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采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办法是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笔者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选择了安徽省淮北市三区一县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就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8-0068-04
一、概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则是促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推动者。目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教育领域有一批信息素养好、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为了培养这样一批中小学教师队伍,就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信息技术培训。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背景
自1999年以来,党和国家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连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②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③等几个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也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就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对淮北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展开调查。
2.受训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及其应用效果的态度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对提高教学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只是帮助不太大,效果不很明显,有时候操作起来不很顺手。他们感觉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3.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和方式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占34%和46%的受训教师是为了比赛、评优评级、晋级等自身的需要参加培训的,基于个人兴趣的仅占20%。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上,仅有14%的教师是以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短期和校内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
4.中小学教师对软硬件的应用能力
硬件和软件是信息技术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操作以及应用软件开发课件的能力都处在一般的水平上,达到熟练程度的分别占36%、33%和28%。仅有一小部分的教师是不熟练的应用者。
5.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常见硬件及软件的情况
通过表6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在常见硬件方面,计算机组成、网络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掌握得较好,而掌握常见信息处理设备的人数仅占26%,对信息处理设备操作能力的培训有待于加强。常见的软件中,像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都掌握得比较好,尤其是PowerPoint;而可视化编程的软件VB/VC掌握的人不是太多,要在培训中增加可视化编程的比重。
6.教学设计情况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运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教学设计是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图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21%的人比较清楚地知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56%和23%的人知道一些或者根本不知道。受训教师应用教学设计对课程、对教学软件和资源、对媒体以及对信息技术环境设计的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对教学设计只有近29%的人能熟练进行,而其他的大部分人处在一般和不熟练的水平。
7.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和培训过程中存在困难的认识情况
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两个主观性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培训所存在的困难,被调查教师所回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近一半以上的受训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参加培训期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受训教师进行操作性练习。这种状况在以脱产方式参加培训的教师中要好一些,而在以短期培训和校内培训方式的教师中表现的更加普遍。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容易使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导致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内容失去兴趣,并认为像这样的培训对以后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逐渐使培训流于一种形式。
2.培训人员单一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受训教师认为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培训机构在安排培训教师时没有进行很好的计划。往往安排一些研究理论的教师给他们授课,或者安排一些纯搞技术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实践指导。由于安排的教师之间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就会导致受训的中小学教师在接受理论和实践活动时相互脱离,从而使理论不能为实践作指导。
3.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本身对培训就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和动机。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很少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来参加培训,有些人是为了优质课程的评比、有些是为了评职称晋级才来参加培训的,所以他们对待培训的态度就有很大不同,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五、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理论与实践都要得到重视,不能偏废其一。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依靠理论指导,把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如果实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实践活动就变成了盲目的摸索。同样,理论也不可能离开实践活动而单独存在,否则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又要注重理论,使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不但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而且也要拥有坚实的技术,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者和推动者。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访谈结果可以看出,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对受训者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对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加以评价和修改。
(1)严格考核制度
制定严格的考勤、考试制度及奖励惩罚措施;明确各项制度的监督执行机构,责任到人。
(2)完善的领导和财政机制
领导机构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并帮助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和科研等活动,在政策上和财政上予以支持。
(3)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培训水平。让培训机构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更高层次的、更加全面的学习和进修,健全教师的培训机制,构建培训教师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机制,从而保持良好的专业素质。
3.建立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
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大多是培训教师向受训的中小学教师传授理论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缺少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了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一种协作培训的模式,建立协作模式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这种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有助于改变过去培训教师的单一化,使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协作与交流及受训者和培训教师之间进行协作与交流。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主要由理论培训教师、技术指导教师、学科专家、受训的中小学教师等组成。协作模式培训体系图如图3所示。
六、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比如培训体系、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问题,政策及财政问题等都是要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建伟,师书恩,苗逢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4]顾小清,祝智庭.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5]王洋.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4,(8).
[6]陈松.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原则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7]鲁正火,孙名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杨平展,张青,易雪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9]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10]康翠,张志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11]荣曼生.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12]陈孟娴,黄雪芳,杨永忠.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2003,(3).
[13]陈梅,田振清,周越,昭那斯图.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2,(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8-0068-04
一、概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则是促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推动者。目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教育领域有一批信息素养好、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为了培养这样一批中小学教师队伍,就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信息技术培训。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背景
自1999年以来,党和国家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连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②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③等几个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也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就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对淮北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展开调查。

2.受训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及其应用效果的态度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对提高教学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只是帮助不太大,效果不很明显,有时候操作起来不很顺手。他们感觉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3.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和方式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占34%和46%的受训教师是为了比赛、评优评级、晋级等自身的需要参加培训的,基于个人兴趣的仅占20%。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上,仅有14%的教师是以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短期和校内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
4.中小学教师对软硬件的应用能力
硬件和软件是信息技术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操作以及应用软件开发课件的能力都处在一般的水平上,达到熟练程度的分别占36%、33%和28%。仅有一小部分的教师是不熟练的应用者。
5.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常见硬件及软件的情况
通过表6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在常见硬件方面,计算机组成、网络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掌握得较好,而掌握常见信息处理设备的人数仅占26%,对信息处理设备操作能力的培训有待于加强。常见的软件中,像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都掌握得比较好,尤其是PowerPoint;而可视化编程的软件VB/VC掌握的人不是太多,要在培训中增加可视化编程的比重。
6.教学设计情况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运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教学设计是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图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21%的人比较清楚地知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56%和23%的人知道一些或者根本不知道。受训教师应用教学设计对课程、对教学软件和资源、对媒体以及对信息技术环境设计的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对教学设计只有近29%的人能熟练进行,而其他的大部分人处在一般和不熟练的水平。
7.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和培训过程中存在困难的认识情况
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两个主观性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培训所存在的困难,被调查教师所回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近一半以上的受训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参加培训期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受训教师进行操作性练习。这种状况在以脱产方式参加培训的教师中要好一些,而在以短期培训和校内培训方式的教师中表现的更加普遍。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容易使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导致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内容失去兴趣,并认为像这样的培训对以后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逐渐使培训流于一种形式。
2.培训人员单一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受训教师认为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培训机构在安排培训教师时没有进行很好的计划。往往安排一些研究理论的教师给他们授课,或者安排一些纯搞技术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实践指导。由于安排的教师之间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就会导致受训的中小学教师在接受理论和实践活动时相互脱离,从而使理论不能为实践作指导。
3.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本身对培训就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和动机。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很少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来参加培训,有些人是为了优质课程的评比、有些是为了评职称晋级才来参加培训的,所以他们对待培训的态度就有很大不同,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五、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理论与实践都要得到重视,不能偏废其一。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依靠理论指导,把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如果实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实践活动就变成了盲目的摸索。同样,理论也不可能离开实践活动而单独存在,否则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又要注重理论,使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不但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而且也要拥有坚实的技术,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者和推动者。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访谈结果可以看出,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对受训者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对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加以评价和修改。
(1)严格考核制度
制定严格的考勤、考试制度及奖励惩罚措施;明确各项制度的监督执行机构,责任到人。
(2)完善的领导和财政机制
领导机构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并帮助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和科研等活动,在政策上和财政上予以支持。
(3)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培训水平。让培训机构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更高层次的、更加全面的学习和进修,健全教师的培训机制,构建培训教师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机制,从而保持良好的专业素质。
3.建立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
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大多是培训教师向受训的中小学教师传授理论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缺少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了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一种协作培训的模式,建立协作模式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这种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有助于改变过去培训教师的单一化,使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协作与交流及受训者和培训教师之间进行协作与交流。协作模式的培训体系主要由理论培训教师、技术指导教师、学科专家、受训的中小学教师等组成。协作模式培训体系图如图3所示。
六、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比如培训体系、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问题,政策及财政问题等都是要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建伟,师书恩,苗逢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4]顾小清,祝智庭.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5]王洋.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4,(8).
[6]陈松.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原则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7]鲁正火,孙名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杨平展,张青,易雪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9]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10]康翠,张志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11]荣曼生.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12]陈孟娴,黄雪芳,杨永忠.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2003,(3).
[13]陈梅,田振清,周越,昭那斯图.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