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典戏剧作品《雷雨》教学中实践读、练、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戏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雷雨;读;练;演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6-02
  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诗歌、小说、散文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价值,积极探究有效的戏剧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戏剧教学的质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是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在1934年时,巴金先生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了《雷雨》,他说:“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之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他将《雷雨》剧本全文发表在了《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从此之后,年轻的曹禺一夜成名,《雷雨》也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成为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话剧史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是说不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欣赏与解读。
  在以往的《雷雨》戏剧教学中,通常有几种教学模式:一是把戏剧按照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解读,往往按照分析曹禺生平、分析创作背景、分析舞台布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分析戏剧冲突等教学内容来讲授,而且形式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文本解读,从头至尾,面面俱到,这样的讲授偏离了戏剧的本质,忽视了戏剧的表演性和舞台艺术性,忽视了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教学规律;这样的教授也是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鉴赏和分析,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和鉴赏,抹杀了戏剧的趣味性。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采用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一般会采用图像清晰、演员为学生所熟知的视频资料,比如选取由潘虹主演的明星版《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片段,让学生对情节、人物有最直观的了解和欣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往往在课堂上难以把握视频资料的播放时间和尺度,播放时间太短,学生意犹未尽,难以有个全面的认知和欣赏;播放时间太长或者过于频繁,戏剧课就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艺术观赏课,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观赏疲劳。三是在课堂上加入学生片段表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谈判的片段,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内容,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两个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但只停留于片段的阅读与表演,缺乏对戏剧作品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由此在戏剧《雷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即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以学生阅读作品《雷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排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作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作品。
  一、读《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戏剧冲突、语言对白上无不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成功戏剧的特征。由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雷雨》进行通篇阅读。再者《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它的不朽之处就在于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文本意义阐释空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周朴园。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建构文本意义。通过阅读学生首先对作品的情节有所了解,对人物性格有大体的认知,对戏剧冲突有初步的把握。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能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建构出丰富多彩的文本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再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之上,有个体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一翻开《雷雨》就将就将周朴园定格为一个阴险残忍、无情无义、利益至上的无良资本家。自我阅读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陌生化的戏剧语境中,然后在多次的阅读体验和理性分析之后,上升为一种相对熟悉并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意义,上升为普遍经验和共通情感。
  通篇阅读需要学生有足够自觉的阅读习惯,当然教师也会采用抽查阅读情况、小组内互查、小组汇报、撰写阅读心得或者读书笔记等方式保证学生更好地对作品进行阅读。
  二、练《雷雨》
  我们都知道,戏剧作为表演性最强的文学样式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剧语言,在《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对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都精彩无比,耐人寻味。剧中人物对白的动作性、人性化等特征,更使《雷雨》为读者和观众所喜爱,值得耐心品味和欣赏。由此选取戏剧的经典台词,在课堂上随机点名让学生分角色模练。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那场中,人物对白是非常精彩的。在这场中鲁侍萍几次表达“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的意思,通过模练体会她此时的心情。通过周朴园“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哦,侍萍!(低声)是你?”等语言的变化,揣摩每一句台词的语气,体会他在认出侍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另一方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戏剧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学生在角色模练、赏析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和互评,可以适时引入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深入思考,比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對鲁侍萍有感情?等,在对作品熟知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构更多的文本意义。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幕,对《雷雨》进行排练,各组分配好角色,谁是导演,谁是编剧,谁是演员等等。然后各组进行分角色练习或者自行编排,在此过程学生能在进一步熟悉、揣摩台词时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又能体现学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作品,也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演《雷雨》
  戏剧不仅以文本的形式供读者阅读和欣赏,而且最终将以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戏剧教学应该体现戏剧的舞台艺术特点。由此在平时排练的基础上,四组分别在班级表演,然后各组互评,选出每组最佳表演等,在表演中,能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品味《雷雨》的独特魅力,充分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及人生遭遇,从而感触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互评中,也检验了学生对戏剧语言与人物理解的深刻程度。
  在学期末时,组织学生采用汇报演出或专场展演的方式进行,优秀的表演作品和场景可以成为大学生艺术活动的节目之一,从这点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活动开展结合起来。
  在读、练、演的教学模式中,激发了学生对《雷雨》乃至戏剧文学的热情。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还是演练实践,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戏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付诸行动,学生会自觉地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这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从而逐渐地、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人文修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丰富了戏剧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困境,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
  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在练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演的情境中去深化。不仅充分体现戏剧的教学特点,而且加深学生对《雷雨》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张晶.《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研究[J].中国知网,2014,(5).
  [3]孙慧玲.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以《雷雨》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
  [4]崔淑琴.高职院校中外古今经典戏剧动态教学模式研究[J].漯河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最活跃、影响最大的办学层级,其中与知名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工程本科专业是近几年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有益探索。这一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向,打破以往办学层次上的刚性约束和限制,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性,重点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方向和质量问题。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稳妥的实践,对依据社会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
摘要:《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数学理论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公式繁多,推导复杂,对学生的熟练掌握及灵活应用造成了较大困扰。从而笔者提出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以例串点、融会贯通,反复强调、孰能生巧,分类引导、多重目标定位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
摘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针对382名各专业各年级的蒙、汉语授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得出三点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目前自治区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摘要: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结合产出教育要求,探讨毕业设计选题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产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0-02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要求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尤其是在讲课竞赛过程中更能通过授课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领悟到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真谛。
摘要: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4年以来,屡见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和无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女生的人身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一系列事故的惨痛教训不断推动我们反思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03-22  一、近
摘要:关键事件法较早被应用于跨文化培训中,以培养学员的跨文化能力。本文描述何为关键事件法、跨文化关键事件的一般应用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跨文化关键事件的3W应用模式。  关键词:关键事件法;跨文化能力;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55-03  一、引言  随着国际化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
摘要:大学章程是高校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章程中关于学术权力机构的规定是保证一所高校学术自由发展的关键。文章介绍了英、德、美三国大学章程中关于学术权力机构的规定以及我国高校章程中的学术委员会,并对国内外学术权力机构的人员构成、地位及运行进行对比,希望引起章程运行过程中对学术权力机构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章程;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目前,高校专业应用型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而专业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学专业,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紧紧抓住国家高校转型的重大战略契机,使环境工程专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专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字:环境工程;应用型;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75-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宗旨的培养要求,指出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选题、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形式的毕设模式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