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铸胎掐丝珐琅与多种工艺结合的美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其制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金属胎掐丝珐琅制品传入我国之初,在《格古要论》中被称为“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朗嵌”。景泰年间其名为“景泰蓝”,景泰蓝中的“蓝”并非专指颜色,而是对其所用珐琅釉料的指代。珐琅又称“佛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石英等矿物质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各种呈色剂制成的金属氧化物。广义的掐丝珐琅工艺包括其發展过程中形成的胎体、丝、釉料、装饰附件等不同加工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大致分为金属錾胎起线珐琅工艺、金属捶胎起线珐琅工艺、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金属胎露地珐琅工艺、金属胎画珐琅工艺、金属胎透明珐琅工艺、金属胎综合珐琅工艺。
  关键词:掐丝珐琅;传统工艺;工艺特征;创新应用;传承工艺
  0 引言
  掐丝珐琅也许是历史上第一种珐琅工艺,远早于其他珐琅工艺。掐丝技术的应用源于金属工匠们为镶嵌形色各异的宝石而用金属丝制作的金属包边。由于漂洋过海从遥远的国度进口五颜六色的宝石相当困难,于是金属工匠们发明了一种丰富色彩的方法:用石英磨成粉来代替宝石。尽管当时已经掌握了石英釉料的配比和简单的熔化技术,但是早期的匠人想让珐琅制品保持光彩不褪色仍然十分困难。掐丝珐琅通过掐丝可以有效防止珐琅釉的破碎和脱落,这是因为通过金属丝将釉面分割成更小的珐琅区域,增加了金属的约束力,限制了珐琅的变形。掐丝珐琅在古代因每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在不同地域会出现不同的设计风格。中国在元代引进掐丝珐琅技艺,早期的风格很接近阿拉伯国家的风格,到明代造型和纹饰都变成了东方地域风格,清代由于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掐丝珐琅的器物和纹饰出现很多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在现代全球文化碰撞的情况下,掐丝珐琅工艺设计与制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运用空间更加广阔。
  掐丝珐琅因特殊的工艺特征和璀璨的色彩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掐丝珐琅也有不足。例如,掐丝珐琅属于金属工艺,主要摆放在接待区或大型的公共空间如书房等,其沉稳大气,有利于人们平复情绪、稳定心情,但是放在温馨的小空间中就会显得有些生冷了。因此,现代设计是创新研发掐丝珐琅与多种材质相结合,来平衡掐丝珐琅的不足。
  1 掐丝珐琅与漆艺的结合
  掐丝珐琅与漆艺的结合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扬州雕漆的结合。雕漆也是我国一项非常有名的传统工艺,每件雕漆作品都要历时三年才能完成。制作雕漆作品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寒、耐碱、耐酸、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固后具有柔和的光泽,极具韵味,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雕漆的各种漆料。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目前雕漆与掐丝珐琅的结合主要是剔红。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剔红雕漆的属性为阳性,掐丝珐琅的属性为阴性,两者结合能给人一种冷暖均衡的感觉。其制作方法是先设计整体造型,分出掐丝珐琅和雕漆的部分,由于掐丝珐琅的工序繁多且要经过高温烧制,因此先设计制作掐丝珐琅的胎体以及纹饰和色彩,待打磨、鎏金完成后再把制作好的掐丝珐琅镶嵌到做好的雕漆胎体上。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既有掐丝珐琅纹饰的精美和色彩的沉稳,又有雕漆工艺的立体效果和热烈的中国红彩,使整件器物层次分明、华丽高贵(图1)。
  另一种是在同一个胎体上做掐丝工艺和菠萝漆工艺。菠萝漆漆器的艺术风格非常有辨识度,流动的肌理效果和五彩斑斓的色彩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为众人所知。菠萝漆又称“犀皮漆”,北方称其为“虎皮漆”或“桦木漆”。菠萝漆与剔犀纹理大致相同,红、黑、黄三色相叠,所以古人又称其为“犀皮漆”。早在南宋时期,安徽徽州漆工利用当地生产的生漆拌合绿松石、丹砂、珊瑚、石黄、青金蓝、朱砂等有色矿制作菠萝漆。菠萝漆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作行云流水之纹,或像松干的肌理之纹,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曼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把菠萝漆这种流动的纹理之美与掐丝珐琅严谨规整的纹饰之美相结合,让人们在掐丝珐琅的静中感受菠萝漆的流动之美,在菠萝漆的流动纹理上感受掐丝珐琅的沉稳规整之美。掐丝工艺与菠萝漆的结合需要大漆的底也是铜胎的。制作方法是在铜胎上泥塑出高浮雕的突出部分,做出掐丝珐琅的画面图案,在其图案上做掐丝珐琅的色彩效果,这样把掐丝珐琅和大漆工艺分出层次来,在露胎区域做好掐丝珐琅工艺之后再做菠萝漆工艺。首先,在做菠萝漆之前,露出的铜胎要先鎏金,防止菠萝漆做好后鎏金破坏菠萝漆效果,待菠萝漆工艺打磨结束后再和鎏好金的掐丝珐琅组合在一起。其次,也可以把菠萝漆工艺与掐丝珐琅工艺分段做,在一件器物上,掐丝珐琅工艺为重器,放在器物的上下两端,中间部位做菠萝漆工艺,最终做好的组合件中间用菠萝漆工艺来表现,这样掐丝珐琅精美的纹饰与菠萝漆流光溢彩的动感肌理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极其精美(图2)。
  2 掐丝珐琅与瓷器的结合
  掐丝珐琅的釉料色彩质感比瓷器沉稳,瓷器的釉质感相对于掐丝珐琅的色彩清新很多。掐丝珐琅的色彩主要以蓝色为主,瓷器的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两者在色彩上和质感上都有很高的辨识度。掐丝珐琅的色彩和纹饰更倾向于图案规整、大气磅礴的画面,瓷器更倾向于清新、富有寓意的画面。从工艺特征来看,两者都是高温烧制而成的,掐丝珐琅因其工艺的需求需要烧三遍,瓷器则仅需要烧一遍。两者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掐丝珐琅的工艺特征上,掐丝珐琅由大量规整严谨的图案布局而成,又填满锦地才能保证珐琅釉料附着在铜胎上,但在这华丽饱满的掐丝面上想表现人物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人物的面部不能填满锦地。将掐丝珐琅与瓷器结合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瓷器是在原有的瓷坯上作画,不需像掐丝珐琅一样因釉料和胎体不是同一种物质需要解决附着的问题。因此,瓷器的构图画面感更加自由,疏密程度可以根据画面的需求自由调整。把两种工艺相结合,一方面给清新雅致的瓷器以稳重感和金属质感,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掐丝珐琅不能体现大面积空白和花草画面布局自由度的问题。选用瓷器与掐丝珐琅相结合,就能完美地解决掐丝珐琅不能大面积留出不填锦地的问题。把掐丝珐琅的厚重质感与瓷器的清新亮丽相结合,可以让掐丝珐琅应用到更多的空间效果中(图3)。   3 掐丝珐琅与花丝镶嵌的结合
  掐丝珐琅特性沉稳、气场强大,与花丝镶嵌的结合更显高贵华丽与精致。花丝镶嵌技艺又称“细金工艺”,从狭义上讲是指传统手工制作金银工艺中的花丝技艺和镶嵌技艺,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制作金银器过程中的全部传统手工技艺。花丝镶嵌技艺所需金属原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只有金、银和铜才具备这样的特性,特别是金、银为最佳,所以花丝镶嵌技艺的出现和发展与我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相生相伴。花丝镶嵌技艺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商周,兴盛于汉唐,完美于明清。商周时期就有了用手工技艺做的首饰,如北京平谷出土的金簪、金耳环,也有了随着青铜器装饰工艺发展而产生的错金银技艺,当时的花丝镶嵌技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器制作工艺也涌入中国,使中国金银器制作技艺有了极大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花丝镶嵌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金灶、东汉时期的金辟邪以及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量唐代金银器,都体现出花丝镶嵌发展到技艺娴熟的地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金银器风格越来越华丽、宫廷气息越来越浓,花丝镶嵌技艺制作出的金银器更突出地体现了高贵和权势。花丝镶嵌技艺进一步宫廷化,也使其技艺更加完美。明代万历皇帝的金丝善冠、清代乾隆年间的嵌珍珠天球仪都表现出花丝镶嵌技艺达到了完美无瑕、巧夺天工的水平。掐丝珐琅与花丝镶嵌结合,一方面可以使精细轻盈、色彩单一的金编花丝多一份色彩华丽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原本庄严厚重的掐丝珐琅多一份灵动(图4)。
  4 掐絲珐琅与玉器的结合
  掐丝珐琅的沉稳华丽与玉器的通透雅致相结合将会展现不一样的美。中国玉器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独居世界古文化爱玉民族之首。玉器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赢得了“东方艺术”的盛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它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和在中国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扮演的特殊角色,更是其他工艺品无可比拟的。可以说,中国古人对玉器有着特殊的感情,玉器对中国人来说也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玉器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掐丝珐琅这门世界性的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既稳重又通体雅致(图5)。
  5 结语
  掐丝珐琅和不同的材料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也因和不同的材质结合可以创新更多的掐丝珐琅经典艺术品。这些不同的美感在不同场景中体现出不同的效果,在装饰空间的运用上可以开拓出更多可用场景,让人们体验更多不一样的美。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大汶口文化拔牙习俗原因及意义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探究,结合考古学资料对以往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在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和其他学者认识的基础上对大汶口拔牙原因进行了推测,即拔牙最初是以一种实用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居民可以自己决定的行为。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拔牙习俗;巫术;图腾崇拜  牙齿是人类身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保持面部外形的作用,是动物天生的自卫武器。大汶口文化的
摘 要:民国时期,随着省城齐齐哈尔铁路、公路、水运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建立,国内外商人接踵前来,工商户逐渐增多,市场日益繁荣,齐齐哈尔逐渐成为黑龙江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和外贸中心。  关键词:齐齐哈尔;民国;交通;经济  1 交通运输网络的建立  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便于物资运输,省城齐齐哈尔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连接了北部边境及周边各县,使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省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文物既是历史信息具体载体,又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文物实体,如何有效保护与利用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以最真实的面貌得以展现,用最完备的文物信息传承文物价值,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使命与担当。在南京城墙清凉门至仪凤门段城墙本体专项维护项目中,工作人员对文物充满敬畏之心,始终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消除了危害城墙本体安全的隐患,让城墙作为文物实体继续保存文物信息。  关键词
摘 要:犬纹,是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动物纹样,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作为装饰使用。从古至今,犬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文章通过对汉淮地区东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犬纹装饰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东周时期人们用犬纹作为装饰的原因与犬本身所具备比较勇猛的特征及其忠于主人的天性有关,犬纹作为装饰的习俗同时也是原始社会生灵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信仰痕迹的遗留。另外犬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寓意着不
摘 要:古代中原地區的冶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冶铁遗址是我国汉代主要的金属冶铸场所之一,代表了当时钢铁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从该遗址的现有遗存出发,能够透视整个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  关键词:汉代;中原地区;冶铁技术;古荥;冶铁遗址  冶铁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由
摘 要:楮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安贫乐道、超然世外的精神追求。楮是一种树,树皮可用來制作布匹和造纸,唐朝以后也用于代称纸张。关于楮冠究竟为何物,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分别为楮皮冠、楮布冠和纸冠。梳理楮冠在文学作品中指代意义的更替,同时结合中国造纸技术史,发现楮冠最初指楮皮冠或者楮布冠,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楮皮纸应用范围的扩大,至迟宋代起“纸冠”开始在社会中出现,与“楮皮冠”一同作
摘 要:碑学和帖学是康有为书法思想中两个重要概念,文章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康有为“帖学观念”的来由以及“抑帖”说的科学性。作者就之前《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书法赏评》,2019年第6期)中未及的详细说明和需要补充的内容略作解释。  关键词:《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帖学;尊碑抑帖  笔者在《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①中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认为当前学术界对康有为帖学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寺观壁画极具研究价值。其中,明清的寺观壁画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文章以太原多福寺佛传故事画、北京法海寺圆觉诸天画和石家庄上京毗卢寺水陆画为例,阐述了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寺观壁画题材呈现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  关键词:明清壁画;寺观壁画;题材;三教合一  0 引言  寺观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重要类别之一。这一艺术形式最早以佛寺建筑为载体,着重表现宗
摘 要:木结构建筑中梁、柱等构件由凹凸结合的榫头和卯口连接。榫卯节点不仅在长期的地震力、风力影响下易出现节点松动、拔榫、脱榫等情况,而且建造时木材含水率、纹理方向等因素影响连接特性,不利于建筑的稳定。因此,探索榫卯节点的加固方法对建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弥勒院、红门宫、飞云阁梁柱结构现状,探索梁柱间榫卯节点的最佳加固方法。  关键词:泰山红门;榫卯节点;加固方法  红门为泰山古建
摘 要:尤溪县历史悠久,县域内文化古迹和革命遗迹众多。近年来尤溪县开展了大量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颇丰。文章对尤溪县文物保护工作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文物保护;实践,尤溪县  0 引言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三明市东部。尤溪建县历史悠久,始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尤溪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也被称为“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革基布名城”“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