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一个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们通常理解就是好闻的味道,饭菜的香味可以提高人的食欲,花草的香味可以体会大自然的气息,墨的香味给人文雅之感。不同的香味带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而且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但香又是指一种实体,那就是点燃或挥发之后可以发生特定的香气的制品,它们有线状的、有螺旋的、有锥形的,也有液体的,形态各异,香味浓郁且持久,让人心旷神怡。



我国的香文化据史料所考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在汉初之前它只是有简单防瘟、除瘴、驱蚊作用,《庄子》中就有记述“越人熏之以艾”的风俗;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挂艾草、薰药香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活动。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香成为了防治呼吸系统传染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这一作用在现在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护身符”。





随着张骞凿通西域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兴起,越来越多的原料丰富了我国的香文化。香以它清新净气、提神醒脑、开窍益智的作用,倍受文人雅士与宗教修行者的推崇,并与抚琴、吹箫、吟诗、作画、登高一样被称为雅事,且为“众雅之首”。宋代大诗人苏轼“人生十六件雅事”中就有“晨兴半炷茗香”,可见东坡先生的一天是从嗅觉享受中开启的。在高雅之外,焚香也成为古代最富有仪式感的一项程序,如焚香抚琴、焚香诵经、焚香沐浴等;香在雅士活动与宗教仪式中有着相当崇高的地位,从佛道寺庙里面大大小小的香炉就可以窥之一二。而且香特别是线香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用途,在计时工具不太发达的古代,线香以它质地均匀、燃烧时间相对一致、携带方便等特点,成为了一根可以燃烧的“钟表”;在影视剧中更夫们的标配就是一面锣,一个梆子和一根线香,有时还可以听到一句台词“罚你跪一炷香”。中国的制香技艺,在宋代达到非常高的层次,这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不可分。发达的海运为我国的香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元素,福建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时中国香文化的代表地区。
知樸香事的主理人Cathy的师傅就是福建人,对于制香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制香技艺出神入化。Cathy秉承师傅教授的传统制香技艺,用自己独家的香房,保持全手工线香工艺,最纤细的香口径仅有1毫米,并且始终遵守着沉香研磨料(93%) 印尼楠木粘粉(7%)的合理配比。
古人常说“沉檀龙麝(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以沉香为首,可见沉香在香界的位置。《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木具有强烈的抗菌效能、香气入脾、清神理气、补五脏、止咳化痰、暖胃温脾、通气定痛、能入药,是上等药材中的极品。沉香木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两广及云南、福建等地都有分布,东南亚国家产量略大,多产于越南的奇楠古人有“三生有幸得闻奇楠香之说”,足见之珍贵。Cathy的爱人去东南亚采购木材,偶尔接触到了沉香,他们马上就被那神奇的香料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