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承诺:中美两国教师候选人比较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美两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和个案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师范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基础均较低。虽然他们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准备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其重要原因是教师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太低。因此,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都应重新考虑、评价和制定各自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育事业。
其他文献
制度创新是美英德日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共同特征,亦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创新,应以办学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投资体制的创新为重点。
大学的深刻变革需要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变。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与文化组织,具有独特的内部组织结构,大学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术管理。我国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应确立发展性管理观、“以人为本”管理观、战略管理观、技本管理观等。张扬“人本论”价值目标,确立主体性管理思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大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是实现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教师工作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为保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自主性和持续的专业成长,需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应以专业化为导向,通过将科研引入了教学过程、整合课程结构和强化实习工作等举措来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评价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大量研究表明,学生评价完全可以有效地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班级大小、学生期望、学科领域、课程类型、教龄、教师个性等对评分也存在一定影响。学生评价的偏差也值得引起我国高教界的关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因而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位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教育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国外教育产业将进一步介入国内教育市场,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积极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教育投资多元化,努力开辟国际教育市场,尽快完善教育法规,主动迎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重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必须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这是重点理工科大学建设一流的文科,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必然要求。华中科技大学20多年来文科发展的历史表明,重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新的形势下,重点理工科大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科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文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必须大胆开拓创新,抢抓历史机遇,遵循文科发展的规律,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措施,从而实现文科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西部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但经济、科技相对落后。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应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以西部的特色科教体系为中轴,充分发挥教育对西部独特天人系统的保护与开发作用,以及对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构建良性的自然/文化生态,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迫切需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导下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工作一方面要以应用研究为主,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打下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