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义阅读教学法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为语文”。基于口语多在实践中习得,那小学应以书面语教学为主,小学毕业时可达到能言善辩,但更重要的还是能读会写。可纵观当前语文教學,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老师们每每批改作业,就抱怨宁可连续上课,也不愿坐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因为学生们的作业错得实在太多了,提高语文素养怎能谈得上呢?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普遍都是这样教的,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第二课时就是详细分析文本,讲出文本所传达的感情,需要背的课文按时背出;第三课时就是完成课堂作业,这篇课文就算上完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直进行着,一年级时识字量少,因而词语写错用错的也较少,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的增多,学生们写错词,用错词不达意比比皆是,因而老师们怨声载道,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正是缺少了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这一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词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四会”调整为“会读会写”,词语意思的理解不需学生抄背注释,只需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因而老师们就略去了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轻描淡写地说一下,没让学生体会推敲词义,甚至是很少让学生去运用词语造句造段,因而常此以往,学生们的脑中又记得多少词语呢?谈何正确运用。因此,我认为虽然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看上去为广大师生松了绑,可实际上是向广大老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词语教学,让学生们轻松、快乐地理解词义,运用词语。因而这是当前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为之探究的。
   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固本求真,扎扎实实地搞好字、词、句的教学。要想让学生们真心读懂课文,词语教学是关键,如何在词语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积累并合理运用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朗读,感悟词义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如在教学《小鹰学飞》这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我问学生你们什么时候急促地喘过气吗?孩子们纷纷表示体育课上跑了一圈后喘得厉害。跑了一圈后你是怎么说话的?学生说“说话不连贯了,边喘边说。”你能这样来读读小鹰的话吗?接着让学生练习一下,学生把体验到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读得挺精彩,我相信当学生能读好的时候,对词义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通过演示,领悟词义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的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
   三、借助表演,促进解词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不仅加深了儿童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写狐狸在想点子时有这么一句“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骨碌”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们都来做这个动作,发现有一位学生做得特别好,让他到前边做给大家看看,他眼珠子转了一圈,这样通过表演,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观,创造力得到开发。
   四、运用课件,清晰词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得当,就可以让词义鲜明起来,学习词语的效率也自然提高了,如《大禹治水》第一小节中,像“淹没、滔滔、无家可归”这些词语,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相应的生活图式加以诠释,如果光靠口头解释,有些“翻译”能力较差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在老师的描述和相应的情景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这时可播放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的录像。
   生:(惊呼)哇——
   师:洪水大吗?
   生:大。
   师: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
   生:滔滔
   师:农田淹没了,老百姓就——
   生:没粮食吃了。
   师:房子冲倒了,老百姓就——
   生:没地方住了。
   师:是啊,这就叫——
   生:无家可归。
   这样的情景再现来理解词义,孩子们可能终身难忘。
   五、联系生活,帮助解词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生动、更广阔的空间。如在《小动物过冬》一课中有一句“一天,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在理解“商量”一词时,我问学生:“你和谁商量过什么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和爸爸商量买什么礼物送给要过生日的妈妈。”有的说:“我和妈妈商量,让她带我去吃肯德基。”生活即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商量的事,使学生在自然平等的对话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词语,更能在生活中运用了。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的,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理解词语,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抓好词语教学,才能让文本中的词语在学生心中扎根,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龟鹿二仙汤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分化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的影响。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针对农村的实际,我们该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引领农村孩子走进课外阅读的殿堂呢?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下面谈一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在选择书籍上下功夫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合。正如世界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犹如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然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语文教学中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提倡以下几点看法。  一、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
期刊
文章主要介绍产品压铸成型吨位的选择,从锁模力、充满度、模具安装尺寸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对产品评估、模具设计、压铸成型生产等具有参考意义。
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这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惊呼:“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尽管如此,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相当淡薄。所以,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保教育则成了新世纪教育的走向。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环保的重任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语文是工具,跟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与环保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
期刊
阅读是听障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除了与传统“讲读”模式的流弊有关外,听障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也是影响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因。   归因之一:浅尝辄止的惰性   阅读过程是“披文——悟情”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感受和理解可视为阅读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