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成了儿童青少年的“冷漠无感”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iry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常常可以看到诸如学生对救火牺牲英雄的事迹无动于衷、对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全然无感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发生“吴谢宇弑母”等惨剧。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在教育领域经济投入、硬件条件等都比过去有了巨大改善的时代,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的感受力、心灵和情感等,不仅没有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而得到丰富,反而呈愈加贫乏之势?
  社会:物质与信息技术淹没精神追求
  首先应该承认,当代儿童青少年的感受力缺失、共情能力低等,与他们生活的整个社会和家庭环境的状况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儿童青少年的“冷漠症”不是个别问题,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种群体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折射。
  内心的价值虚无与真空
  现代社會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获得上,都较过去变得更丰富、更容易。这对于满足人们基本温饱需求、提升整体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等同于精神世界的充盈,除基本的生理需要,人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道德、审美、信仰及自我超越等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那么即便物质上很富足,人的幸福感也不高,甚至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越容易陷入一种心灵迷茫和精神空虚的“空心病”状态。
  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的北京大学新生中有30%以上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与外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状况相比,人们内在的价值需求日渐模糊甚至陷入价值的“虚无”之中,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都在意料之中。刺激越来越多,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无所谓。很多年轻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种内心的飘忽不定和迷茫使得他们难以在自我内部获得精神的充实,缺少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更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充分认识。反映到情感上,也就是对自我、他人乃至社会的冷漠:内心渴望被人关怀,却不会关怀别人;向往真挚的友谊,但又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虚拟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相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由于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信息传递与交互方式的快捷和便利等,一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实现与他人跨时空的对话和信息传递。而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给人更多的刺激和诱惑。
  在海量的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难免会眼花缭乱、心生浮躁,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一本书;那种对朋友和亲人来信的激动、兴奋以及“见字如面”的珍贵体验已经被更快捷的方式代替而越来越少甚至于消失;那种为了一次见面而早早准备、期盼,焦急而又兴奋地等待的体验也不多了……
  总之,信息时代在增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活的虚拟化、间接化,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很多亲自参与、体验的机会。而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也在加剧这种状况,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对生活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体验。这种状况影响着儿童青少年,以至于他们既缺少刻骨铭心的爱,也缺少刻骨铭心的痛,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生活既不敏感,也缺少深刻体验的意识、耐心和能力。
  家庭:教养环境忽视心灵与情感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单位,自然也难免受竞争社会状况、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上述整个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今天的家庭和家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同时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承担更重的教育焦虑。毫无疑问,这种状况最终会影响到孩子——他们过早地被学习“绑架”,学业成绩似乎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事务,高压的学习状态和家庭中以学习为名的“爱”使得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压抑、枯燥甚至道德绑架。孩子们不仅缺少学习之外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缺少与父母、同伴以及老师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情感表达。家庭生活中,孩子们的观点常常不被倾听,他们的感受、需要和精神状况也得不到关注和重视。这种状况与他们生活的平淡、环境的虚拟等结合在一起,导致其表现出面对现实生活的麻木、对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冷漠。由于缺少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体验,很多孩子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从而做出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学校:教育教学割裂“完整的人”
  当然,导致学生感受力缺失或者冷漠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于社会和家庭。以对美好生活和人生的允诺为终极目标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过于看重知识教学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生命的影响、过于看重竞争和排名而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引导、过于将考试分数作为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忽视对完整的人的培养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复制了时代和社会生活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影响。
  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割裂
  今天,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回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如果学校教育不能真正将对儿童青少年情感状况的关注以及与此相关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放在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性位置上加以看待和实践的话,包括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方面的努力,可能都将因为缺少灵魂性、根基性因素的支撑而难以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
  很显然,那些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孩子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快速地掌握。教育中不可能(事实上也不必要)要求所有的知识都必须来自学生的亲自探索和经验。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教育中通过学科教学进行间接知识学习是十分必要的。问题在于,孩子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具体一点说,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意识到每个孩子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状况是不同的,他们对于学习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是否能够将那些看似相同的知识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与他们过去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在个人化的生活境遇和知识脉络中进行教学?   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尽可能地关注孩子们的个体经验和感受,进行必要而适时的引导、呵护,那么抽象的甚至看起来枯燥的知识学习就难以以一种个性化、鲜活的方式,伴随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心灵,更不可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建立自身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充实,为道德成长奠定内在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那些本应带着个人情感温度的学习过程只能在统一的教学步骤中被埋没掉、忽视掉。不仅孩子们不会去关注学习的细微过程,视学习为一种符号的记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过于以外在目标为激励手段而忽视学生内在动机的教育教学观念,也会进一步导致整个教育难以成为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事业,从而离学生内在的心灵和精神越来越远。
  缺乏对学习和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
  拥有教育意蕴的感受力包含着丰富的价值信息,它在根本上涉及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与知识学习同步发生的还有孩子们对知识和学习价值的感知,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学习本身,还关涉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和培养起来的情感修养。
  学校中,相比学什么和如何学,为什么学更加重要。学习之所以会被认为是枯燥的、无趣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而教师对此也缺少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学校中,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对本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否则,就容易造成,孩子们因对学习过程和知识缺少目标、心存疑惑而对当下以及未来生命中的价值缺乏真实的感受,难以将学习与个体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视学习为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一种外在附加劳动,甚至生发对学习的厌倦和逃避。
  而这期间充斥着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乃至对学习的麻木、无所谓等态度,也就使得孩子们很难找到有效的填补心灵的方式,更谈不上真正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那些由于个人气质、性格等因素而天生比较敏感的孩子,也往往由于缺少深刻的知识与严肃的思考而变得要么无所事事,要么过于敏感而缺少对生命和生活进行调适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而那些在情緒上过于敏感又得不到恰当调适的人,很难称得上是拥有较高情感素养的人,也不是教育要培养的人。
  缺乏真正充实的智力活动
  从情感教育研究的角度来说,“感受力”不仅是自然生理上的情绪敏感,一个人对他周遭的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事等是否敏感,根本上还取决于环境是否与他产生联系以及他在多大程度上体验到这种联系,其中一定包含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等成分。因此,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感受力缺失或者“冷漠症”等现象,在根本上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关乎人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崇高、敬畏、羞耻、震撼……无论哪一种,都伴随着孩子自身丰富的感知与认识、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这就意味着,孩子们感受力的缺失、冷漠等,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的情绪体验方面缺乏敏感性,而且与他们对自我以及生活的世界缺乏深刻的思考有关。然而,遗憾的是,在信息社会以及与此相伴的快速化生活时代,越来越多过去需要投入智力劳动才能完成的事情正在被一种快速化的浏览、寻找信息、复制拷贝所替代。
  学校中,我们很少去关注学科和知识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与开展以及班级管理等日日发生的生活和事件中是否含有智力训练的成分,也很少关心它们是否能够在某些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上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而如果缺少了深层的智力参与,不但难以培养孩子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能力,而且难以在他们对自我、自然、他人、社会的认识中,在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真正深刻的体验和价值认知。
  就这一点而言,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缺少严肃的智力考验和高质量智力教育的学校生活、教育状况,也是引起孩子们心灵空虚和情感体验贫乏的原因之一。长久以来,在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并不排斥分数和认知,更不贬低知识教学的价值。如何在知识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真正充实的智力活动以及参与机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课题。通过情感教育,我们关心孩子们在学校中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学习,教师的生命状况怎么样,师生关系如何,等等。
  当然,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这一状况获得立竿见影的改变,更不能把责任推卸给社会、学校或者家庭的任何一方。应该看到,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阶段性问题,如何在外在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使人内在的心灵和精神状况获得同等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包括广大教师、家长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在内的整个社会共同而长期的努力。就此而论,越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越是应该思考人的情感状况如何改善,关心人的心灵如何成长。我们希望以情感教育唤起教育中本应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关怀,赋予教育温情和温度,提倡在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同时,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和目标——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周丽
其他文献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现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自1994年被正式提出后发展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全纳教育思想影响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实践证明,唯有走向全纳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国际视野下的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致力于捍卫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权益。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陶继新: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构建有特色学校文化,提出并践行认同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否就认同教育中的认同教育课程谈谈您的理念与做法?孔德勇:谈到认同教育课程,首先就要说说“认同教育”。“认同教育”的办学思想源于老子的“和光同尘”、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理念的深度融合,办学理念是“为认同而教育,因教育而认同”。认同教育是我们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礼仪是一个國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下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设“礼润童心”课程,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文明有礼的少年儿童。  课程背景。孔子问礼文韵千年,依于斯并融于斯的下园小学栖居于小巷深处。下园小学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摩拳擦掌。
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高中阶段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供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20年。200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资料筛选的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工作成效。如何从繁杂多样的资料中采选到需要的素材?首先要构思提纲,明确选取内容,并提炼采选的原则与方法,让编写者有法可循;其次要明确材料来源,反复核实材料的科学性;最后要符合学情需要,规范使用地理术语,突出育人功能。  拟定采选提纲,凸显乡土特色  乡土地理教材资料的搜集和汇总难度大、耗时长,追求面面俱到容易导致杂而不精。如编写遵义
2021年是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校建校110周年。一个多世纪前,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世界处于大变局中,觉醒的仁人志士们怀揣“教育救亡”之热忱,创立了一批大中小学,薪火相传,砥砺奋进,这些学校很多都已成为所在区域乃至蜚声国内外的百年名校,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发展与改革大业培育了无数人才,教育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
洋紫荆花开满城的时候,柳州城市的美,洋洋洒洒写在了每个赏花者的眼中,和着涌动的柳江水,印在了江岸的百里画廊,印在了平常人家的轩窗。而在熙攘的街角,花的香掺杂着螺蛳粉的味道,形成了这座城特别的气息,这是一种清秀的山水图景与人间温暖的烟火味相杂糅的气质,素淡而浓烈,纯朴而豪爽。园林般的柳州,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工业总产值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具有非常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多年前,柳州提出“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并举全市智慧和力量实施“二次创业”。
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教育,让乡村的家长们接受良好而有意义的家庭教育,让乡村的教师们接受优质而有创意的团队教育,是如今扎根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中心小学教师宋允国的孜孜追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及班主任管理23年经验的宋允国用自己的“小”行动来证明——何为“大”先生。  小改变解决大问题  基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理念的指引,宋允国切实做好眼
民间体育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的游戏活动,因情节有趣、就地取材、易学易玩,能激发幼儿探索和参与兴趣,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幼儿园为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做出了有益探索。  从“传承”到“实施”,开启发现之旅。园所收集、整理、调查、分析了民间体育游戏,挖掘、研究出适合幼儿的内容。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线,查阅资料;运用调查法,了解、分析本地区民间体育游戏的资源情况及家长、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