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线设计文言文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教师不拘泥于字、词、句的释义,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充满趣味。《指南录后序》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文史不分家”的规律,提供给学生文天祥的生平大事记和其写《指南录》时的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在阅读补充资料、朗读课文、画线路图、说课文中展开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史不分家”;《指南录后序》
  学生怕学文言,因为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的距离。因为学生对字、词、句理解有困难,所以课堂教学常常围绕字、词、句的释义展开,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而后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全文,而诗文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其实,文言文教学自有其规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规律,如果教师不拘泥于字、词、句的释义,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可以充满趣味的。以下笔者就如何遵循“文史不分家”这一规律开展文言文教学进行阐述。
  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之后,不少历史作品也是文学作品。同时,撰写文学作品的作者,也须臾离不开现实,作品中也留有作者生活时代的影子。从探究历史真相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既是沿着“知人论世”的常用赏析之法开展教学,又能为喜欢探究的学生所接受。
  以《指南录后序》为例,学生读此文难有切身感受,且对于要背诵有21个“死”字的段落会有抱怨。因不解去做不喜之事,这样的怨气如果硬堵(如要求反复默写),肯定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列出文天祥的生平大事记(如表1),让学生先亲近文天祥。
  一代才子生于乱世,幼帝轮番更替,但“指南之心不变”!即使帝国已灭,即使妻儿沦为奴隶,即使新帝亲自召见,文天祥“我心依旧”。学生在简练的文字面前,感受到了文天祥的铮铮铁骨!
  接着,笔者又提供了作者写《指南录》时的相关背景知识,共9条,希望学生根据背景知识找到文中的语句。
  1.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陆秀夫、杨应奎等人。
  3.吕师孟是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
  ……
  9.李庭芝驻维扬(扬州),故称他为维扬帅。李庭芝误信情报,以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派人令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请文天祥出城看城垒,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见李庭芝,奔扬州,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谈话,说“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变姓名为刘洙,东行准备入海。
  学生依据这些信息找到了文中“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会使辙交驰”“维扬帅下逐客之令”等句,进而在阅读与交流中感受到元末状元郎文天祥面对国破,不苟活,处处想救国之道,处处碰壁的狼狈与悲凉。这为学生朗读那有21个“死”字的段落作好了准备。
  然后,笔者请学生阅读这个段落,画出行程线路图,并根据线路图说说当时文天祥的心情。
  整堂课的教学,没有拘泥于字、词、句的解释,而是在阅读补充资料、朗读课文、画线路图、说课文中进行。学生时时会有隐忍的泪水,在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三学习此文,会有复杂的心境:有努力不见成绩好转的惶恐,有青春恋情无法把控的惶恐,有不被父母与师长理解的惶恐……惶恐又逃避不得,虽然经历完全不同,境界也不同,但是对人生的体味是契合的。情感一旦认同,再学习就不会抱怨了。这就是文学作品给人的魅力,而教师的作用,无非是引领学生去触摸、去体味,把粗浅的甚至是隐藏的情感提取出来,进而升华为理智的思考。
其他文献
如果一所学校拥有杰出的教师,这就是一所杰出的学校。没有杰出的教师,这所学校就缺少杰出的关键因素。这从来都与方案无关,而与人有关。因为方案只有把教师身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答案。  ——托德·威特克尔  就是这段写在第一件事前的提示语,让我思潮微涌,触动了我心中沉静多年的一隅,引发购买此书一睹为快的冲动。  捧着这本书,做好啃艰涩理论的心理准备,计划每天一定要拿下10页的阅读任务,然而,这
期刊
笔者在教学韩愈的《原毁》一文时,学生提出困惑:文中“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强者”“懦者”,到底何“悦”之有呢?难道是“强者”“懦者”在韩愈的小测试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好像未必——韩愈的此番测试并非愉悦身心的小游戏。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士”的评价中窥到了大唐振兴的希望,并因此做起了中唐复兴梦?这样理解,好像又太过缥缈牵强。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非良士”的微小问题的关注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教育补习服务也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生活必需。影子教育的盛行反映了家庭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反映了身处主流教育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与选择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学业成就获得,学生奔走在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之间。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多数将视角放在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成绩等结构性因素与影子教育的相关性上,对其作用的机制并未深入展开。其忽视了影子教育决策是一
摘 要: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均对诗歌“叙事”手法(特色)進行了考查。一般意义上
期刊
【试题呈现】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及相关论述题如下:  理性思维(12分)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
期刊
摘 要:对古诗词情感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词阅读题中的常见内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有如下策略:一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二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三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四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五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六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情感;解题策略  古诗词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
期刊
摘 要:“游戏精神”是经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也是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良方之一。赵群筠老师的课堂教學充满“游戏精神”——不是普通的娱乐游戏,其背后洋溢的是现代教师的民主意识和理性精神。这样的游戏课堂,根扎在语言的地上,叶相融在审美的云里,呈现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多的是教师对语文的敬畏感和执着用心。  关键词:游戏精神;教学风格;审美教育  “游戏精神”在西方美学中是个重要命题,早在古希腊
期刊
摘 要:唐江澎是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语文特级教师,其教学思想的形成深受吴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充满温情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于他用对文本的仔细触摸激起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诵读体悟中丰盈学生的情感、用问答之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吴文化  有幸拜会唐江澎老师是在2017年冬日的一个午后,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那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经历了一番长谈,聆听了唐老师一番充满智
期刊
摘 要: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试题,取材社会热点话题,有评论认为过于政治化,缺少语文味。但从浙江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一贯注重的文化、思辨和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2018年的试题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使命间寻求平衡,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反映时代精神,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浙江精神  浙江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稍加梳理会发现,批评大于肯定。指责声最多的是
期刊
摘 要: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语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反馈,也为学科课程目标统整和路径转向提供鲜明倾向性的价值引领。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以“浙江精神”为话题导引,是对时代方位的一种全景性再现,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潜隐性表达,还是对使命召唤的一种精妙性设计,究其根本在于通过透析话题的多重逻辑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统整提供一种方法论自觉。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核心素养;浙江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