“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容忍学生出格的。”“逞一时之快,是不理智的表现。”64.9%的父母们表示自己的担忧。
期刊
专家:谬建东(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家庭教  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家庭教育学》等)  章创生(家庭教育专家,访美学者,著有《美国家训》)  《家人》:在采訪中,有位母亲的故事让我们特别心酸。她的儿子上大学了,开学那天,母亲送他到学校,给他打扫寝室、布置床铺,为了让他尽快和同学搞好关系还请室友们吃饭。一切结束后,儿子对母亲说:“打扫得很干净,你赶紧回去吧。”母亲后来很心酸地说:我为
期刊
孩子们问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小姐:世界上最大的房子是什么?  她给出很多答案。最豪华的大厦,最富创意的别墅,覆盖了一座岛的宫殿,飞翔在天空的城堡……却没有一个答案让提问者满意。  大人眼里的房子,是呆板的木头或水泥盒子,大小由建筑师和自己的收入決定。孩子眼中的房子却不只是栖身之所,它是一本童话。  最大的房子是最美的房子,母亲每天用鲜花、布帛和画框装饰房间。最大的房子里住着魔术师,像爸爸,能变出心仪的
期刊
父母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巨大困惑,来自自身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产生深深怀疑,于是处处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为解决事情的前提。正是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割裂与对立,导致X一代乃至Y一代父母的迷茫。  要解决问题,就必定要让父母与学校增强了解、结成强大的家长—教师联盟,共同参与这样一个伟大的项目:不仅涉及学习,更涉及道德,即培养一个人格完整、心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