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每年约4000万人被猫、狗咬伤
9月12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我国首部动物致伤诊治规范。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猫、狗咬伤,毒蛇咬伤人数超过30万,胡蜂、海蜇、蜱虫等动物致伤事件时有发生,严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尤其是因动物致伤导致的破伤风、狂犬病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专家提醒:不要与猫、犬等宠物过分密切接触,尤其不要让宠物舔人的口腔、眼睛等处的黏膜;如果被犬、猫等动物咬伤,要及时清洗伤口,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
查询“有机码”,辨别有机食品真伪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就如何识别有机产品向公众发出提示。所谓“有机”,主要特点是遵循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在产品加工、贮藏等各个方面也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有机食品主要包括谷物、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油、酒类和饮料等。鉴别有机产品真伪,主要看包装上是否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该标志上除标有认证机构的标识、名称外,还有一串由17位数字组成的有机码(刮开涂层后可见)。我国的有机产品实行“一品一码”,消费者可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或至“国家认监委”微信公众号,对有机码进行查询,以辨真伪。如果发现假冒有机产品,可拨打“12315”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手机办理“出生一件事”:快速、高效
近日,上海市“随申办市民云”APP正式上线“出生一件事”服务。这项服务针对在上海市助产机构出生的一周岁以内婴儿及其母亲。符合条件的家庭可在手机上办理婴儿的预防接种证、出生医学证明、医保参保登记等,还可为产妇办理生育医学证明、申领生育保险等。借助“出生一件事”手机服务,以往需要100天办完的各项相关手续,目前办理时间不超过25天,其中婴儿事项5天可以办完。
18岁及以上成人应自我监测血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最近发出倡议:18岁及以上成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关注血压变化。存在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危因素者,以及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毫米汞柱),应经常测量血压。血压达标且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另外,为预防高血压,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运动;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摄入高脂、高糖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在家就餐,少吃快餐;戒烟。
早期胚胎停育,男性也不能“免责”
获得有效、可移植胚胎是试管婴儿治疗成功的关键。然而,临床上有部分采用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儿女的夫妇,虽然精子和卵母细胞看起来“正常”,却反复发生早期胚胎停育。多数情况下,医生将其归因于女方因素,尤其是男方精子正常时。目前,尚未见男性遗传因素导致早期胚胎发育失败的报道。
2020年8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孙晓溪教授联合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施惠娟研究员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男性遗传因素导致早期胚胎停育的第一個突变基因ACTL7A,并明确了ACTL7A 突变的致病机制;同时发现卵母细胞人工激活(AOA)技术能够成功克服因突变基因ACTL7A导致的胚胎停滞,并获得健康子代,为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方向。
控制血压,同样对预防糖尿病有利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院士团队发表了一项基于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的分析报告。这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了45~75岁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14 978例,将其随机分为依那普利 叶酸组与依那普利组,每3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在为期4.5年的随访期间,10.9%的患者被新确诊为糖尿病。
多因素分析显示,收缩压平均≥140 毫米汞柱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67%;与血压控制在130/80 毫米汞柱以下的患者相比,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 毫米汞柱的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24%;与收缩压平均控制在120~130 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收缩压平均控制在130~140 毫米汞柱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37%。
该研究是首个在高血压患者中评估血压控制程度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支持高血压患者采取严格的收缩压降压目标,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筛一下,肺常好——社区肺癌早筛项目》科普宣传片发布
201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与徐汇区卫健委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在前期6年工作的基础上,胸科医院于2019年9月携手徐汇区卫健委,联合区疾控中心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开展“肺癌早期筛查及防治一体化项目”,打造肺癌防治全程医疗服务链。目前,该项目已初步建立“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分级诊疗新格局。社区医院与胸科医院之间实现了影像检查、诊疗、健康管理信息等服务数据共享,完善了肺癌高危人群“初筛-转诊-CT筛查-诊疗-随访”的全程管理流程,让肺癌筛查“只跑一次”成为现实。
为了让更多市民进一步了解“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肺癌防治的重要意义,以及社区肺癌早筛项目和绿色通道流程,胸科医院联合徐汇区卫健委、徐汇区疾控中心共同制作了专题科普宣传片——《筛一下,肺常好——社区肺癌早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