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剖析作文教学的沉重现象
现象1.作文教学缺乏适当的体例,使得作文教学无标可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被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的语文教学被推向教学改革的前沿,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纵观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体例和训练体系,使我们这些作文指导者对一定时段的作文指导目标无法清楚地把握,更谈不上落实训练了。
现象2.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使得作文成为无趣之为。
老师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唉声叹气,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写作文,笔杆似千斤重,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教师在教学时也感觉压力重重,不知从何入手。即使孩子们本来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应试作文的指挥棒扼杀了。拿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我认为应试作文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而我们是“帮凶”,孩子们是戴着“镣铐”的舞者。
现象3.缺少生活实践的指导,使得作文无米可用。
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我们的教师无法从语文课例中去比较,去提取,去归纳,去运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失败。
二、 探索作文教学的轻松之路
路径1.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让作文教学具有目标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定三个方面。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质量要经由教学目标来评定,可见作文教学的目标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作文目标的体现,指导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注意材料的积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取法于课文,运用于作文。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作文目标,指导时要交代目标,批改时要扣住目标,讲评时要侧重目标是否到达基本要求。
路径2.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或亲历体验,使得有材料可写,有心思去写。教师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里自我体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提升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适当分类积累。教师还要注意创设情感情境,触发学生回味牵动情感的往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不写不乐的写作欲望。从写作的现实来看,教师还有必要创设想象情境,创造想象空间,鼓励编写想象性童话和寓言故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路径3.开辟作文写作之源,让作文写作有米下炊。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改变一些学生45分钟后,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着一个题目的状况,就要“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
此外,从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也是较为恰当的做法。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语言华丽多彩,意义深远,值得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当然阅读时注意选择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作品为宜。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地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每件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路径4.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实行师生同评,让作文评改快捷高效。
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平时,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或作文片段,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积极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这样,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有时也会与教师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面对全体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令其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习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纰漏,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
笔者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积累者,多思考、多练笔,一定能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真正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轻松起来。
(三台县教育研究室)
现象1.作文教学缺乏适当的体例,使得作文教学无标可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被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的语文教学被推向教学改革的前沿,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纵观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体例和训练体系,使我们这些作文指导者对一定时段的作文指导目标无法清楚地把握,更谈不上落实训练了。
现象2.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使得作文成为无趣之为。
老师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唉声叹气,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写作文,笔杆似千斤重,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教师在教学时也感觉压力重重,不知从何入手。即使孩子们本来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应试作文的指挥棒扼杀了。拿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我认为应试作文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而我们是“帮凶”,孩子们是戴着“镣铐”的舞者。
现象3.缺少生活实践的指导,使得作文无米可用。
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我们的教师无法从语文课例中去比较,去提取,去归纳,去运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失败。
二、 探索作文教学的轻松之路
路径1.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让作文教学具有目标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定三个方面。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质量要经由教学目标来评定,可见作文教学的目标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作文目标的体现,指导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注意材料的积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取法于课文,运用于作文。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作文目标,指导时要交代目标,批改时要扣住目标,讲评时要侧重目标是否到达基本要求。
路径2.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或亲历体验,使得有材料可写,有心思去写。教师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里自我体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提升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适当分类积累。教师还要注意创设情感情境,触发学生回味牵动情感的往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不写不乐的写作欲望。从写作的现实来看,教师还有必要创设想象情境,创造想象空间,鼓励编写想象性童话和寓言故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路径3.开辟作文写作之源,让作文写作有米下炊。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改变一些学生45分钟后,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着一个题目的状况,就要“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
此外,从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也是较为恰当的做法。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语言华丽多彩,意义深远,值得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当然阅读时注意选择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作品为宜。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地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每件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路径4.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实行师生同评,让作文评改快捷高效。
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平时,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或作文片段,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积极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这样,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有时也会与教师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面对全体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令其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习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纰漏,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
笔者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积累者,多思考、多练笔,一定能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真正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轻松起来。
(三台县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