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杀人狂魔”自断生路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44年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临监国之位,可面对黄河以北清军、顺军两大巨头,他毫无与之对抗的信心,便将注意力放在南方这片“基本盘”上——尤其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
  张献忠已占据四川,南明要想讨回巴蜀之地,第一选择就是打仗。可朱由崧打不起,他既要防清军南下,又要防淮上四大割据军镇,朝堂上也党争不断,哪有人手?于是他决定玩阴的——离间计。
  当年八月,南明派出樊一蘅和王应熊,前者加封川陕总督,潜入川北;后者更是直接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督川、湖、云、贵等地方,凭赐尚方剑、便宜行事的身份坐镇遵义——一南一北,对张献忠形成夹击之势。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两人老家还都是四川,用四川人攻略四川,便于对川内土豪招揽示威,这个决策可谓一绝。
  两人到位后立刻对张献忠动手,声势造得很大,一时间四川东北、东南处处可见明军的身影、可闻明军的号令。原本得知大明已亡而集体投奔张献忠的川内土豪,一看这个情况,立刻动了别样心思。
  1645年春,明朝总兵曾英攻破重庆的消息彻底点炸四川这个火药桶。在张献忠丢失重庆后,川内土豪丢掉“顺民”的伪装,露出“大明子民”的獠牙。
  在顺庆(今南充)一带,明朝举人邹简臣举起“归明”的大旗,夺取附近十几座县城;原本归顺大西的川西松潘副将朱化龙也开始收敛兵马,占据县城自保。大西境内诸如此类的反叛数不胜数,一时间处处交锋、处处失地,连“首都”都发生反叛了。
  忽然涌起的烽烟实在令张献忠焦头烂额,他只能加紧军事镇压。可按下葫芦浮起瓢,到处救火无果后,张献忠的心態彻底被这群士绅整崩了。为从根源上解决叛乱,他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把反叛的中坚力量——读书人杀光。
  这年十一月,在岌岌可危的大西国内发生了一件非常魔幻的事:张献忠忽然不忙着镇压叛乱了,而是宣布要在成都开一次“特科”,命川内所有生员到成都考试。这事任谁看都不正常。
  雅安有个已秘密反水的大西国官员看出端倪,半路伪造了一份张献忠的诏书,用“因战乱而不通文墨,不宜参加考试”的借口把本州生员全叫了回去,而其他府县生员无一例外地到了成都,等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结果他们不仅没登天子堂,反而把命丢了。
  这次所谓“特科”根本不是什么开科取士的正经考试,而是张献忠号众屠杀的借口。因为当时反叛的多是地主,而这些地主大多来自读书人这个阶层,因此张献忠认为读书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早晚也要反叛,不如提前将他们杀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叛乱。
  迈出屠杀的第一步后,张献忠就停不下来了,下令除大西政权官员家属外,成都居民一律杀绝。无辜百姓突遭此祸,吓得魂不附体,无力与军队对抗,只能向张献忠求饶,趴在地上号哭。但张献忠不为所动,反而骂他们是该死的反贼,而后纵马跳进人群肆意踩踏。之后他命士兵动刑,满城百姓几乎无一幸免。
  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偏的张献忠已彻底进退失据,屠杀成都居民后,他还放话说:凡是成都附近居民想要进城生活,都可供给房屋、土地。但在目睹他的暴行后,谁还敢去成都找死?于是堂堂大西西京空空荡荡,张献忠坐在王府中,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对“蜀民”毫无理由的猜忌和杀戮,让张献忠彻底失去仅剩的民心,最后不得不烧了成都,逃亡云南,最终死在清军手中。
  张献忠迷信武力,在危机面前无差别地“开地图炮”,攻击、屠杀无辜百姓,确实是他不对;但若将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幅下降全部归咎于他,也确实不当:明末军阀的残杀、饥荒、瘟疫、地方武装的压迫及后来清军的屠杀,都是川民数量暴跌的原因,有些更甚于张献忠的屠杀行为。
其他文献
很多人只知道林则徐睁眼观世的明智、虎门销烟的壮举,却不知他还是水利专家,在治水领域颇有功绩。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与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他到任时正值隆冬,河岸朔风怒号、冰雪封堵,但他仍多次亲赴现场督促工匠修坝筑堤,随时提出不足之处。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工匠挑土之路都被泥浆抛撒成“泥龙”,他们历来都是在竣工后才统一清除“泥龙”的,但林则徐认为这是“偷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得很多手工工人失去了饭碗,尤其对纺织女工来说,更是致命打击。为了补贴家用,一个名叫山特夫人的纺织女工好不容易才在某皮鞋厂找到一份手工缝制皮鞋的工作。山特夫人下班后经常把一些材料带回家,在油灯下进行缝制,以便多挣些工资,非常辛苦。山特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发明一种可以缝制皮鞋的机器。  后来,山特先生果然制造出一台缝制皮鞋的缝纫机,并具备了最基础的打洞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这样一首小诗:“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人,经历很多事,都希望自己再聪明一点,能多得的利绝不少拿,能走捷径的绝不走原路。结果,人们却发现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每天抱怨压力太大、生活太苦,亲友太恶、命运不公。  其实,太聪明的人终会被聪明所误,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懂得:笨,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交友笨一点,
1907年到1909年,國内革命高潮迭起,孙中山指挥的六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革命陷入低谷。当时还是革命青年的汪精卫给孙中山写信,表示愿意冒死一搏,行刺摄政王载沣。  载沣位高权重,每天出入都是警戒森严,根本无法接近。于是,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商议用烈性炸药突袭。他们专门找到铁匠铺子,定制了一个特大号铁桶,可装50公斤左右的炸药。做好准备后,他们开始踩点。  经过几天跟踪蹲守,他们发现载沣每天上朝必走
说到故宫,有个奇怪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为什么这么火?确切说是,它为什么着过这么多次火?据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的记载,故宫建成600年,着火百余起。这是什么概念?上下五千年加起来,皇宫着火次数不过200起,故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难道是因为紫禁城红得发紫?并不是,而是被那些年的防火设备给坑的!   比如故宫防火主力——吻兽。   那是故宫刚建成的第二年一个吃瓜的夏天,突然天空一道闪电
探春和黛玉都是有些刚性的。   黛玉初进贾府,就敢跟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放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宁可不要,也不戴人家“挑剩下的”宫花。她平日里的言语尖利就更不用说了。   探春更厉害,连小厮们都暗地里叫她“玫瑰花”,说她又香又扎手。抄检大观园时,谁都没敢说什么,探春“啪”一巴掌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原因是王善保家的不长眼,想在一群“检察官”面前露个俏,掀着探春的衣襟开了句玩笑:“连
1885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意大利野蛮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并于1889年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割让其北部领土,而意大利人仅需付出200万里拉的代价。1894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拒绝继续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愤怒的意大利人派出1.4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被手持落后步枪与长矛木棒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失利的意大利人被迫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率访华代表团到达北京,由徐志摩等人接待。泰戈尔原计划从北京到大连,然后从大连乘船东渡日本,但听到徐志摩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顿时生出浓厚的兴趣。  除了诗人身份,泰戈尔还是积极活跃的社会改革家,曾在印度进行乡村建设计划,主要内容是在乡村设立学校、医疗队等,加强畜牧业和手工业,并提倡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于是泰戈尔临时改变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來到山西太原。 
除了农家乐审美与大猪蹄子身份,网红乾隆的另一爱好也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在书画上疯狂发弹幕盖章。  但要说盖章,乾隆的功力再高,也比不过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就拿唐代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来说,曾有人统计过上面的钤印,大概一共有鉴藏印215方,另有半印4方。其中项元汴印章占98枚,北宋2方、南宋7方、米芾一人7方,而大家熟悉的网红乾隆有十几方。  是的,乾隆盖了十几方,而项元汴盖了98枚。  在赵孟
《三国演义》里,孔明临阵,常着便装,坐在车上,以羽毛扇指挥士兵,十分潇洒飘逸,让人不禁叹为观止。可惜,那是小说家言,不是历史。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名将,他临阵对敌,让对手闻风丧胆,惶惶而逃。可是,此人并不顶盔惯甲,叱咤来去,而是衣着青衫,手拿竹如意,坐着轿子指挥战斗。这个人,就是南梁名将韦睿。  一  韦睿是地道的西安人。后来,他的祖父、父亲都跟着刘宋王朝的军队到了江南,他也就跟随家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