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意外生成与课后的反思探索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一堂课“三角函数求最值”的某教学片段,展示师生教与学的能动关系,以及教后反思.
  【关键词】意外生成;反思;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已成为师生共度的历程、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不再是由教师独家策划预定的剧本,倒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而不断高潮迭起,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正是使教学更给力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能适度反思,不断追问学生,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下面就是我在“三角函数求最值”的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进而反思与探索的成果:
  在讲解完课本中三角函数式化简求解最值的习题后,给出一道拓展思考题:求函数y=sinx cosx sinx·cosx的最值.对该题,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次数不等,不能沿用“降次——化角——减名”的解题模式,并对比二次函数求最值的类型处理,也就是运用换元法,解之,即:(换元法1)令sinx cosx=t,则sinx·cosx=t2-12,进而转化为
  y=t t2-12=12(t 1)2-1,-2≤t≤2.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得最值:
  当且仅当t=2时,ymax=122 12-1=2 12;当且仅当t=-1时,ymin=-1.
  一般来说,介绍此法之后,也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况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方法是唯一的解法,且学生刚学完必修4,对于综合性题型接触不多,基础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本来就此结束.“难道没有其他解法?学生有何想法?只是被动接受还是另有想法?如果能找到一种“更新”的解法,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于是我试问学生,能否将函数式变为关于一个角的某三角函数呢?于是就有
  y=sinx cosx sinx·cosx=2sinx π4 12sin2x.
  至此,我本以为此路不通,停留片刻,学生甲不待举手直接大声喊:当x=π4时可同时取到最大值2和12.多么简洁明快啊,真的突破了教师惯用的“换元”思维定式,令人耳目一新.
  当大家陶醉于这个漂亮的解法时,我并不罢休,继续反思,既然直觉观察x=π4时取得最大值,说明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绝不是偶然.这不有学生自己发问:那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呢?ymin=-2-12会成立吗?怎么解释?
  我也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到底能否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呢?”
  学生乙举手发表了想法:y=2sinx π4 12sin2x
  =2sinx π4-12cos2x π2
  =2sinx π4-121-2sin2x π4.
  令sinx π4=t,则-1≤t≤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得:
  当且仅当t=1时,ymax=22 12-1=2 12;当且仅当t=-22时,ymin=-1.
  这时学生甲也说出了自己的解释:从y=2sinx π4和y=12sin2x的图像上观察到它们同时取得最大值,但是最小值不能同时取得,所以ymax=2 12,ymin≠-2-12.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和诱导公式的巧妙转化,我当场惊呆了,多么完美的解答啊!显然两名同学的解法产生都是在追问之下,促使进一步反思而产生的,其他同学或许有不明白,但是至少思索的兴致被大大调动了.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我借此让学生课后总结归纳一下三种解法的特点,再思考探索新的解法.
  该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保持敏锐的观察,多提问,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果教师也有学生一样的求学心态,那么教学将是多么有趣的思维运动,学生还会厌学、抵触数学吗?
  思考不停止,探索还在继续,不为解题,只为学习,学无止尽.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中小学普及推广已超十年.作为经济和文化都位于全国前列的江苏省,这种整合已经呈现出较高的水平.然而,笔者发现,身边很多数学老师,却很排斥使用信息技术.为何?  一、信息技术不能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不少数学老师认为传统教学手段已经能够让数学老师完成目标,如板书、教具等,信息技术并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我们举例来看是否如此.  立体几何在传统教学中,常使用几何图形教具.
【摘要】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有效目标,应将学习对象当做整个活动进程的“根本”,凸显主体地位,培养学习能力,使课堂成为学习对象发展和进步的有效“载体”.本文作者从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认识;思考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热词”.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努力实践,不断探求的教研课题.
【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情感激发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重智轻情”,导致很多学生厌学,教学效果也不好.当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我通过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高中教育教学的激发点是情感教
【摘要】 触类旁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技能,培养学生技能是目前教师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使数学教学的实效能够落到实处.  【关键词】 触类旁通;实效;数学  在我国很多初中学校,不少学生因为初中数学难度的加大而对数学开始望而生畏,很多学生总是觉得很纳闷,为什么明明教材上的知识都已经学会了,可是在真正做题的时候却会发现不会做的题目有很多,而真正
“只要行囊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就永远不会孤独. ”一位立志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年轻教育家这么说——每一个教育者,只要心中有对孩子的爱,就会像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一样,力大无穷.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之处. 利用几天假期,我重读了他的书,他的“教育的技巧”在我看来没有技巧,只有一个职业教育者对学生坚定的爱.  一、孩子们的欢乐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每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们都会感觉到,他只是怀着
【摘要】 与初中数学知识相比,高中数学知识深度加深了,同时逻辑性也更强,部分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因素,造成了数学成绩的落后,成为了学困生.本文从出现学困生的因素入手,探讨了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目的是为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中数学;影响因素;学困生转化  高中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因为它是高考科目之一,更重要的是高中数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
【摘要】条件概率是数学选修2—3第二章2.2节内容,课本在给出两个定义的过程中,由于未对条件概率的两种情形进行说明,致使学生难于理解.本文尝试给出条件概率的另一种定义,帮助大家分清条件概率的两种情形,加深对条件概率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条件概率;概率;随机试验;事件;抽签  一、课本上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解法  思考问题(见数学选修2—3第二章2.2节):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
【摘要】 数学中的某些问题,如果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透过问题的现象去看问题的实质,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加以概括、抽象就会引起思维的火花,使我们产生崭新的认识.下面通过求空间中的最短距离,来说明这一几何问题的代数化.  【关键词】 最短距离;代数化  在初中数学的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习题中和高中数学必修2的立体几何的习题教学中都设计了类似如下的问题:  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的长、宽、高分别为
【摘要】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整个进程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推进者,同时,也是学习对象学习实践活动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点拨者.本文作者就如何应用教师主导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粗浅试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导特性;有效教学;应用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因素,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课堂教学活动整个进程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推进者,同时,也是学习对
叶圣陶先生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