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野老师的重度抑郁是怎样被彻底治愈的?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wei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抑郁症;学习
  2012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的记者在一篇题为《一个抑郁症女子的康复历程》的长篇报道中这样写道:“能够战胜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战胜之后,又能站出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更是了不起的人。央视名嘴崔永元站出来了,天津又站出一个刘野。”[2]
  2012年5月16日,《大连晚报》记者张晓帆首先报道了刘野助人摆脱抑郁的事迹。紧接着,《家庭主妇报》《现代女报》《妇女生活》杂志、新近出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书以及各有关网站等都曾报道刘野老师的感人事迹[3],一时间影响波及全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一、抑郁症治疗要是对了路子其实很简单
  2012年之始,就在多位久治不愈的抑郁症患者在网上宣布着自己生命的末日时,曾经患过重度抑郁障碍的原南开大学附中英语教师刘野,真名实姓地挺身而出,告诉那些与她当年一样痛苦和绝望的病友们:她当年深陷重度抑郁泥潭,久治不愈、多次企图自杀时,由于找到了好的治疗思路,被一名正在辽宁师范大学读书的研究生彻底治好了,再未复发。她把自己彻底走出抑郁、重返工作岗位、恋爱、结婚、成立幸福家庭的真实经历、感悟和方法无私地传授给了一位又一位绝望中的抑郁症网友,使他们不但成功走出抑郁的泥潭,而且个个以优秀者的形象成功地重返学业、职业、交往和婚恋的幸福生活。
  人家得了抑郁症、神经症都保密,刘野老师却说:“如今心理干预技术已经大大地发展了,抑郁症、神经症就像‘头疼脑热’一样好治,何苦还要隐瞒?”
  那么,当年这位年青女教师的重度抑郁障碍究竟是怎样被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彻底治愈的呢?是不是有导师的细心辅导,有专家们的精心策划,由一名研究生出面作秀呢?
  二、研究生治好重度抑郁的台前幕后之真相
  2006年,刘野老师刚被发现患抑郁症时,其所在学校老师排班编组轮流监护,防止其自杀。她在天津、北京都治过,病情仍然一天天加重。到了11月份,她的舅舅带她来到大连的辽宁师范大学求治。接待她的是笔者所带的一名在校就读的硕士研究生王小楠同学。[4]当年的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障碍患者,因此对刘野并没有作格外安排。刘野刚到大连时病情正重,吃饭难咽下,洗漱难自理,起床困难,拒绝治疗,负责接待的研究生没有给她预约导师出诊,也没向导师汇报此事。
  王小楠从家属那里得知刘野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后认为,刘野的抑郁症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角度来看是很容易治好的类型。她打电话向刘野解释她发病的原因及其治疗思路,还激将刘野说:“你怎么连试都不试一下?”于是,刘野来到咨询中心让王小楠给“试一试”。13天后,刘野治好病回天津上班了,王小楠向导师汇报说,刚刚治好了一位在天津、北京权威专业机构治疗过的重度抑郁患者,要再申报一项A级临床治疗技术成果。
  A级临床治疗技术成果是什么?在辽宁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个专门认可和鼓励研究生临床治疗心理障碍的文件——《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治愈心理障碍技术成果评估标准》[5],其中明确规定,凡是在省级以上医院和其他相应级别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未能治愈的抑郁症、神经症、分裂症以及学习障碍患者,被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研究生彻底治愈后经跟踪证明没有复发的,可评为A级临床心理治疗成果,并颁发《A级临床心理治疗成果证书》。王小楠同学于2007年5月共申报了10项A级成果,刘野的案例仅是她的10项成功案例中的一例。2005年9月,和王小楠一起入学的2005级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共三人,他们共申报A级技术成果39项,另有B级成果16项。
  2008年10月12日,王小楠以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的身份在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报告了刘野的案例及其治疗方法与效果。和她一同作系列专题报告的还有辽宁师范大学的另外两名研究生及其导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王爱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刘兴华副教授也从不同角度报告了他们来辽宁师范大学考察时亲身经历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治疗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病性瘫痪的过程和效果。大会两位特邀嘉宾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焦虑障碍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大卫·巴洛(David Barlow)寸步不离地和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们一起,认真听取报告,深入讨论交流。他对王小楠和她的同学们小小年纪能够取得如此出色的临床心理治疗效果赞叹不已。
  三、高效心理干预技术只因换了一种思维——不能只换思维方法,更要换思维内容
  (一)换一种思维,抑郁症、神经症就不再是世界难题
  抑郁症、神经症等神经功能损害现象的高效解决,不仅需要变换思维途径,还要换思维内容才行。换思维途径就是:在医学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路上既找不到抑郁症、神经症形成的原因证据,也找不到高效的方法时,就要考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以刘野的两个症状为例:
  1.有一次在教室里,一名学生指着英语书上的一个单词问刘老师说:“老师,to到底是什么意思?”她竟无言以对。
  2.有一天,当一位学生家长在校门口遇到刘老师的时候,热情地说:“刘老师,我是你们班××同学的家长。这孩子在你们班表现得怎么样?”刘老师满心想回答家长的问题,却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心理功能受损”现象肯定是损坏了某根生理神经,至少是“神经功能失调”吧?可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者的“神经功能失调”同时也是一种潜意识心理过程。“神经功能失调”找不到原因和高效解决的办法,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从自己的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理论中既找到了抑郁症、神经症形成的心理内容结构上的原因,又找到了高效的解决办法。
  (二)心理学要换思维内容才能找到高效的治疗技术
  几家报道中都说刘野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压力”导致了她的抑郁。我们把压力概念换成焦虑情绪,即工作压力本质上就是一种一到某工作情形下就自动产生的焦虑情绪,是这种焦虑情绪“损害”了刘野的思维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借助“101智慧云平台”,以团体心理活动课“放飞自己的心灵”为例,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以期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云平台;翻转课堂;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59-03  一、引言  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指教
〔关键词〕生涯探索;兴趣;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56-03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兴趣的认识还停留在感官兴趣层面,享乐为主,表现为: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做不感兴趣的事,如果一件事情做着做着觉得没意思了就放弃。高中生在生涯探索时往往
关键词:性别偏见;性别平等;刻板化印象;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44-03  【活动理念】  在生活中,性别偏见藏在枝枝节节的小事里,那些偏见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造成无形的伤害。本节专题课以“齐心协力,拯救花儿”为主题,有两层含义,也是本节课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花园里的各色花朵被偏见恶魔变成蓝
〔摘要〕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春期女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其家庭问题背后的真正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临床暗示训练消除其过敏反应,改善其焦虑情绪并输入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帮助其正确认识家庭问题,促进积极转变进而塑造优秀人格。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青春期;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
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界限感。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个界限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边界,强行进入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激起内心的强烈反击。就像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16岁的高中男孩子,妈妈总在他洗澡时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这个男孩子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恼火的男孩子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
〔摘要〕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拖拉问题严重,母子两人因此冲突频发,求助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拖拉问题其实是母子两人在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中纠缠不清的关系所致。三次个别辅导过后,尝试家庭治疗未果。对此次失败的家庭治疗反思如下:家庭治疗要邀请相关家人一起会谈;辅导教师要协调多人现场对话;要借助在场人员的力量推动咨询;要帮助修复关系中的创伤。长期形成的家庭互动模式很难改变,但父
〔摘要〕某学校教师自杀后,引发全校教师的恐惧、悲伤、失眠、不愿意上班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应。为了给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危机,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认为,对教师心理危机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干预过程中的引领要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应强化对
〔关键词〕爱情教育;异性交往;自我成长;绘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8-0046-03  【活动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人际交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高中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
〔关键词〕活动设计;新生适应;高中生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
〔摘要〕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对23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偏执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较差的同学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比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分显著高;(2)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交往失调在异性交往效能上有显著差异,异性交往效能低的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上比异性交往效能高的学生得分显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